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哐当哐当”地行驶着,那单调而又持续不断的声响仿佛是这个时代永不停歇的脉搏跳动。
火车像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在铁轨上坚定地前行,日夜兼程地向着目的地进发。
终于,经过了三天三夜漫长的昼夜交替,火车缓缓地、缓缓地,如同一位迟暮的老者,带着满身的疲惫,喘着粗气,慢慢驶入了京都车站。
那蒸汽机车喷出的白色雾气,像是老者沉重的叹息,弥漫在站台周围。
姜星星在拥挤得如同沙丁鱼罐头般的车厢里,费了好大的力气,才从人缝中挤出了车厢。
她的衣服被挤得有些皱巴巴的,头发也略显凌乱,但这些她都顾不上了。
出站口处,简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人们摩肩接踵地挤在一起,各种口音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像是一场嘈杂而又充满活力的交响乐。
有操着东北口音的大汉爽朗地笑着说:“哎呀妈呀,这京都可真气派!”
也有带着江南水乡软糯口音的姑娘小声地和同伴嘀咕着什么。
鲜艳的红旗在微风中烈烈招展,发出“猎猎”的声响。
那声音在喧嚣的人群声中显得格外响亮,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活力。
红旗的颜色是那么鲜艳,红得像燃烧的火焰,那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颜色,象征着革命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
到处都张贴着充满各种标语,红色的纸张上印着苍劲有力的白色大字。
诸如“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等。
那些标语的纸张在风中微微飘动,像是一面面旗帜在无声地号召着人们。
每一个字都写得那么刚劲,仿佛是用钢铁铸就的一般。
每一行标语都充满了力量,它们不仅仅是几个字的组合,更像是一种使命的宣告,向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传达着这个时代的使命与召唤。
姜星星站在这陌生又热闹的景象之中,眼神里竟然透着一丝紧张,又夹杂着些许茫然。
她的眼睛不安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手指不自觉地揪着衣角。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社恐吧!
在这个陌生而又充满活力的大环境里,她就像一只迷失方向的小羊羔,不知所措。
她挎着布包,准备先去招待所住一晚。
布包的带子勒在她的肩膀上,让她感到一种踏实的重量。
京都的街道远比县城、市区都要热闹,街道上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自行车的铃铛声此起彼伏,像是一首独特的街道交响曲。
人们的穿着虽然是一派朴素的模样,无论款式还是布料,都是小县城比不上的。
男人们大多穿着蓝色或者灰色的中山装,衣服的线条简洁而硬朗,体现着这个时代男性的干练。
姜星星在人群中穿梭前行,当路过一群人的时候,他们那激动的讨论声清晰地传入了她的耳中。
只听一个穿着军绿色大衣的年轻人,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色,眉飞色舞地说道:
“听说又揪出好几个走资派呢,这次运动可真是大快人心!”
他一边说着,一边还挥舞着手臂。
那手臂挥动的幅度很大,带动着军大衣的袖子呼呼作响,仿佛在向周围的人展示自己对这场运动的坚决支持。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那光芒中似乎还带着一种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这时,一个稍显年长的人,微微皱着眉头,脸上露出一丝忧虑,小声嘀咕了一句:
“是啊,不过也不知道有没有冤枉好人……”
他的声音不大,却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石子,立刻引来了周围人的侧目。
众人的眼神里,有诧异,有不满,仿佛对他这不合时宜的言论感到震惊。
那些眼神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直直地刺向他。
那位年长的人见状,害怕地笑了笑,那笑容里充满了尴尬和不安。
他赶忙低下头,不再言语。
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意识到自己刚刚的话语在这个场合有些不妥。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每一句话都可能被无限放大,一不小心就可能给自己带来灾难。
姜星星听闻那番议论后,心中“咯噔”一下,顿感一阵寒意涌上心头。
她深知,在这个敏感得如同紧绷弓弦的时期,
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仿佛行走在薄冰之上,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她的脸色微微变得苍白,嘴唇也不自觉地抿紧了。
于是,她下意识地捏紧了挎包的带子,手指因为用力而变得有些发白。
她加快了脚步,鞋底与地面匆匆接触,发出“哒哒”的声响。
那声响在她听来仿佛是自己内心紧张节奏的外化,每一步都像是在逃离一种无形的危险。
姜星星很是诧异自己居然会有这样的情绪,猜测是不是原主的情绪。
她很是不满自己会控制不住这副身体的情绪,这对自己来说,可不是啥好事儿。
“这件事情办完后,回去一定要好好修炼自己的魂力。
只有灵魂稳固,就不会受原主的情绪影响。
或者有可能彻底把原主残留在身体内的意识排挤出外,自己彻底掌控这副身体。”
姜星星一边走一边寻找招待所,然后,一栋略显陈旧的大楼出现在她的视野之中。
大楼矗立在那里,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见证着时代的风云变幻。
大楼的墙壁有些斑驳,岁月在上面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门上挂着的居然是管委会的牌匾,姜星星想:“难道这便是负责下放事宜的部门所在地?”
姜星星环顾四周,只见大楼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地贴着各种大字报。
那些大字报犹如一篇篇形态各异却又都带着某种激昂情绪的“战书”。
纸张在风中微微颤动,发出“簌簌”的声响。
有的大字报是用毛笔写的,字迹苍劲有力,如利剑般直指所谓的“问题”;
每一笔每一划都充满了力量,像是书写者将自己的愤怒和批判都融入了其中。
有的则歪歪扭扭,一看就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写的,但同样充满了批判的火药味。
各种口号、批判言辞充斥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