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改进的办法(1 / 1)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想法,”熊洪称赞道,可能在其他人看来,修建木质轨道跟修路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都差不多,而且木质轨道车对木材、铁的使用更多,按理说应该修路的,但熊洪毕竟来自后世,知道轨道运输的好处和优点,而这次比赛也让族人们的怀疑都打消了。

“这是对不同地形的解决办法,但是,今天测试,我们还发现了另外的问题,”熊木没有铺垫太久,直接将问题说了出来,“车厢的结构问题,我们为了减轻车厢的重量,同时让车厢更加适应木轨道,对整个车厢都进行了调整……”

既然是新的事物,那调整的方面就有好几个。

首先是尺寸上,厢体要比普通的牛车更长更宽,但木料相对少了一些,强度不够,造成厢体中间区域有断裂、弯曲的风险;

其次是在车轮上,由于在轨道上运输,轮子不用那么大,但车厢载重更多,小轮子虽然能承受的重力也不小,但两组轮子还是有些捉襟见肘;

然后就是对向运输的问题,在丰乐大道这种铺设的道路上,经常会有车队对向行驶的问题。虽然轨道运输才出现没多久,而且目前的运用场景也很有限,但迟早会出现大范围运用的现象。

从本部运送粟米到码头,或者从码头运送到桐籽、兽皮等到本部,这些大宗的物品,最合适的还是轨道运输。但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要是同时运送这两样东西呢?运送粟米和桐籽的车厢,会不会在轨道上遇到?

“唔,要是为了避免发生这种事情,那就只能在旁边再铺设一条轨道了,但要是再铺设一条,所需要的各种人力、物资、木材什么的,岂不是还要翻倍?”

熊木先是提了一个想法-——这也是正常人的想法,但随即就被自己否定掉了,要是真的能有时间、精力再铺一条,倒也无所谓,可现在部落的实力无法满足在一条线路上铺设两条车道,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

“我有个想法,你来帮我参考一下,”熊洪看着熊木眉头紧锁,似乎对这种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毫无办法,而熊洪则不打算跟他们绕弯子,直接开口。

“可以在本部和码头各放一个行程计划,上面规定好发车的时间,再根据车速,来推算车辆大概什么时候到达,这样就不怕出现两支队伍碰到一起的尴尬状况了。”

熊洪要做的,就是类似于后世火车的《列车发车时刻表》一样,比如在本部到码头的几里轨道上,一辆马车的速度差不多在半个时辰二十里路,而轨道车要更快一些,也就是说,只算在路上消耗的时间,轨道车差不多两三刻就能完成。

而测量出来了大致的速度,基本上每个车厢里面的行车人员,就能知道这条线路大概需要花费多长时间。由于部落有了铜钟和日晷等这种统一的计时器具,加之部落现在并不大,规定什么时候发车,从而避免路上遇到对向来车,很有必要。

“那为什么不等着对方的车厢到了之后,我这边的车厢才开始出发呢?”熊木有些疑惑,既然现在只是一条线路,那为什么还需要搞什么出发表,直接等到对方的车过来不就完事了。

“这样的话很容易耽误事,”熊洪还没来得及说话,在一旁听着的熊山似乎明白了,“你运送物资肯定不止一个车厢,按照现在一个车厢载重3000斤的载重,装满一艘船也只需要三四个车厢,而再加上几匹马,就能一次性将这些物资全部运送过去。”

“而要是等对面过来或者让他们等我们过去,那还要去传递一下信息,部落和造船坊之间距离倒不算远,但要是用在其他地方呢?这个距离就更远了,两个地方都在等待,之间也没办法交流,要么木轨道就空在这边,要么就是两队撞在路上。”

熊木这段时间主要精力集中在研究车厢的强度与减少车厢车体的重量上下功夫,在其他族人、队员的帮助下,取得了一些成效,对轨道的应用场景方面,相对来说思考的时间就少了很多,故而当熊洪问道这个问题的时候,他没有太多准备。

“还有就是轨道线路不仅是沟通两个地方的,中途经过的地方,都有可能有使用轨道运输的需求,而这些中途加入的车厢,我们也必须要考虑进去——轨道线路不止连接两个地点,更应该带动沿线的所有居住点或者资源点。”

熊洪点点头,毕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熊木现在就没考虑到那么多,熊山说的话他也觉得有些道理。

“比如如果我们铺设了一条连接铁矿山、煤山、冶炼坊、本部的轨道,那肯定是需要将这些地点所产出的资源或者材料给运送到每个点的,这中间就有可能发生熊山说的情况,而且所参与的点越多,这个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熊木这才明白了过来,族长说的“行程计划”是什么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在单条线路的实际情况下,如何避免对向的两组车厢在中间遇上。这就需要给线路上每个点规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发车,要是超过了时间还没有发车,就不得进行发车。

另外,对于各个点如何并入主线路,熊洪也设计了一些图例,熊木看到纸上画着的图案,也不由点了点头。

图上所示,轨道线路中间的任何一点想要加入,需要修建一条辅助线路连接到主线路中,在分配到的时间段内,汇入主线路。而这条辅助线路,就相当于是后世铁道运输中的并轨线路,这些点,就相当于是火车停靠、驶离的站台。

而有了这些站台,知晓行程计划表的各个车厢,也可以暂时停靠在这个站台,等待主线路上的对向行驶车厢过去,自己再重新驶入主线路。

“这样一来,就不用担心因沟通不畅导致的对撞或者时间浪费了,而且随着部落的壮大,这条线路也可以越铺越长,连接的村子、资源点也越来越多,到时候再铺设对向轨道,就能从根本上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了。”

熊洪说的话让熊木、熊山等人都点头认可,熊巫则问了一个问题,“行程计划中,要如何规定时间?毕竟现在部落的各个村子,可能对到底是几刻,并不了解。”

现在部落使用的是十二个时辰,就相当于一个时辰8刻,每刻十五分钟。对各个村子来说,可以通过日晷或者其他的办法知晓是什么时辰,但精确到哪一刻,或者这一刻钟的多少分,并不清楚。

虽然时辰及刻的使用已经足够,但轨道运输迟早需要更精细的时刻表,不然很可能本部这边是午时三刻,但铁矿山那边却是午时一刻,这就很麻烦了。所以需要一个在熊部落范围内,都能精确掌握时间的办法。

“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共八刻,我觉得一个时辰太长,可以分为‘初’,‘正’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分为四刻,这样就更精确一些。”

熊洪说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一个时辰分为两个部分,那就相当于后世的一天24小时,自己用起来也习惯一些,同时对部落来说影响也不大。

“至于在户外不知道具体的时刻,目前没有太好的办法来解决,只能用燃香计时和滴漏的办法来粗略计算了。”

燃香,是这几天熊洪才捣鼓出来的玩意儿,他发明出来的原因,也是为了方便计时。

用晒干的松树、榆树皮研磨成粉,再加上一些从木工坊收集到的锯末,混合上一些干燥的树叶、秸秆、木炭,放在石磨上磨成粉,再加上一些水、油,中间用一根细细的竹签支撑,在竹签周围裹上这些粉末,晾干后就可以燃烧了。

“你们看,这就是燃香。”

熊洪从后面架子上摆放的一个木匣子中取出了几根,让大家传着看。燃香有筷子粗,长度半米,底部还有一截没有裹上粉末的竹签。

“使用的时候,将这一头点燃,”熊洪取了一根,放在旁边的火炉上点燃,“听,外面刚刚敲响了钟声,这一根香,差不多可以燃烧半个时辰。”

“明白了,只要在这根香上面做好标记,它就能让我们知道是什么时刻,”熊木拿着这根香突然感觉有些爱不释手,“这样我就不用一会跑去看一下滴漏,就知道具体的时刻了。”

燃香的作用,更像是一个计时的工具,虽然它没办法让人知道现在是几时几刻,但观察它燃烧了多少,可以清楚地知道过去了多久。如果再配合上其他的计时方式,那就基本上够用了。

“这样的话,我觉得行程计划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熊木和熊山对视了一眼,同时点头应道。

“好,那线路的铺设就这么定下来,具体的轨道是不是要这样铺设、车厢需不需要调整,等会我去木工坊,我们现场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