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了解老年人常见疾病的早期症状及预防措施,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至关重要。本文将系统梳理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等老年人十大常见疾病的相关知识。
一、高血压
(一)早期症状
1. 头痛头晕:多在早晨出现,部位多在后脑勺,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气候变化或停用降压药时容易诱发,血压急骤升高时,头痛头晕症状会加剧,还可能出现剧烈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一过性偏瘫、失语等严重症状。
2. 心悸耳鸣:部分患者会感觉心慌、心跳加快,同时可能出现耳鸣,耳鸣声一般为双耳耳鸣,持续时间较长。
3. 肢体麻木:手指、脚趾麻木较为常见,还可能伴有皮肤蚁行感,严重时可能出现上肢或下肢麻木。
(二)预防措施
1. 饮食控制:
- 控制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宜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的摄入。可使用低钠盐,但要注意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 。
-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的摄入,适量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多吃海鱼、橄榄油等。
- 增加钾、钙摄入: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牛奶、酸牛奶、虾皮等 。
- 控制能量摄入:合理控制主食量,多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等单糖,以防血脂升高。
2. 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慢跑、快走、太极拳、游泳等,每周至少运动150分钟,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以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20次\/分为宜,且休息15 - 30分钟后能恢复正常。避免在炎热的夏天中午或寒冷的冬天清晨进行运动,运动时要穿着舒适吸汗的衣服和运动鞋,切勿空腹运动,应在饭后2小时左右进行。
3. 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肥胖者应适当减重,一般建议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 - 23.9kg\/m2之间。
4. 戒烟限酒:吸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坚决戒烟。过量饮酒也会导致血压升高,老年人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
5. 心理平衡: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旅游、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6. 定期体检:定期测量血压,建议18岁以上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老年人、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等高危人群应增加测量频率。如果发现血压异常,应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
二、糖尿病
(一)早期症状
1. “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患者经常感到口渴,喝水量明显增加,食量也大增,但体重却逐渐下降 。
2. 视力模糊:血糖升高会导致眼内房水渗透压改变,引起晶状体变形,从而出现视力模糊的症状,若不及时控制血糖,可能会导致视力进一步下降甚至失明。
3. 皮肤瘙痒:高血糖会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外阴瘙痒的症状。皮肤还容易出现感染,如毛囊炎、疖肿等。
4. 疲劳乏力:身体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提供能量,导致患者经常感到疲劳、乏力,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 。
5. 手脚麻木刺痛:高血糖会损伤神经,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会出现手脚麻木、刺痛、感觉异常等症状,一般从手脚末端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
(二)预防措施
1. 合理饮食:
- 控制总热量: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活动量等因素,计算出每日所需的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一般来说,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 - 65%,蛋白质占15% - 20%,脂肪占20% - 30% 。
- 控制糖分摄入:少吃糖果、糕点、饮料等高糖食物,主食可选择粗粮、杂粮,如糙米、全麦面包、燕麦片等,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相对较慢,有助于控制血糖。
-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麦麸、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同时还能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 。
- 合理安排餐次: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可将每日三餐分为五餐或六餐,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哑铃、俯卧撑等。运动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运动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可在运动前适当进食,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等食物,以备低血糖时食用。
3. 控制体重: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有效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对于已经超重或肥胖的老年人,应逐渐减轻体重,但不要过度节食或采用不科学的减肥方法。
4. 定期体检:普通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检查,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每半年检查一次血糖,包括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
5. 生活规律: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长期熬夜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血糖升高。同时,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下棋、旅游等方式缓解压力。
三、冠心病
(一)早期症状
1. 心绞痛:这是冠心病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情况下诱发。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也可放射至颈部、咽部或下颌部。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 - 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
2. 心悸胸闷:患者会感觉心慌、心跳加快,同时伴有胸部憋闷感,尤其是在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症状更加明显。
3. 气短乏力: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身体各器官缺氧,患者会出现气短、乏力的症状,稍微活动就会感到气喘吁吁,体力明显下降。
(二)预防措施
1. 饮食调理:
- 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减少动物内脏、蛋黄、蟹黄、奶油等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少吃油炸食品和动物脂肪,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控制在300mg以下。
-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吸收,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 。
- 适量摄入蛋白质:选择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每周可吃2 - 3次鱼类,有助于降低血脂,保护心血管健康 。
- 控制盐的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减少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2. 适当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游泳等,每周运动3 - 5次,每次运动30 - 60分钟。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和血压,减少冠心病的发生风险。但要注意避免在清晨或寒冷天气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前要做好热身准备,运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可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来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脂、血压升高,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4. 戒烟限酒: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戒烟可以显着降低冠心病的发生风险。过量饮酒也会对心脏造成损害,老年人应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
5. 控制慢性病: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严格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6. 心理调节: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可通过听音乐、旅游、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7.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血脂、血糖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和心脏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尤其是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人群,应增加体检频率。
四、脑卒中
(一)早期症状
1. 头痛头晕:突然出现剧烈头痛,疼痛性质与以往不同,同时伴有头晕,可能是持续性的,也可能是间歇性的 。头痛头晕可能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引起颅内压升高所致。
2. 肢体麻木无力:一侧肢体突然出现麻木、无力,活动不灵活,如拿东西不稳、走路时腿发软、容易摔倒等。这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影响了神经功能,导致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
3. 言语不清:说话含糊不清,表达困难,或听不懂别人说话,这是因为大脑语言中枢受到损伤,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4. 视力模糊或黑蒙:突然出现视力模糊,看东西不清楚,或眼前发黑,短暂性失明,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可自行恢复。这可能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影响了视觉中枢或眼部供血。
5. 口角歪斜:面部肌肉运动不协调,出现口角歪斜,流口水等症状,这是由于面神经受到损伤,导致面部表情肌瘫痪。
6. 恶心呕吐:突然出现恶心、呕吐,且呕吐较为剧烈,与饮食无关,这可能是由于颅内压升高刺激了呕吐中枢所致。
(二)预防措施
1. 控制基础疾病:
- 控制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要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定期测量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 控制高血脂: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尤其是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水平 。
- 控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比正常人高2 - 4倍,要积极控制血糖,严格按照糖尿病饮食原则进食,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
2. 改善生活方式:
-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应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
- 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豆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少吃动物脂肪、油炸食品、高盐食物和甜食。
-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脂和血压,减少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 - 23.9kg\/m2之间。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血压、血脂升高,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免血压突然升高引发脑卒中。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如果有便秘问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通便药物。
3.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压、血脂、血糖、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和血管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以及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应增加体检频率。
4. 注意气候变化:寒冷季节是脑卒中的高发期,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五、骨质疏松
(一)早期症状
1. 疼痛: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背疼痛,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蔓延至全身。
2. 身高变矮、驼背:由于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倾,胸廓畸形,患者会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的现象。一般来说,身高会缩短3 - 6厘米,严重者可缩短更多。
3. 骨折: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变得脆弱,轻微的外力作用,如咳嗽、打喷嚏、弯腰搬重物、摔倒等,都可能导致骨折。常见的骨折部位有胸腰椎、髋部、腕部、肩部等。骨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导致残疾,影响生活质量。
(二)预防措施
1. 饮食调整:
- 增加钙摄入:老年人钙的摄取量应较一般成年人增加50%左右,即每日不少于1200毫克。多吃富含钙的食物,如牛奶、酸奶、奶酪、豆制品、虾皮、海带、紫菜、芝麻等。如果饮食中钙摄入不足,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钙剂 。
- 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多晒太阳是获取维生素d的重要途径,每天应保证15 - 30分钟的户外活动,让皮肤充分暴露在阳光下。也可通过食物摄取维生素d,如鱼肝油、蛋黄、动物肝脏等,必要时可补充维生素d制剂 。
- 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骨骼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蛋类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但要注意不要过量摄入,以免增加肾脏负担。
2. 适当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瑜伽、游泳等,每周运动3 - 5次,每次运动30 - 60分钟。运动可以增强骨骼强度,促进钙在骨骼中的沉积,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运动,以免发生骨折。运动时要选择安全的场地和合适的鞋子,做好防护措施。
3. 避免不良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吸烟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量减少;过量饮酒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咖啡和碳酸饮料中的咖啡因和磷酸会影响钙的吸收 。
4. 预防跌倒:老年人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而跌倒则是导致骨折的主要原因之一。要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地面干燥,没有障碍物,家具摆放合理,方便行走。在卫生间、楼梯等容易滑倒的地方安装扶手和防滑垫。老年人行动时要注意缓慢,避免突然转身、弯腰、下蹲等动作,尽量穿防滑的鞋子。如果视力或听力不好,要及时佩戴眼镜或助听器。
5.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可每1 - 2年检查一次。骨密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骨质疏松,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预防骨折的发生。如果已经确诊为骨质疏松,应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
六、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
(一)早期症状
1. 记忆力减退:这是老年痴呆最突出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力下降,对刚刚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如忘记刚刚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忘记物品放置的位置等,但对很久以前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楚 。随着病情进展,远期记忆力也会逐渐受到影响。
2. 语言表达障碍:患者在说话时可能会出现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说话重复、啰嗦,表达不连贯,或者理解别人的话语有困难,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3. 视空间能力下降:在熟悉的环境中也会迷路,如在自己居住的小区或街道里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位置和距离,在穿衣、系鞋带、使用餐具等日常生活中出现困难 。
4. 判断力下降:对一些事物的判断能力下降,不能正确区分事物的好坏、对错,如在购物时可能会被虚假广告欺骗,购买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在处理问题时缺乏逻辑性和合理性。
5. 性格改变:性格可能会发生明显改变,变得沉默寡言、孤僻、冷漠,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也有部分患者会变得烦躁、易怒、焦虑、多疑等 。
记得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变化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