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办案效率极高,从不拖泥带水,审讯、查证等繁琐程序一概省略,直接抓人,然后……
就在洪武二十二年的深秋,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大明最高勋贵、国之重臣韩国公李善长,因涉嫌胡惟庸余党罪,按谋反论处,被勒令赐死,全家抄斩。
不仅如此,许多为李善长鸣冤求情的人也遭到牵连。
一时间,秦淮河边的刑场上血流成河,人头滚滚。
应天府为之震动,满朝官员无不惊恐。
与此同时,这一惊人消息迅速传遍整个大明。
不仅李善长的死令人震惊,朱政受皇帝格外恩宠一事也引发热议。
朱政即将统率大明虎贲军,跨海征伐倭国之事,已在朝野掀起轩然大波。
他被许多人视为当世甘罗般的存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初露锋芒时,他在演武中大放异彩,与名将蓝玉比试后一战成名,令世人惊叹。
如今又被委以重任,承担起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大战,老朱对他的信任令人震撼。
尽管如此,一些洞悉内情的官员却暗中揣测,朱政的真实身份绝非表面那般简单。
然而无论真相如何,朱政的名字早已在大明传遍四方,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应天府内,不少酒楼里的说书人以他的事迹为蓝本,创作出许多传奇故事,甚至改编成了戏曲。
“大明小霸王”“骠骑大将军传”,还有那荒诞的“凉国公与骠骑将军的故事”,无不引人入胜。
有趣的是,锦衣卫对这些传闻并未阻止,反而默许其传播。
这表明,随着朱政若能成功立下灭国之功,他的声名和地位必将更加显赫。
关于大明即将出兵倭国的消息,无论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还是普通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尤其是得知倭国有大量财富及高产作物后,全民士气高涨,恨不得立即参军报效国家。
这些蕞尔小国竟敢冒犯**大国,实属自取灭亡!
洪武爷英明,理应对**严加惩治!大明上下已达成共识,万众一心,如同一台实力恐怖的战争机器,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运转起来,对倭国展露锋芒,只是倭国尚不知晓。
一个月匆匆而过,春节将近,朱政却忙得焦头烂额。
征伐倭国并非易事,需统筹粮草军需,协调户部、工部等多部门,事务繁杂。
但这段经历让他深入了解了大明各衙门的运作。
与此同时,首批伤残及退役军人的安置工作即将完成,新的挑战接踵而至——缉捕治安司的事务纷至沓来,令他应接不暇。
然而,朱政早有心理准备,老朱也体贴地为他安排了两位得力助手:铁铉和夏原吉。
这让朱政颇为惊讶,因为这两人虽现时籍籍无名,日后却是赫赫有名的能臣。
铁铉,字鼎石,现任五军都督府断事。
此字由老朱亲自赐予,因其性情刚毅果断,在处理疑难案件时表现卓越,深受老朱赏识。
可以说,这是老朱精心培养的栋梁之才。
当然,铁铉之所以闻名于后世,关键在于靖难之役中的卓越表现。
他凭借一己之力守住了济南府,重创了朱棣的气势。
其中最着名的事件是,朱棣调动所有火炮,打算轰塌济南城墙。
就在形势危急之时,铁铉想出妙计,让人将朱元璋的画像悬挂在城头,并高声对朱棣喊话:“你爹在此,有本事你就开炮!”这令朱棣十分尴尬,最终采纳姚广孝的建议,放弃攻城。
而铁铉随后一路收复失地,建立显赫功绩。
遗憾的是,由于朱允炆的背叛,铁铉最终战败。
被捕后,朱棣虽对其极为痛恨,却也十分欣赏他的气节,试图招降。
然而铁铉始终坚贞不屈,破口痛斥朱棣是乱臣贼子。
朱棣震怒,下令将铁铉投入油锅,威胁若不投降便活活炸死。
铁铉毫无惧色,反唇相讥。
朱棣更加愤怒,命人割下他的耳鼻喂给他,质问他滋味如何。
铁铉答出那句流传千古的话:“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意思是忠臣孝子的肉怎会难吃?朱棣无奈之下,下令凌迟处死铁铉。
铁铉虽死,但他刚正不屈的精神却被后人铭记。
直至后世,济南还留有铁公祠以纪念这位英雄。
济南乃至山东 locals将其视为像城隍爷一样的守护者。
夏原吉和铁铉截然不同。
他最令人称道的是超凡的理财才能,是朱棣五次北征时不可或缺的后勤支柱,负责筹措粮草、保障军需,政绩斐然,堪称治世贤臣。
可以说,如果没有夏原吉,朱棣的五次北征绝不会那么顺利,财政早已崩溃。
此外,夏原吉品格高尚。
他多次劝谏朱棣体恤民力,避免频繁远征,结果惹得朱棣震怒,入狱定罪。
然而,锦衣卫抄家时却发现,这位堂堂户部尚书家中除皇帝赐物外,仅有几件布衣和一些普通器皿,毫无积蓄,足见其清廉。
朱政回想起关于两人的事迹,但脸上毫无表情,只是静静打量着面前的铁铉和夏原吉。
自加入朱政麾下后,二人工作认真,不敢懈怠。
毕竟谁不知道朱棣对朱政的偏爱,没人想冒险。
因此,他们的工作效率相当高,在如今竞争激烈的明朝,名列前茅。
但朱政对此仍不满意,今日特意召见,询问有何困难,如何提高效率。
听到朱政的话,铁铉和夏原吉先是一愣,随即开始倾诉工作的艰辛!
这事儿再简单不过,制约效率的老问题依旧没变。
不外乎公文堆积如山,繁琐至极。
特别是涉及后勤、军需之类的数据,繁杂无比。
要统合全局、精准核算,还要交接核查等环节,若非耗费大量时日,根本难以完成!
朱政静静听着,待二人说完,陷入了沉思。
见此情景,铁铉与夏原吉互望一眼,心中暗自摇头。
虽因太祖之命对他们颇为恭敬,不敢有丝毫懈怠,但内心深处难免对这位年仅十岁的小上司心生轻视。
他们只知朱政在军事上有惊人才华,怎会想到他懂政务?
其中的门道复杂得很,尤其像处理大量基层文书、统筹数据这类枯燥事务。
别说旁人,就算是六部尚书亲自来,也不一定能弄清楚。
恐怕光是户部的一本账册,就能把朱政给难住!
然而,这种轻视很快消失殆尽——
朱政取出纸笔,一番书写后递给他们,顿时让他们刮目相看!
铁铉与夏原吉愣愣地看着纸上巨大的表格和那些奇异符号。
片刻后,夏原吉回过神来,试探性地询问:
“属下斗胆请教,这上面的内容,究竟何意?”
“嗯,这是表格,里面的便是数字。”
“而这些用于分隔文字的,则是标点符号。”
朱政轻轻一笑,开始解释。
他没有多余的话,直接切入正题,向二人讲解起来。
首先提到的是数字的应用方法。
他们二人皆为当世顶尖人才,这类知识自然不难理解。
很快,两人便掌握了要领。
这是一种用于记录数字的方式。
对此,铁铉并无特别感受,只是认为可能简化了数字记录的过程。
然而,夏原吉凭借出色的数学天赋,立刻察觉到这种数字的巧妙之处!
仅用于记录数字一项,就节省了许多精力。
它不仅书写便捷,还易于辨认,非常适合计算!
夏原吉心中稍作推演,便震惊地意识到,若将此法广泛推行,特别是在户部重点应用,无论是记录、统计还是运算,效率都将大幅提升。
但不久后,他又发现了问题所在——这种数字容易被篡改!
毕竟,经历过郭桓案的大明朝,朱元璋早已下令,所有涉及钱粮的数字必须用大写文字记录,以防造假。
随即,夏原吉提出了这一疑虑。
朱政听后,只是淡然一笑,说道:
“在关键数据旁加上大写标注即可。”
两两对比不就行了吗?”
夏原吉顿时醒悟,随即连连赞叹道:“绝妙构思!真是令人叹服的创意!若将来大明所有涉及数字之处都采用这种**数字,能节省‘七三七’倍的时间!”
说着,他兴奋地端详起桌上的表格。
表格以小格子排列,列出了数字与文字,彼此对应。
在理解了**数字的应用后,夏原吉完全明白这是种全新的统计方法。
它远比冗长的文字描述简洁明了,同时直观清晰,节省大量篇幅。
条理分明,信息集中,却异常简练。
无需再堆积如山的文件,也不用埋头查找、反复核对。
看着表格,夏原吉愈发震撼!不是资深官吏,又无奇特想象力的人,怎会想出如此实用的方法?
他身为户部主事,负责繁杂事务,深知此法的实用价值。
尤其表格结合**数字,堪称完美组合!效果远超1+1=3d2,必将极大提升户部效率。
想到这里,他已按捺不住,想立刻回去实践!
一旁的铁铉则专注研究表格中标点符号,不由啧啧称奇。
仅一眼就觉美观舒适,令人愉悦!
当下,朱政刚开口,铁铉便急切请教。
弄清标点符号的作用后,铁铉眼前一亮,意识到其价值所在。
当下的大明,文字间并无断句,也无间隔符号,仅是一片密麻麻的字海。
即便对习惯了这种排版的人而言,长时间阅读也是煎熬。
更重要的是,缺少断句易导致歧义。
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短短一句竟可有多种解释。
若仅是诗文尚无大碍,但在官场奏折或公文往来中,歧义可能引发误解、纠纷,浪费宝贵时间,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对此,铁铉深有感触。
他在任都督府断事时,每日需处理大量公文,有时耗尽时间只为准确理解意思,生怕误判导致冤案。
如今有了标点符号,情况大为改观。
虽不能完全杜绝歧义,却能极大减少误读。
想到此,铁铉不禁感慨:标点虽小,却将深远影响大明政务效率,大幅提升!
此刻,铁铉由衷地向朱政鞠躬行礼,语气恭敬:
“大将军才华横溢,非我所能企及。
您尽管放心,我会立刻按您的方法行动,全力以赴提升效率,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任务。”
夏原吉在一旁附和道:“请大将军放心,我也会尽全力筹备粮草与军需,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经过此事,铁铉与夏原吉对这位年轻的上司再无轻视之心。
仅仅一个小策略便化解了长久以来困扰他们的难题,简直是点石成金。
朱政闻言淡然点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尽可安心,我会善待每一位尽职尽责的人。
若能为我分忧,我自会在皇上面前力荐你们晋升。”
接着,他神情严肃,目光锐利:“但切记,有奖必有惩。
若无法令我满意,后果亦非你们能够承受。”
朱政精通恩威并施之道,此招在他手中已运用得炉火纯青。
面对铁铉与夏原吉,他以强硬态度施压,又辅以诱导之策,让这两位初入官场的新人颇感压力。
尽管二人尚未成为老练的官员,却也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与紧张。
铁铉与夏原吉深信朱政所言,毕竟朱政在太祖心中的地位,几乎可与太子比肩。
因此,他们绝不会怀疑这份承诺的真实性。
然而,两人坚称自己并无贪图官职之心,只为报效国家,担起抗倭重任。
他们认为肩负此等职责,乃义不容辞。
彼此交换眼神后,二人郑重承诺:“请大将军放心,我等定当全力以赴!”
得到回应后,朱政神色淡然地挥手示意退下。
铁铉与夏原吉随即告退,临行前夏原吉不忘带走朱政留下的字条,并在路上默默温习九九乘法口诀,堪称勤勉典范。
待两人离开,朱政起身舒展筋骨,稍作休息,同时思考下一步计划。
他已将安置退役士卒的任务交给铁铉,而后勤补给事宜则交付夏原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任务就此减轻,还有更重要的事项等待解决。
训练水军士卒是首要任务,同时还要打造适合远航的战船。
朱政此次并不打算带太多人,五万左右便已足够,甚至可以更少。
兵贵精而不贵多,人数过多不仅指挥困难,还会给后勤带来巨大压力。
况且此次征伐需跨越大海,后勤补给难以保障,因此他计划效仿霍去病,以战养战,所需物资直接从倭国获取。
毕竟倭国富庶,完全能够满足需求。
朱政此行目标明确,旨在彻底消灭倭国,将其纳入大明版图,从而随心所欲地索取资源。
对于这支五万精锐部队,他的亲信部曲——骠骑卫必须全员跟随。
这类建功立业的机会自然要优先留给自己的人,这毋庸置疑。
用人唯贤之类的话不过是空谈,朱政深知若要稳固势力,就必须提拔亲信。
历史上董卓的例子便是教训,他在掌控东汉朝廷后重用所谓贤臣,却冷落了跟随他入京的老部下,导致内部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