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他是个忧国忧民好皇帝(1 / 1)

寒门枭主 逍遥狸猫神 1322 字 2小时前

等到次日,常友良和秦禄带领禁军回到梦城,将此事向江易汇报。

把孟良的尸体带回来了,觉得只完成了一半任务。

江易得知孟波带领残余族人逃到了东梁国境内,也知道他们接下来去哪。

“他们肯定会坐船出海,趁他们还没有离开东梁国境内,我派使者前去要人。”

如果对方不给,那就采取一些制裁手段,但不限于战争。

当前要做的就是把国内的一些反派势力镇压,安抚民心,稳定地方治安。

对外扩张战争,以后再说吧,目前还是以发展经济民生为主。

江易下令把孟良尸体一把火烧了,免得病菌传染。

另外,把孟城改名为汉城,把孟梁山改名为汉胜山。

跟孟有关的地名全部改掉,把俘虏的孟塔族拆散流放到大汉边疆。

这就是对反叛者的惩罚,以此来警告那些有想法的势力。

这次镇压叛军没有耗费太长的时间,也没有制造大屠杀。

他觉得没必要,大部分百姓是无辜的,这次叛变事件。

以孟塔族为首,并没有得到当地大多数百姓的支持。

江易认为尽量减少劳动力的损失,降低百姓的恐慌。

对一些地名的改名旨意下达,各地很快执行了。

当地府志和县志重新修改,这也是江易的要求。

他很不喜欢跟孟国有关的人和事,虽然历史痕迹抹不掉。

但有些事可以改,比如人名和地名。

“把孟氏兄弟带领孟塔族背叛大汉的事记下来,以后写进史书里。”

江易身边就有负责记录的人,这次的事件没有夸大,也没有隐瞒。

就是一次普通的平叛事件,让后世之人知道大汉建武四年发生的事。

他又派使者前往东梁国,跟当地官府交涉,让他们把孟波交给大汉使者。

想必当地官府承担不起战争带来的后果,如果把人交给大汉使者,可以避免两国的战争。

本来打算在南方巡视两个月,计划有变,决定明天起程回长安。

有些地方天气恶劣,常友良和秦禄劝说他尽早回长安。

也是担心他在路上生病,有可能不治身亡。

当年江易在巡视途中生病,病情逐渐加重。

也幸好他命大,再加上太医的治疗。

又过去了一天,江易在禁军的保护下离开了汉城。

一路向西回长安,沿途欣赏夏日美景。

沿途也能了解到当地百姓的生活状况,夏季多雨洪灾频发。

皇帝的车辇走在官道上,会派人提前通知当地官府,让他们做好清道准备。

要保证车队畅通无阻,也是为了避免惊扰到当地百姓。

江易本想看看当地百姓过得如何,常友良告诉他,这么做是按照规矩办。

历朝历代规矩都是如此,也是为了确保皇帝的安全。

他们来到了清河县,听说这个地方有些良田被洪水淹没。

道路不是很好走,车队之前经过这个地方。

那还是春季的时候,没想到当地被洪水破坏得那么严重。

当地官府准备好了船只,让江易他们走水路。

有些百姓听说大汉皇帝要经过此地,他们想远远地看一眼皇帝。

清河县衙发布告示,这段时间不要出门,不要惊扰到皇帝。

江易他们登上船,走水路由东向西。

“听说清河县受灾挺严重的,当地官府有没有妥善安置受灾百姓。”

如果没有,那就让人去跟当地官员说一下。

天灾无情,人有情,如果清河县受灾严重,朝廷会拨钱粮救灾。

“陛下勿忧,当地官服及时做出了措施。已经妥善安置百姓,想必已经把奏章送到长安了。”

秦禄也很同情那些受灾的百姓,更为江易体恤天下百姓而感到高兴。

他是一位贤明的皇帝,而且文武双全。

“希望那些官员不要避重就轻,更不要贪污受贿。”

江易最痛恨这样的官员,百姓已经够苦了,大汉能够稳定运转。

就离不开天下百姓,他们既然有所付出,就要给他们相应回报。

他所过之地,没有看到沿途的百姓。

当地官员接到通知,然后告知百姓待在家里不要外出。

等皇帝过境了,会得到通知,就可以自由出行。

“我最担心的就是有些人报喜不报忧,是担心当地时间闹大,怕受到重罚。”

江易只想听到真实的情况,若是地方出现重大事件,若是不可控因素。

他是不会严惩当地官员,但有些是例外。

就比如三州之乱,以及孟塔族叛乱。

当地官员就没有做好,也没有采取防备措施。

江易把当地官员免职或降职,这本来就是他们的错。

“三州之乱和孟塔族之乱,扰得大汉地方不得安宁,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江易为此事而感到烦恼,他一个人能力有限。

等事情发生了之后,再采取措施解决,可能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陛下太忧虑了,大汉那么广袤,你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叛乱这样的事并不会频发,你实行的政策,让天下百姓衣食无忧。”

常友良也是看在眼里,各地百姓生活比在大梁的时候好多了。

“想想当年他们还是梁国百姓的时候,吃不饱也穿不暖,还要承受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如今,他们没有那么大压力了。”

秦禄得知很多地方百姓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不断歌颂江易贤明。

“你们这是在变相夸我,说实在的,我做得还不够好。”

江易还是很谦虚的,别人的称赞也听。

只是担心自己晚年昏聩,就像汉武帝和唐玄宗那样。

年轻时候很有作为,可晚年平凡的犯错,以至于给国家造成危机。

如果江易活到七八十岁,那时候精力大不如前。

也想过等自己四五十岁以后,把皇位传给太子,自己当个太上皇安度晚年。

从那以后再也不问国事,也不会影响儿子施展能力治国。

“有些话是好听,可听久了就觉得腻。常言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利于病。”

江易有时候在反省,尽可能不要犯大错。

吸取历史上一些帝王的经历和教训,至少他这一代不是昏君。

以后历史上名声好一点,后世之人对他少骂一点。

“陛下所言极是,这些年来,你虚心纳谏。百姓歌颂你,也是发自内心对你的感激。”

秦禄说的是肺腑之言,当年梁太祖励精图治,他都不如江易。

“陛下,若是你接管了梁国皇帝之位。有没有把握把一个国家管理得更好?”

常友良好奇问江易,要知道当年大梁有各种严重问题。

“我曾经说过,梁国自上而下烂透了。就算我能力再大,也不可能将其改正,只能将所有制度推倒重来。”

江易建立的大汉是一个新王朝,制定的是新制度。

这对他来说没有太大阻力,任用的有才之士,大多出身低微。

杜绝了世家权力垄断。降低了对皇帝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