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兴圣庙乐章之六
郊庙歌辞·祭太社乐章·亚献终献
惟清惟肃,靡闻靡见。
举备九成,俯终三献。
庆彰曼寿,胙彻嘉荐。
瘗玉埋牲,礼神斯遍。
这首诗中生僻字的注音如下:
? 靡:mi
? 胙:zuo
? 瘗:yi
以下是诗句的注释:
? 惟清惟肃:形容祭祀的氛围清静、肃穆。
? 靡闻靡见:指祭祀时庄重,好像神灵虽无形无声却在默默察看着。
? 举备九成:演奏完备各种音乐。九成,指九章乐曲。
? 俯终三献:完成亚献和终献的仪式。三献,祭祀时献酒三次,即初献、亚献和终献。
? 庆彰曼寿:庆贺彰显神灵赐予的长寿。曼寿,长寿。
? 胙彻嘉荐:撤去祭祀用的酒肉等祭品。胙,祭祀用的酒肉;彻,通“撤”;嘉荐,美好的祭品。
? 瘗玉埋牲:把玉器和牺牲埋入地下,是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瘗,埋葬。
? 礼神斯遍:表示对神灵的祭祀礼节已经完备周全。
整首诗的译文是:祭祀的氛围清静而肃穆,虽然听不到、看不到神灵,但庄重的仪式仿佛让神灵感知。演奏完备各种音乐,完成亚献和终献的仪式。庆贺彰显神灵赐予的长寿,撤去祭祀用的美好祭品。把玉器和牺牲埋入地下,对神灵的祭祀礼节就周全了。
在唐代,祭祀活动是社会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天地神灵、祖先先辈的敬畏与尊崇,同时也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这首《郊庙歌辞·祭太社乐章·亚献终献》作为祭祀乐章中的关键篇章,以其简洁却富有深意的词句,生动地勾勒出亚献和终献这两个祭祀环节的庄重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古代祭祀文化的丰富内涵。
诗的开篇“惟清惟肃,靡闻靡见”,瞬间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惟清惟肃”,细致入微地描绘出祭祀现场的环境氛围,这里的“清”,不仅指环境的清幽洁净,更象征着人们内心的纯净无垢,在这神圣的祭祀时刻,所有的杂念都被摒弃,只留下对神灵最纯粹的敬意;“肃”则着重刻画了现场庄重肃穆的气氛,每个人都心怀敬畏,举止端庄,不敢有丝毫懈怠,整个祭祀场地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威严所笼罩。“靡闻靡见”进一步渲染了祭祀的神秘色彩,仿佛神灵就隐匿在这不可见闻的虚空之中,虽无法真切地感知到他们的存在,但那种强大的威慑力和神圣感却如影随形。这一联通过对祭祀现场氛围的精准描绘,深刻地象征着人们对神灵的无比崇敬以及对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诗人借此传达出自己对祭祀活动庄重严肃的态度,每一丝空气里弥漫的肃穆、每一寸空间中蕴含的神秘,都饱含着他对神灵深深的敬畏之情,这种情感犹如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闪耀着虔诚的光芒。
“举备九成,俯终三献”将视角转向祭祀仪式本身。“举备九成”,“九成”在古代祭祀礼仪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代表着祭祀仪式的完备与隆重。这里的“举备”强调了整个仪式过程的精心筹备和严谨执行,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反复的考量和安排,确保仪式的顺利进行,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最诚挚的敬意。“俯终三献”,“三献”是祭祀中的重要环节,通常包括初献、亚献和终献,象征着祭祀的三个重要阶段。“俯终”则体现出祭祀者在完成这一系列仪式时的谦卑姿态,他们俯身行礼,心怀敬畏,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次献酒、每一次致敬,从始至终都保持着对祖先和神灵的敬重。此联通过对祭祀仪式的详细描写,深刻地象征着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之情。它不仅强调了祭祀仪式的隆重性,更体现出祭祀者内心深处的虔诚,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仪式环节,都凝聚着他们对祖先的思念和对神灵的祈愿。诗人在这里传达出对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祖先发自内心的虔诚敬仰,仿佛在与祖先和神灵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庆彰曼寿,胙彻嘉荐”聚焦于祭祀活动所带来的美好愿景和结果。“庆彰曼寿”,“庆”象征着喜庆、庆祝,表达了人们对祭祀活动顺利完成的喜悦之情;“彰”意为彰显、显示,“曼寿”则代表着长寿,寓意着通过这场祭祀,神灵将会赐予人们长寿和福泽,让生活充满希望与生机。“胙彻嘉荐”,“胙”指祭祀时供神的肉,“彻”表示撤去,“嘉荐”即美好的祭品,描绘出祭祀结束后,撤去丰富而美好的祭品的场景。这些祭品不仅是物质的供奉,更代表着人们对神灵的感恩之情,因为他们相信,正是神灵的庇佑才使得生活如此美好。此联通过对祭祀结果的生动描写,深刻地象征着祭祀的圆满和成功。它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神灵庇佑的感恩之情,每一份喜悦、每一份感恩,都体现出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信心。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祭祀活动的喜悦之情,同时也饱含着对神灵庇佑的殷切祈求,希望神灵能够继续护佑人们,让生活永远充满幸福与安康。
最后“瘗玉埋牲,礼神斯遍”描绘了祭祀结束时的场景。“瘗玉埋牲”,“瘗”和“埋”都表示埋葬,“玉”和“牲”是祭祀中最为珍贵的祭品,在祭祀结束后,将它们埋入地下,这一行为象征着对神灵的最后致敬。玉器的温润与牲畜的珍贵,都代表着人们对神灵的最高敬意,通过这种方式,将所有的美好祝愿和虔诚心意都一并献给神灵。“礼神斯遍”则强调了整个祭祀过程对神灵的全面敬礼,从祭祀开始到结束,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神灵的敬畏和尊崇,没有丝毫的遗漏和疏忽。此联通过对祭祀结束场景的描写,深刻地象征着祭祀的全面性和对神灵的深深敬意。它不仅强调了祭祀仪式的完整性,更传达出一种对神灵的虔诚和对传统礼仪的坚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对神灵的敬畏和对传统的传承始终不变。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祭祀活动的乐观态度,他看到了祭祀活动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同时也体现出对人们情感的关怀,因为祭祀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人们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
整首诗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通过对祭祀场景从氛围营造、仪式进行到结果呈现、结束收尾的生动描绘,全方位地展现了古代礼仪之美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珍视。诗人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对祖先和神灵的崇高敬仰之情融入每一个字里行间,深刻地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让后人透过这些文字,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古代祭祀活动的庄重氛围,体会到古人对祖先的深厚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使这首诗成为了研究古代祭祀文化和传统文化传承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