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从“江州模式”到全国复制(1 / 1)

初春的江州,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花香的气息。王安站在南锣湾社区的观景台上,俯瞰这片由他亲手打造的智慧城区。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败的老旧街区;如今,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建筑群落中,智能路灯随人流明暗变换,地下管网实时监测数据源源不断地传输至控制中心,居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王总,省发改委的参观团已经到达接待中心。”张鸣匆匆走来,气息略显急促。

这已是本月第七批前来考察的政府团队,除此之外,全国各地的开发商、投资机构络绎不绝。南锣湾项目已成为城市更新的全国样板,安居科创谷的招商率更是高达95%。

会议室内,王安正向来访者介绍安居oS的技术架构。

“这不仅是一套软件系统,更是城市治理的新范式。”王安手指轻点屏幕,南锣湾的数字孪生模型随即展开,虚拟与现实的完美融合令人叹为观止。

“太震撼了!”一位戴着眼镜的发改委处长赞叹,“我们东海市正规划旧城改造,非常期待与安居合作。”

类似的邀约几乎每天都在涌来,安居的模式获得了市场的有力验证。

夜幕降临,王安独自站在顶层办公室,望着灯火通明的江州城。从养老院起步,到如今建立起涵盖规划设计、智慧系统、绿色技术、社区运营、产业导入、金融工具等全链条的城市发展能力,安居已然蜕变。

“想什么呢?”沈佳推门而入,手里捧着两杯热茶。

“在想如何让更多城市从安居模式中获益。”王安接过茶杯,目光依然投向远方。

就在这一刻,熟悉的系统提示在王安脑海中响起:【“模式复制与标准输出是企业规模化的必经之路。建议借款10亿元成立'安居城市发展研究院',系统化梳理并输出'安居模式',利息:两年内成功将模式输出到至少5个二线以上城市,并实现品牌授权与咨询服务收入超5亿元。”】

“我接受。”王安在心中默念,眼神坚定如炬。

次日清晨,安居总部高管会议室。王安站在主位,环视众人。

“从今天起,安居将进入标准化输出阶段。我们要把积累的经验模块化、系统化,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王安掷地有声。

“成立'安居城市发展研究院',汇聚内外部精英,专注模式梳理与标准制定。”

沈佳眼前一亮:“这意味着安居将从项目开发商转型为城市运营服务提供商?”

“没错,这是安居2.0版。”王安微笑点头,“物理空间的开发只是第一步,真正的价值在于后续的运营与服务。”

三周后,安居城市发展研究院在科创谷正式揭牌。一栋玻璃幕墙的现代建筑内,汇聚了安居各业务线的精英和来自全球的城市规划专家。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将安居模式拆解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标准体系。”王安站在研究院大厅主持启动仪式。

团队日夜攻关,将安居的经验转化为一套完整的方法论:从需求调研、规划设计、建设标准到运营流程,事无巨细,逐一编纂成册。

“但不同城市情况千差万别,如何确保模式的适应性?”一位资深规划师提出质疑。

“标准化不等于千篇一律。”王安回应,“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有弹性的标准',保留核心价值,允许本地化调整。”

与此同时,研究院开发了一套“城市诊断与发展潜力评估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城市的人口结构、产业特点、文化基因,为每座城市量身定制发展方案。

很快,第一批合作意向纷至沓来。中部某省会城市希望打造智慧新区;西部某国家级新区计划引入产城融合模式;沿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急需解决古城保护与更新的难题。

“我们采取什么合作模式?纯咨询?合资开发?”张鸣在战略会上询问。

王安思索片刻:“'联合开发+技术赋能+品牌授权+运营支持'的组合模式。与当地国企或龙头民企合作,我们输出标准、技术和管理,参与后续运营分成。”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首批合作推进中,问题接踵而至。

“林总,中原市政府对我们的规划提出质疑,认为过于'超前'。”项目负责人汇报。

“西部新区的合作方态度消极,只想挂我们的品牌,不愿执行标准。”

“沿海古城项目遇到当地保护主义,关键审批迟迟不下。”

会议室内气氛凝重。王安沉默片刻,突然起身:“收拾行装,我要亲自去一线。”

接下来的三个月,王安带领核心团队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个合作城市,走访政府,拜会合作伙伴,深入基层调研。

中原市政府会议室,王安面对满桌的官员,耐心解释每一项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我们不是照搬江州模式,而是基于贵市的产业特点与人口结构,提出的最优方案。”王安调出详实的数据分析,打消了官员们的顾虑。

西部新区的谈判桌上,王安语气坚决:“品牌授权是建立在标准落地基础上的,否则有损安居声誉。我们可以适当简化流程,但核心标准必须坚持。”

最棘手的是沿海古城项目。当地某领导的亲戚控制着多家建筑公司,对安居的介入感到威胁。

“我们不是来抢生意的。”王安与这位领导喝茶长谈,“安居只负责顶层设计与技术支持,具体施工可以交给当地企业,前提是必须达到我们的标准。”

经过长达四小时的磋商,双方终于达成共识。领导豁然开朗:“王总的思路确实不同,不是来分蛋糕,而是把蛋糕做大。”

六个月后,首批合作项目全部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原市的智慧新区开始破土动工;西部新区产业招商率较合作前提升35%;沿海古城的数字化保护项目获得国家文物局点名表扬。

安居研究院的知名度与日俱增,更多城市前来寻求合作。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合作伙伴评估体系。”王安对团队强调,“宁缺毋滥,每一个输出项目都代表着安居的品牌。”

与此同时,研究院开始系统性地培养“模式输出官”,由安居内部精英担任,负责驻场指导合作项目的落地。

“这些人将是安居基因的传递者。”王安亲自为首批模式输出官授课。

一年半后,安居模式已成功落地五座城市,品牌授权与咨询服务收入突破4亿元。市场开始用“安居系”来形容那些采用安居标准的城市项目,成为品质与创新的代名词。

春暖花开时节,王安再次站在南锣湾的观景台上,目光却投向更远处。沈佳不知何时来到身边。

“在想什么?”

“在想下一步。”王安轻声回应,眼中闪烁着雄心壮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在经历城市化浪潮,他们需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而这正是安居的强项。”

沈佳笑了:“从一家养老院,到全国复制,再到国际舞台。安居的边界,似乎永远在扩展。”

王安握住她的手:“因为家的概念无边界。安居不只是在建设物理空间,更是在创造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更美好的城市形态。”

两年整,系统任务圆满完成。安居模式成功在六个城市落地生根,咨询服务和品牌授权收入达到6.5亿元,超额完成目标。

系统奖励应声而至:【“复杂项目管理与跨区域协同”最佳实践库,解锁“特许经营与品牌联盟”战略体系。】

安居,这个起步于养老产业的“黑马”,如今已成为中国新型城市发展领域的金字招牌。而王安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