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治世之初:权倾朝野(1 / 1)

凤命凰谋 甜心小丝丝 2037 字 2小时前

燕如烟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皇宫。刚被封为摄政王的喜悦尚未褪去,西北边境传来的消息却如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她内心的那点欢喜。

\"这么快?这不合常理!\"她轻声重复着自己的疑问,眉头紧锁。

她转身看向慌忙前来报信的侍卫:\"详细说说,边境究竟发生了什么?\"

\"回大人,据边关将领密报,有万余敌军在边境集结,旗帜不明,但疑似与西域部落有关。\"侍卫低头回答,声音里透着紧张,\"边关将士已做好防御准备,但兵力明显不足。\"

燕如烟眼神一凛。西域部落?李家在西域有大量生意往来,这事绝非巧合。

\"你先下去,此事不得外传。\"她挥手示意侍卫退下,随即唤来张清风,\"立刻去查,李家这段时间与西域的往来详情,还有,打探太师赵廷玉近日的行踪。\"

\"是,主子。\"张清风领命而去。

燕如烟踱步至书案前,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时机太过巧合,她刚被封为摄政王,边境就出现动荡。这分明是有人要借此事削弱她的威信,甚至可能是要拿她开刀。

天色渐暗,灯火初上。燕如烟坐在案前,翻阅着各地送来的奏折。突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她抬头一看,却见叶如歌神色匆忙地走了进来。

\"主子,情况不妙。\"叶如歌压低声音,\"明日早朝,太师赵廷玉准备联合几位老臣,弹劾您处理不当边境事宜,意在削弱您的权势。\"

燕如烟冷笑一声:\"果然如此。\"她站起身,走到窗前,遥望着夜色中的皇宫,\"他们真以为我会坐以待毙吗?\"

翌日清晨,政务大厅内灯火通明,一片肃穆。这是燕如烟成为摄政王后,第一次正式主持朝政。大厅重新布置过,古朴而庄重,寓意着新政权的开端。

文武百官陆续进入大厅,排成两列。他们眼中或是怀疑,或是观望,或是敌意,无不盯着那个高踞上首的女子。

燕如烟一身玄色朝服,腰间系着金丝玉带,头戴金簪,气质冷峻而威严。她端坐如松,面色平静,仿佛对即将到来的风暴毫不知情。

大厅门外,张清风悄声对身旁的叶如歌道:\"赵廷玉已经联合了七位老臣,准备今日发难。主子这一关,怕是不好过啊。\"

叶如歌轻轻摇头:\"你不了解主子。她既然敢接下这摄政王的位置,就早已做好了准备。况且,昨夜她派人去见了几位关键大臣,恐怕已经有所安排。\"

正说话间,太师赵廷玉领着一众老臣进入大厅。他们神情凝重,目光咄咄逼人,似乎已经商议好了对策。

\"臣等参见摄政王。\"众臣行礼,声音中透着一丝不情愿。

燕如烟微微颔首:\"诸位免礼。今日是本王主持朝政的第一天,希望各位能够畅所欲言,共商国事。\"

赵廷玉上前一步:\"摄政王,老臣有要事禀报。\"

\"太师请讲。\"燕如烟神色不变,语气平静。

\"昨日边关告急,西域万余敌军压境,朝廷却毫无准备。\"赵廷玉声音洪亮,\"摄政王初掌朝政,便出现如此重大失误,实在令人担忧啊!\"

此言一出,大厅内立刻响起一片附和声。那些与赵廷玉同气连枝的老臣纷纷站出,指责燕如烟疏忽职守,不称摄政王之位。

燕如烟启动了心灵共鸣,能够清晰感知每位大臣心中的真实想法——赵廷玉等人心中充满算计,还有几位老臣则是被煽动,并无真正恶意。

她淡然一笑:\"太师此言差矣。边境告急一事,本王昨日便已知晓,并已派出得力将领前往增援。\"

赵廷玉冷笑道:\"摄政王此言怕是言过其实吧?据老臣所知,边关将士至今未见增援。\"

\"是吗?\"燕如烟从袖中取出一封密信,\"此乃边关将领三个时辰前送来的快报。增援部队已抵达,敌军见我军增援,已主动撤离十里之外。\"

赵廷玉面色一变,显然没料到燕如烟动作如此之快。他咬牙道:\"即便如此,边关危机频发,也说明摄政王治理不当。\"

\"太师说得对。\"燕如烟忽然应和,让赵廷玉一愣,\"边关多年失修,防备空虚,确实是朝廷的失职。\"

她环视众臣:\"诸位可知,过去三年,边关拨款去了何处?\"

众臣面面相觑,不知她要说什么。

燕如烟冷冷一笑,挥手示意侍卫搬出几个箱子:\"这些是边关拨款的账目,本王昨夜彻查了三年来的财政记录。发现每年十万两银子的边防拨款,其中有六万两并未送达边关,而是流入了几位大臣的府邸。\"

此言一出,大厅内顿时哗然。有几位官员面色煞白,低头不敢直视。

\"太师大人,\"燕如烟目光如刀,直刺赵廷玉,\"您府上去年收到的两万两,可是边关将士的血汗钱?\"

赵廷玉面色煞白,厉声反驳:\"摄政王血口喷人!老臣何时贪墨边关军饷?\"

\"哦?那这份由户部侍郎盖章的拨款记录,又作何解释?\"燕如烟展示出一份文书,上面清清楚楚记载着每一笔去向。

赵廷玉额头渗出冷汗,一时语塞。

此时,一位年轻官员突然站出:\"摄政王明察秋毫,老臣佩服。但边关紧急,非一朝一夕之事。摄政王才上任一日,恐怕难以迅速解决。\"

燕如烟认出此人是李瑶安插在朝中的眼线,心中冷笑。她正欲开口,却见大厅门口走来一人。

\"启禀摄政王,边关密报!\"那人快步上前,递上一封火漆密封的信函。

燕如烟展开信函,略微浏览后,嘴角浮现一丝笑意:\"诸位可知敌军撤离的原因?\"不等众人回答,她继续道,\"本王昨夜便猜到边境异动非同寻常,遂派人查访西域商队。发现近日有大量军饷流入西域某部落,而这笔钱,竟是出自我大明的国库!\"

她将密信递给身旁的太监,让他高声宣读:\"西域头领供认,受大明境内某权贵指使,佯装进犯,实则意在搅乱朝局。此事已查明,敌军已全部撤离。\"

大厅内一片哗然。众臣你看我,我看你,心中震惊不已。

\"这...\"赵廷玉面如土色,\"此事难以置信,恐有误会。\"

燕如烟冷笑:\"太师不必惊慌。本王暂时并未点破是谁策划此事。若是有人心中有鬼,自然坐立不安;若是清白之人,何必担忧?\"

说着,她环视大殿:\"本王初掌朝政,便遇此等挑战,实属不易。但本王向陛下保证过,定当竭尽全力,为朝廷分忧。今日,我就提出第一项改革:重设边防督察司,由忠心耿耿之人担任,专门负责边关军需物资调配和监督。\"

一位老臣站出:\"边防督察司曾在先帝时期设立,后因权责不明取消。如今重设,恐怕会影响兵部职权。\"

\"并非如此。\"燕如烟不疾不徐地解释,\"督察司只负责监督,不干预兵部决策。这样既可避免军饷挪用,又不会削弱兵部权威。诸位以为如何?\"

她的提议合情合理,众臣无法反驳。但赵廷玉等人面色阴沉,显然不甘心就此罢休。

\"此事事关军国大计,理应从长计议。\"赵廷玉强撑着说道。

燕如烟点头:\"太师所言有理。不妨这样,本王给诸位三日时间考虑,若有更好的建议,届时可提出讨论。但无论如何,边关空虚之患必须尽快解决。\"

见燕如烟如此圆滑处理,赵廷玉一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只得暂时应下。

接下来,朝议进入正常议程。燕如烟冷静处理各项事务,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政治智慧与决断力。那些原本怀疑她能力的大臣,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年轻的女摄政王。

朝会结束后,李瑶站在大殿外,眼中闪烁着危险的光芒:\"燕如烟,你以为凭这点小聪明就能立足朝堂?可笑!接下来,才是真正的硬仗。\"

与此同时,燕如烟回到自己的处所,对张清风和叶如歌道:\"第一回合,我们暂时占了上风。但赵廷玉不会轻易罢休,李瑶也定会继续兴风作浪。你们加派人手,继续查探他们的动向。\"

张清风担忧道:\"主子,他们若是联手,势力庞大,我们恐怕难以应对。\"

燕如烟微微一笑:\"不必担心。分化瓦解是最好的策略。赵廷玉乃世家子弟,骨子里看不起李瑶这种商贾出身的权贵。他们表面联盟,内里必有矛盾。我们只需适时挑拨,自然可以各个击破。\"

就在三人商议之际,门外传来通报:\"钱老板求见。\"

燕如烟眉头微皱:\"让她进来。\"

钱颖一袭素雅衣衫,面带微笑地走进来:\"恭喜摄政王,初试牛刀便大获全胜。\"

\"钱老板过奖。\"燕如烟示意她入座,\"不知今日前来,有何贵干?\"

钱颖轻抿一口茶,慢条斯理道:\"听闻摄政王要重设边防督察司,老身有个不情之请。\"

\"说来听听。\"燕如烟面色不改,心中却已警觉。

\"商会愿意承担边关军需物资的运输,保证质优价廉,不出任何差错。\"钱颖直视燕如烟,\"作为回报,商会希望能获得西域贸易的一些便利。\"

燕如烟眯起眼睛:\"钱老板倒是消息灵通,边防督察司尚未正式设立,你便来谈合作。\"

钱颖笑道:\"商人嘛,最重要的就是消息灵通。摄政王初掌朝政,需要各方支持。商会实力雄厚,或许能助摄政王一臂之力。\"

燕如烟沉默片刻,忽然问道:\"钱老板与李家,是什么关系?\"

钱颖神色不变:\"纯粹的生意往来而已。摄政王多虑了。\"

\"是吗?\"燕如烟轻声笑道,\"今日多谢钱老板前来,你的提议我会考虑。不过,商会若想与朝廷合作,最好保持中立立场。\"

钱颖起身告辞:\"摄政王明察秋毫,老身佩服。告辞了。\"

待钱颖离去,叶如歌忧心忡忡:\"主子,钱颖此人深不可测,与李家关系匪浅。她此番前来,恐怕别有用心。\"

燕如烟轻轻摇头:\"无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她想探我虚实,我又何尝不是在试探她?\"

夜幕降临,燕如烟独自立于窗前,思索着今日的种种。初掌朝政,她就面临重重挑战。但正如她所料,敌人们早已按捺不住,开始露出獠牙。

\"权倾朝野...\"她轻声低语,\"这不过是开始而已。\"

远处,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赵廷玉府中灯火通明,李瑶的密使悄然进出。他们不会坐视一个女子掌控朝政,更不会让燕如烟轻易得逞。

而就在不远处的宫墙之内,有人正注视着这一切,嘴角挂着意味深长的笑容。棋局已开,谁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