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三天时间,陆遥看过了胡为民大部分明面上的发表的作品后,他不得不承认,胡为民确实是个天才,自己拍马难及。
当他想通后,有种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感觉。
此时的陆遥,依然关注着自己费尽心血的这部小说在文学界和读者中的评价。同时,他有一种强烈的倾诉欲望,这种欲望是针对胡为民的。
他发现,自己似乎成了胡为民的书迷。
他自己隐隐觉得奇怪,可是这种想要同胡为民交流的欲望,却越发强烈。
于是,他在左思右想后,终于决定给胡为民写一封信。
由于不知道胡为民的住址和工作单位,他只能将信寄到《当代》编辑部。
……
《当代》第3期上市一周后,编辑部里的电话突然响个不停。
这本创刊仅一年的文学杂志,在读者群体当中的知名度并不高,往常单期销量不过三五万份。
各大书店和报刊亭的反馈显示,这期杂志头三天的销售走势与往期并无二致。但到了第四天,情况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如果有统计数据,可以明显发现杂志的销量呈现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上升曲线。
许多书店店员和书报摊发现购买《当代》第3期的顾客变多,杂志的销量成倍增加,本来应该是能卖一个月的库存,突然像春天赶走寒冬一般,冰消雪融。
这种狂热并非个例,抢购热潮很快席卷全国。
沪上南京东路书店的单日销量达到平时的五倍;羊城报刊批发市场的商贩们不得不实行限购;长安某高校的学生会甚至组织集体订购...
这种突如其来的销售狂潮,让从事图书行业多年的老发行们都感到震惊。
“干这行那么多年了,还是头一回见到文学杂志被疯抢的景象。”某市新华书店的经理打点话下订单的时候说,“我甚至不需要翻看内容就知道,你们这期杂志上一定出现了了不起的作品。”
答案就印在杂志封面上——以加粗黑体字突出显示的《芳华》二字。这部由新锐作家胡为民创作的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瞬间击中了广大读者的心灵。
《当代》在各地书店、书报摊和邮局遇到的这种情况,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要知道,这并非《当代》第一次因优秀作品而销量上扬。
就在上一期,程树榛的《励精图治》已经为杂志带来了可观的销量增长,但《芳华》引发的热潮,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远远超出了编辑部的预期。
短短一周内,全国各地的库存告急电报如雪片般飞向当代杂志社。
可这个时候当代杂志社根本顾不上书店的发货请求,因为在这一期《当代》出刊的第二天,他们就接到了部队的采购要求,一次性采购五万份《当代》第3期。
五万份杂志对于《当代》每一期的销量来说可以说是破天荒的,几乎占据了八成还多。
因为被部队方面是突然提出的采购要求打了个措手不及,印刷厂的机器昼夜不停地运转,还是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部队订单的突然性和紧迫性,出版社不得不临时调整印刷计划,这直接导致市面零售渠道出现短暂断货,进一步加剧了\"一刊难求\"的局面。
此时距离这一期《当代》上市发售已经过去了一周,《芳华》这部的口碑也已经呈病毒性在广大读者群体当中扩散开来。
《芳华》引发的阅读热潮并非偶然。
1979年2月开始的边境自卫反击战,虽然官方宣布在一个月内结束,但实际上的边境冲突持续了十年之久。
这场战争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而《芳华》恰恰是第一部以这场战争为背景的严肃文学作品。小说通过文工团员宫雪的视角和经历,真实展现了我国在那场战争中的正义,也歌颂了前线将士的英勇与牺牲。
正因如此,《芳华》在发表后的第一时间便获得了大量读者的关注。
……
同一时间,滇省某县城。
一大型国企厂区内,刚刚退役的赵卫国正在值班室里整理着工作制服。
作为在那场战争中,因伤残而退役的军人,能在家乡找到这样一份安稳工作,他已经很知足了。每月五十元的工资,比县里普通工人高出近一倍。
他的工作轻松,每天只需守好厂区大门,其余时间可以在值班室内看书读报。
最重要的是,新工作离家近,方便他回家照顾父母和妻儿。
“小赵,新到的杂志!”值班室的门被推开,王建华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手里挥舞着一本《当代》杂志,“老张特意让我给你捎来的,说这期可有看头了!”
赵卫国接过杂志,手指在封面上轻轻摩挲。
二十多岁的他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这是南疆战场的经历给他留下的印记。
不等他翻开杂志,目光突然定格在封面上的加粗加重的两个大字——《芳华》。
“这名字...”赵卫国喃喃自语,不知为何心跳突然加快。
他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找到指定页码,开始阅读起来。
“宫雪踮起脚尖,像一只轻盈的鹤,在排练厅的镜前旋转。七月的阳光透过高窗洒进来,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音乐戛然而止,她停下动作,胸口微微起伏……”
开篇的描写让他恍惚间回到了新兵连的日子。
那时,部队文工团的文艺兵也在排练类似的话剧,为前线将士慰问演出。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赵卫国的手指开始微微颤抖。
小说中描写的文工团生活、上前线慰问的迷茫与坚持,战场上的生死瞬间,每一处细节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刻意封存的记忆。
【她望向远方连绵的群山,那里炮火依旧。她知道,战争远未结束,但此刻她不再恐惧。文艺或许不能直接杀敌,但它能守护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人的灵魂和信念。】
读到这段时,赵卫国的视线突然模糊了。他仿佛又闻到了战场上硝烟与鲜血混合的气味,听到了震耳欲聋的炮火声,看到了朝夕相处的战友在他面前倒下...
“小赵?你怎么了?”王建华惊讶地发现,这个丢了一条胳膊依旧乐观的硬汉,此刻竟泪流满面。
赵卫国没有回答,只是将杂志轻轻推到战友面前:“你看看这篇...《芳华》。”
王建华疑惑地接过杂志,起初只是随意浏览,但随着阅读深入,他的表情逐渐凝重。
当读到文工团的战士在烈士陵园祭奠战友的场景时,这个平时大大咧咧的中年人也哭了:“妈的,写得太好了!这不就是咱们侦察连的小四川吗?”
两人相视无言,却都读懂了对方眼中的思念与痛楚。沉默良久,赵卫国轻声说:“建华,咱们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幸的。”
王建华沉默片刻,他抹了把眼角的泪痕,然后苦笑道:“他们到好,如今成了烈士,留下我们活着受煎熬……”
……
与此同时,滇省军区文工团团长办公室里,陈建国团长正摘下眼镜,轻轻擦拭镜片。桌上摊开的《当代》杂志翻在《芳华》最后一页,旁边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
作为参加过那场战争的老兵,陈建国看惯了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但像《芳华》这样,将文工团的青春热血与战场残酷如此完美结合的作品,他还是第一次读到。
小说中对细节的把握令人惊叹——文工团排练时的汗水和欢笑,战士们看演出时眼中的渴望,战场上那些来不及说出口的告别...每一个场景都真实得仿佛亲身经历。
“报告!”门外传来清脆的喊声。
“进来。”陈建国重新戴上眼镜,对进来的通讯员说:“通知所有队以上干部,一小时后会议室集合。另外,给我接王政委的电话。”
一小时后,文工团会议室里坐满了各分队队长和创作骨干。
陈建国将几本《当代》杂志传给大家:“今天紧急召集各位,是因为我发现了一部了不起的作品——《芳华》。”
创作室主任刘丽华快速浏览着小说,突然抬头:“团长,这...这简直就是在写我们文工团啊!你看这段描写慰问演出的场景,连细节都一模一样!”
“这正是我要说的。”陈建国站起身,环视众人,“我决定将这部小说改编成话剧,作为今年慰问前线部队的重点节目。刘主任,你负责联系《当代》杂志社,争取尽快获得改编授权。”
“可是团长。”舞蹈队队长有些犹豫,“小说里有些情节比较敏感,比如林丁丁因为要去前线,胆怯发抖那段...”
“正因如此才更真实!”陈建国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战士不需要虚假的英雄主义,他们需要的是能引起共鸣的真实故事。《芳华》写出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困惑,这才是最好的故事,好的表演!”
就在文工团热烈讨论改编事宜的同时,他们不知道的是,此刻在全国各地,有无数读者正在读着《芳华》,被小说中的故事深深打动。
一部优秀的小说就是这样,它不只是一堆文字的集合,而是一面镜子,照见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它也是一把钥匙,打开千万读者心中共同的情感记忆。
《芳华》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正是因为它触碰到了那个特殊年代最真实的情感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