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自己还是太嫩了!(1 / 1)

这一天,裴煜和七七正想要上山。

府中的果子没多少了,两人想去摘些回来。

其实这些事情,根本不用他们动手。

两人只是闲的,也是喜欢亲手采摘的乐趣。

谁料还没出门,就有站岗的守备军来禀报。

说是城外来了一队人马,说是宫中特使。

奉了陛下之名,前来宣旨。

两人一听,不约而同地皱眉,心里想着。

难道景元帝还没有放弃?新年新气象,这是又要出什么新的幺蛾子吗?

两人也没有出城,直接吩咐将人放进城,带到王府的会客厅。

也不用特意招待,上点儿白开水就好。

然后两人也没有着急,慢悠悠地换了衣服,又喝了一杯茶。

这才起身,去了会客厅。

也不是对这位宫中特使有意见,想要晾着人家。

就是单纯的对景元帝反感,恨乌及乌罢了。

不过刚进会客厅,看见座位上的人,两人当即就露出了笑脸。

然后赶紧吩咐下人,上好茶,拿新鲜的水果和点心。

因为这位宫中特使,不是别人,正是海公公。

这位,明着虽然是景元帝的人。

但实际上,却是太后的心腹,可是自己人。

海公公一见裴煜和七七,赶紧起身,小跑着来到两人身前。

“老奴拜见战王,王妃!”

说完,就要跪下请安。

裴煜赶紧伸手,一把拉住。

“公公不必多礼,怎么是公公来宣旨?

这舟车劳顿的,幽州又是苦寒之地。

以公公的身份,随便指派一个手下就行了。

这一路,辛苦了吧?

要知道是公公,我们定当出城迎接。

怠慢了公公,真是失礼!”

裴煜一脸歉意的说道,不是客套,而是发自内心。

同时,心里也很好奇。

海公公身为大内总管,景元帝身边的红人,身份尊贵。

传旨这种事情,还是千里迢迢,顶风冒雪地来幽州,根本就不用他亲自来啊!

“谢王爷关心,不瞒王爷。

这一次来幽州,是老奴特意跟陛下争取的!

为陛下办事,是老奴的分内之事,哪敢言苦?

再说事关重大,交给那些猴崽子,老奴也不放心!

王爷王妃,咱们先办正事,把旨宣了。

然后在闲话家常,可好?”

相对于裴煜的热络,海公公显得公事公办。

他的话,听起来感觉有些不领情。

但是目光却有意无意的扫向会客厅中,随他而来的那些人。

裴煜当即就明白了,知道海公公有所忌惮。

同时在心里骂了一句自己,真是平静的日子过久了,懈怠了!

自己和景元帝关系不好,在京中不是秘密。

海公公是景元帝的心腹,两人之间,要是表现出关系很好的样子,这不是让人生疑吗?

要不说,姜还是老的辣,自己还是太嫩了!

于是瞬间入戏,切换成了黑脸模式。

“公公何必阴阳怪气,本王只是客套几句,不必当真。

你要宣旨,本王又没有拦着!

难道你还敢要求本王,跪地接旨不成?”

裴煜双臂抱胸,不屑的说道。

“王爷有先帝特许,可以见君不跪,老奴不敢!”

海公公见裴煜的状态对了,配合说道。

随后一挥手,一个小太监,立即捧着一个明黄的卷轴走上前来。

海公公取过,打开封套,将里面的圣旨取出,大声念诵起来。

裴煜和七七都很好奇,景元帝又要干什么,所以听的很认真。

等海公公朗读完毕,两人长出一口气。

原来三月三,是太后娘娘的寿诞。

景元帝召裴煜和七七回京,为太后祝寿。

先不说太后对他们有恩,一直是多加维护。

就算以他们的身份,回去祝寿,也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景元帝这一回做得没毛病。

京城,他们是一定要回的。

两人心中放下警惕,裴煜将圣旨接过来。

七七则是吩咐十五,带一行人下去用饭休息。

海公公却是没有离开,等房中只剩下他们三人,看向了裴煜。

“王爷打算遵旨回京?”

海公公满脸担心的问道,表情严肃。

“公公何出此言,难道是有什么问题吗?

也怪,这么多年,太后娘娘从不过生辰。

怎么今年,突然就过了?

难到这其中,还有什么隐情?”

经海公公这么一问,裴煜突然警觉了起来。

“王爷明见,太后生辰,只是陛下召你回京的借口。

老奴亲自来宣旨,就是受了太后娘娘的指派,帮她传话。

太后娘娘让老奴告诉王爷,接旨后装病。

以旧伤复发为由,拒绝回京!”

海公公一脸严肃的说道,看上去就知道,事情要比想象的还要严重。

裴煜和七七当下心中好奇,急忙询问原因。

海公公这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地讲述了一遍。

原来,景元帝的这个年,过得并不消停。

幽州几乎与世隔绝,消息并不灵通。

裴煜和七七,只觉得岁月静好。

其实外面,已经是风起云涌,乃至要翻天了!

景元帝更是如坐针毡,寝食难安。

自从上次三国撤兵之后,他本以为会有一段安生的日子。

哪知道,外敌刚退,内乱又生。

最开始,也不知道从哪里传出的流言。

说是先帝驾崩前,曾留有遗诏,着战王裴煜继位,为大楚新君。

所以当今陛下,是个窃国贼!

这言论,就像是长了翅膀一样。

一夜之间,就传遍了整个大楚的所有州县。

惹得百姓议论纷纷,甚至有些地方官员,都在暗中讨论。

景元帝收到消息的时候,已经遍地开花,传得沸沸扬扬,一发不可收拾。

别人都当作流言来传,尚且有几分怀疑。

但是他听了之后,却是心胆俱寒。

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做过什么。

那不是流言,而是事实。

这也是他最害怕被人知道的事情之一,所以他反应强烈。

当即就派了三皇子裴元瑾,率兵出面镇压。

凡是有传播留言者,一经抓捕,杀无赦!

他本想着,世人畏死!

只要手段狠辣,杀一儆百,就能够迅速地将流言扼杀。

百姓为了活命,万不敢在妄自议论传播。

哪知道,裴元瑾的大肆抓捕和镇压,触怒了民意。

不仅没有按照他的计划,将此事平息,还愈演愈烈。

甚至演变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