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山雨欲来(1 / 1)

公元一八九年,三月的帝都洛阳,未央宫。

灯火通明的汉帝寝宫内,一众御医郎中,小心翼翼的,在一旁侍候着。

而大将军何进、杨彪、卢植、刘焉、何苗、丁宫、崔烈、曹嵩、许相、董重、蹇硕、鲍鸿等朝中文武,则分列左侧。

常侍张让、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宦官,则分列右侧,神色紧张的看向龙榻。

明黄色的龙床上,汉帝刘宏面色惨白,嘴唇无血,精气神极度衰落。

刘宏半眯着眼睛,一会清醒,一会迷糊,意识也浑浑噩噩。

哪怕是不通医术的何进张让等人,都看得出来,汉帝已经到油尽灯枯的边缘了...

“咳...咳咳...”刘宏稍微有些清醒之后,便喘着粗气,看向周围心腹:“诸位爱卿...以为辫儿和协儿...何人可继承大统...”

“何人…可保我大汉...四百年江山社稷传承...”

“这!”床榻近侧,何进张让,刘焉卢植等一众心腹和老臣,面色犹疑,不知该作何解释。

现在虽是权力交接的重要时刻,但他们却不敢有丝毫表态...

其一是,他们知道,汉帝偏爱刘协,想要立聪慧一些的皇子为太子,而刘协也很合适...

但现阶段,明显年长一些的刘辩,更加得势,也是太子的不二人选...

因为刘辩的母亲,是何皇后,刘辩的舅舅,是大将军何进,大权在握...

再加上东汉历来便有外戚干政的传统,是以刘辩的优势更加明显...

而这个时候,无论他们如何出言,都是吃力不讨好...

支持刘辩相当于,得罪了即将驾崩的皇帝,搞不好会弄几个下去殉葬...

支持刘协,日后刘辩登基,何进第一个清算的就是这些人...

“咳咳...”汉帝似乎能洞悉众人的心思,稍微喘息了口气,再次道:“朕若去...届时主少国疑....”

“人心疑惧....大汉四百年...社稷存亡...何解...”

“陛下...您莫置气...且安心休养...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张让夏恽等人,看着汉帝那惨白的面容,心中不由揪了起来...

他们关心的,从来不是江山社稷,也不是帝位传承,而是汉帝的安危。

如果说,此时在场的谁最不希望汉帝驾崩,那无疑是这些常侍宦官...

因为他们的权利,他们荣华富贵,全部来自于汉帝的恩宠。

但现在,汉帝的恩宠,随时可能随风飘散...

“咳!咳咳!”刘宏头疼脑热,迷迷糊糊,却强打精神看向近侧的卢植。

他出声询问道:“诸卿....以为武都侯丁健阳....前将军董仲滢...袁本初…曹孟德等人若何...”

“陛下,武都候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有警急,文武皆长....”

“前将军董仲滢,若何?”

“前将军武略过人,能征善战,勇猛无双,治军有方,百折不挠,然凶悍难治,当谨防之....”

“沛国的曹操...袁绍等人若何?”

“治世之能臣...当世之英雄....”

“文武皆长...凶悍难治...当世英雄...”刘宏强打起精神,喃喃自语。

他此时心神亦有些疲惫,纵使知道这些人的特性,也是难以抉择,乃至迷茫。

他知道董卓的凶暴,知道丁原的权力野心,更知道类似曹操袁绍,王匡鲍信这等地方诸侯的难治...

但那又如何呢?他刘宏现阶段,又哪有精力去整治呢?

因为大汉目前的敌人,是北方的大夏,而不是内部的这些贰臣。

对北方那个庞然大物的威压,就算董卓丁原这些人有异心,也不敢肆意妄为。

因为若是大汉这个正统倒了,他们那些地方诸侯,也别想好过。

刘宏心中思虑着,也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了,遂再问道:“诸卿以为...辫儿和协儿...何人可为储君?”

“陛下,此事,您自有圣论...”

与第一次一样,这次众人还是没敢给任何建议,只希望汉帝自己拿主意...

虽说在场的所有人,都已经参与到了储君斗争之间的大势中来,但关键时刻,还是不愿多言...

“咳咳...圣论...”刘宏眸光暗淡,自知时日无多,不能在此事上耽搁:“诸位爱卿…见证…让父拟诏...吧…”

“皇天承运,厚土泽被,今弘农王,聪慧过人,得天庇佑,为大汉社稷故....”

这一刻,汉帝瘫软在龙榻上,似乎真的认命了,因为东汉自立国以来,一直命运多舛...

他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当了皇帝,掌握了实权...

并且安稳的活到了三十岁的壮年,与前几位幼年夭折,英年早逝的皇帝相比,他真的很幸运....

因为在东汉,皇帝也是个高危职业,十几个皇帝中能活到成年的,就已经算是高寿了,所以汉灵帝,还是很厉害的。

他十一岁继位,诛杀权宦,整顿吏治,新辟取士途径,设立侍中寺,牵制尚书台。

文化上刻印熹平石经,创办鸿都门学,为寒门世子,开辟了一个新的上升途径...

后大修宫室,兴起党锢,卖官鬻爵,乃至黄巾起义爆发,又大胆放权,借地方之力平乱。

不幸的是,在他任期间内,北方的游牧民族,在鲜卑雄主檀石槐的带领下,走向强盛...

并三番五次的在边郡寇掠,并在一场场的胜利中,将大汉压得抬不起头来...

然刘宏好不容易,熬死了鲜卑雄主檀石槐,又碰上了规模浩大的黄巾起义...

平定了黄巾起义,崛起了李屠夫,将大汉的正统,大汉的尊严,踩进粪坑中,肆意践踏...

有人说他是昏君,因为他在位时,大汉帝国,日薄西山,每况愈下...

也有人说他是半昏半明,因为他从外戚权臣手中,夺回了皇帝流失百年的权利,更是平定了规模浩大的黄巾起义。

寻常的守城之主,若是设身处地换到刘宏的位子,他能做的比刘宏更好吗?

甚至弄不好一个外戚干政他们都摆平不了,更不要说黄巾这种宗教领导,且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了...

所以汉灵帝可以是昏君,也可以是半昏不明之君!

因为他从前人手中接过的,就是大汉这艘四处漏风的破船,他只是勉力的修修补补,维持破船继续航行。

他努力过,奋斗过,然终究敌不过大势汹汹,成不了中兴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