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遗诏(1 / 1)

十品大里正 隔壁王嫂 1252 字 10小时前

昭翎还第一次听说女人怀孕不吐,男人替她吐的奇事,也是服气。

不过这样刚好,她没有孕反,照常上朝就不会被人怀疑。

这个中秋各过各的,都在自家府邸庆祝,各自安好。

中秋过后,宣宁帝被贤妃怀孕的好消息一刺激,精神振奋了许多,几乎是和前几年一样的状态了。

他这个状态,处理起朝政更加得心应手,又有昭翎打辅助,短时间内推行了几条新政,看似温和简单,长久看去,利在千秋百世。

宣宁帝有种亲手缔造宏图伟业的感觉,成就千古一帝不是梦。

有这样的势头,在朝会上更不提立太子的事,只督促淮王尽快完婚。

于是淮王就真的被礼部安排着,在前王妃下葬不足百日,订好了迎娶新王妃的时间。

与之相反的是太后,于一个雨夜后忽然病倒,从此再不复康健,卧床不起了。

前朝后宫众说纷纭,都说是贤妃怀的这一胎不祥,冲犯了太后,致使太后好端端病倒了。要想太后恢复病情,贤妃这一胎不能留。

话头传到宣宁帝耳中,心里发寒,谁会散播这样的谣言用脚趾头也想得到。

贤妃怀孕才不过三个月,刚刚坐稳胎,男女尚不知,已经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了。

谣言的源头肯定是淮王,他都不用自己张嘴,自有沉不住气的人给他扫平障碍。但宣宁帝太在乎这个孩子,不论男女,都是他的统治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证明,不容有失。

一方面让太医院全力救治太后,一方面加强栖凤宫守卫,给安排了小厨房,杜绝一切伤害可能性。

同时严查宫里谣言是谁最先传出去的。

最后查到了宁妃头上。

还在她的床底下发现了一个布偶,背后写着贤妃的八字,身上扎满了针,肚子上扎的那支尤其粗,抹上污血,触目惊心。

厌胜之术向来是皇家大忌,宣宁帝看见这些已经对宁妃起了杀心。他一向也是不爱宁妃的,只不过她是淮王生母,欲立淮王,不得不给她尊贵的体面。

证据摆在面前,宁妃当然还是不认,抵死挣扎,百般辩解,可有时候解释起来,她又吞吞吐吐,难以自圆其说。

宣宁帝几乎认定了她的罪行,几乎马上要处置他,临到开口,又停住了。

处置了宁妃,淮王就有了污点,他将来继位就可能遭受非议,罪妃之子,本身便不清白。

可是不处置她,她就知道自己有淮王这个挡箭牌,无往不利,谁知道她以后还会做出什么过分的举动。

万一日后九皇子,十皇子有康复的可能,岂不是也要被她视做眼中钉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

现在她连一个还没出生,未知男女的孩子都容不下,将来可会容下他其他的子嗣?

有个赖命,将来说不定也能娶妻生子,延续皇家血脉。宁妃这么恶毒的心思,是容不下其他皇族血脉传承了,留下早晚也是个祸根。

何况淮王登基后,她有可能凭生母身份成为太后,届时谁还能制衡于她?

左右权衡,只能将这个烫手山芋交给皇后处置。

要说王皇后,和宣宁帝的婚姻完全是政治联姻,爱情什么的是丁点没有。

但相伴几十个春秋,她除了没生下皇嫡子,也没和皇帝产生过龃龉,夫妻情谊也是有的。

原本谁当下一个皇帝她都不在乎,左右自己都是太后。

出了宁妃这事,她也不得不考虑宁妃的狠辣对她将来的地位有没有冲击。她没有生下皇嫡子已经是一大遗憾,万不可能容忍别人越过她去,连太后的身份也被抢走。

仔细想来,哪怕宁妃仅仅是两宫太后之一,她都不能容忍。

不过她也是后宫宫斗高手,宣宁帝来问她意见,表面上是尊重她后宫之主的尊严,由她处置宁妃,但是她能处置吗?

淮王上位势不可挡,早晚都是下一任君王,你杀他生母,恐怕第一天登基先替母报仇,何谈太后之尊?

宁妃就算必须死,也不能死在自己的手里。

迟疑几天未决,最后终于把事情报给了姑母太后。

王太后终其一生都在为娘家的富贵尊荣纵横谋划,谋了一辈子,她亲生的血脉一个也没留下。

侄女也没生下有王家血脉的皇子,下一任君王和她们王家也没有任何关系,这个她付出一生心血的后宫,能留下来的只有一个太后尊位。

她虽然怕死,但她也知道,自己不是被冲犯了,是老了。她都已经快七十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早在头几年,她的嫡亲血脉一个个死去,她的身体就垮了。

强撑了几年,也是为了王家多几年时间成长,攒下更多的政治资本。

奈何王家后一辈没有出类拔萃的少年,莫说男儿,便是女儿也没有一个能挡事的。如果她走了,侄女再抓不住权,王家很快就会淡出朝堂,最后像谢家一样消失于历史长河。

她可以死,侄女的地位不能再有失,宁妃必须不存在。

虽然想法是这样,她还没有老糊涂,不能让淮王记恨她,不然日后报复起来,王家也势必折损严重。

于是在某一日皇后来看她,说出了自己的主张。

隔了几天,宁妃位份涨了,封为贵妃,以皇后仪仗前往据说留有慧慈大师舍利子的大昭寺为太后祈福,忠勤伯晋为侯爷,父子二人带兵一千护送贵妃前往,为期三年。

顾家的人一则以喜,一则以莫名其妙,这到底是升还是降?

看着是名份涨了,身份更高了,却远离了权势中心,看起来更像是明褒暗贬。

他们父子摸不着头脑,也不得不遵旨行事,好在是他们父子亲自护送,想来就算是贵妃做了什么错事被陛下不喜了,应该也不至于要她性命。

上路之后,父子二人问过顾贵妃缘由。

顾贵妃自己是知道原因的,却不方便说,便只字也不吐露,就这样闷声的一路往江南赶,主要她觉得哪怕看在淮王的面子上,她是安全的。

当几年修士也好,远离皇宫是非之地,等儿子登基,看谁还能将她怎么样。

送走顾贵妃那日,皇宫后宫异常安静。

这出流传了半个月的谣言忽然就止住了,再没一个人敢私下里说贤妃肚里怀的孩子命硬克亲。

虽然顾贵妃宫里发生的事严格保密,外面谁也不知道有厌胜娃娃这一出,但谣言起,顾贵妃被赶出上京也是事实,就连准太子生母也扳不倒贤妃,别人还是歇着吧!

只皇后和太后,以及宣宁帝最亲信的何大伴知道,宣宁帝已经写下一份遗诏,若他殡天,皇位唯有淮王可继,则顾贵妃必须殉葬。

宣宁帝最终是将此事揽到自己身上,为其他子嗣留一条活路。

十月初六,宜嫁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