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上)(1 / 1)

郑霞生在朝多年,政治嗅觉非常敏锐。

他猜测的没错。

当司礼监太监把贾邵的消息,递给礼部尚书董彦后。

董彦第一时间,给江西袁州府送了信。

当然,江西路途遥远,信件想要送到,暂且还需要时间。

与此同时,整个朝堂六部,都开始忙碌起来。

次日早朝。

经由内阁提拟,祥瑞县令昌涛临危受命,被委任为汉中府知府,协助李端去陕西赈灾。

满朝瞠目。

一口气接连升三级,这昌涛,当真是好大的造化啊!

而户部尚书,则是配合内阁,给祥瑞之地孟津,拨了一万石粮食。

孟津的流民们,终于不用挨饿了!

当然,还有大量的银钱、粮食,药草等,即将拨去陕西。

三日后。

装满‘黄河鲤鱼’的孟津渔船,抵达京城。

皇帝命御膳房做了一顿‘全鱼宴’,并大赞黄河鲤鱼乃‘鱼中第一鲜’。

当天。

满朝文武凡是品级靠前的大人们,都跟着陛下沾光,分了几条黄河鲤鱼。

黄河鲤鱼一跃成为京中最受欢迎的食材。

商人们看到机遇,拿着大把的银子,瞄准了孟津,瞄准了孟津黄河鲤鱼。

不过,最受官场、民间、文坛瞩目的,还是‘孟津祥瑞’。

圣天子仁德,上苍降下祥瑞。

天佑我大梁啊!

等朝堂内阁,把‘孟津祥瑞’的事迹,昭告天下后。

各地官员纷纷响应号召:

以昌涛作表率,愿为君父分忧,为大梁分忧,驰援陕西!

连文坛的读书人们,都激情昂扬,为陕西旱灾奔走,游说官员接纳陕西流民,以工代赈。

大梁王朝上下齐心,帮扶陕西。

于是,很多逃难离家的陕西流民,惊喜的发现,他们不再被嫌弃了。

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官府愿意收留,愿意赈灾施粥棚。

就好似先前苦难的一年,处处碰壁被驱赶,忍受饥饿的悲惨经历,是一场幻觉。

噩梦结束了。

他们,终于能活下去了。

感谢这场祥瑞!

另一边。

江西袁州,陈府。

前首辅陈秉,颤巍巍打开董彦送来的书信,神情复杂。

到底是失策了。

他本以为,借‘罪己诏’一事急流勇退,暂且让郑霞生顶上去,尝尝陛下的怒火。

不曾想才一年过去。

孟津祥瑞横空出世,润物细无声般,打开了君臣失和的死结。

郑霞生跟陛下有这个祥瑞情分在,未来两三年,他陈秉,估计都不会有回到朝堂的机会了。

而幕后操控这一切的,竟然是个16岁的年轻少年郎。

难怪,难怪陛下会这般欢喜,甚至要跟这位少年郎互通书信。

贾邵,简直就是陛下心目中‘贤臣’模样的典范啊!

虽说心情复杂,但陈秉苍老的眼睛里,又浮现出希冀的光芒。

若能把这贾邵收归麾下……

但凡此人在跟陛下通信的时候,不着痕迹提一下自己,都能让自己再次回归朝堂啊!

而陈秉能想到的事情,郑霞生自然也能想到。

贾邵,一定会遭到各方拉拢、示好。

陈秉心中有了主意,对手底下的人说道:“速速写信,告知洛阳知府,让他以视察孟津的名义,宴请结交贾邵。”

而李端在赶往陕西赈灾之前。

给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参政送去了一封信:一万石救济粮,即将拨往孟津,你负责监察,务必确保粮食按时按量送达。并找合适的机会,结交贾邵。

除此之外。

河南镇守太监,也接到了‘结交贾邵’的信件。

朝堂之内事件已了。

朝堂之外,一场关于‘争夺贾邵’的纷争,正式打响了!

·

孟津。

自县令昌涛进京后,时间一点点流逝。

眨眼间,便是二十多天过去。

四月来临,距离洛阳赏花文会,还有不足半月。

昌涛一直没回来。

孟津县开仓赈粮这么久,粮食马上就要被掏空。

不管城内,还是城外,氛围都越发紧绷。

反岘同盟的三位首领,齐怀明、阮修德,严思远,急的抓耳挠腮。

不仅他们仨,其余反岘同盟的人,也越发沉不住气。

这群小黑粉,日日来孟津县衙后院,围着贾邵转悠。

一是反复央求贾邵,加入反岘同盟,做他们的领袖。

二是反复担忧:孟津祥瑞,真的能成吗?万一昌涛不顶用,把贾邵先生的安排搞砸了怎么办?

可别连累到我们反岘同盟的新任领袖啊!

崔岘不理会这帮黑粉。

他每日在县衙悠闲度日,偶尔有闲情逸致的时候,还去鸿雁楼顶看黄河,姿态格外气定神闲。

看得严思远等人眼冒星光,崇拜极了:真不愧是我们的领袖啊!

这般姿态,就问还有谁!

当然,崔岘也不是毫无作为。

比如他在昌涛进京的第二天,给老师东莱先生去了一封信,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老师,小号声望值要刷爆了,求帮忙隐藏!

昌涛是在四月初三回到孟津的。

他风尘仆仆进入县衙,连一口水都来不及喝,赶紧去见贾邵先生。

当时。

反岘同盟的一帮黑粉,仍旧在围着崔岘‘摇尾巴’。

瞧见昌涛回来,严思远第一个急切问道:“大人,你总算是回来了,结果如何?”

一帮黑粉们,都急急看向昌涛。

连崔岘都抬起头来。

在众人震撼的注视下。

昌涛对着贾邵长鞠一躬,激动道:“幸不辱命!先生果真神机妙算!孟津祥瑞一事,马上就会传唱天下!”

“陛下龙心大悦,文武百官振奋,朝堂君臣一片和睦。各地方响应号召,帮扶陕西。”

“陕西有救了!”

“户部的一万石粮,正在拨往孟津的路上,孟津流民也有救了!”

“孟津黄河鲤鱼名声大噪,大量商贾马上就会赶来,收购孟津鲤鱼。”

“而我,即将要奔赴陕西汉中,任知府,协助李大人赈灾。”

“因先生这一计,整个大梁上下齐心,共度危机!先生,您才是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救济我大梁于水火之中的治世能臣啊!”

“我,替大梁百姓,谢先生救命之恩!”

对贾邵先生行的这一礼,昌涛是发自内心的。

这位年轻少年郎,不仅对自己有知遇之恩,还为天下百姓,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县衙后院一片安静。

严思远等人怔怔失声。

虽然早就预料到,事情会是这个走向,可真等得到结果的时候,仍旧觉得震撼。

可今日,震撼可远远不止这点。

几乎是在昌涛回来,说完这番话的前后脚功夫。

县衙外面,传来三道洪亮的唱名声。

“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参政柳大人,诚邀贾邵先生,前往鸿雁楼赴宴!”

“河南镇守太监徐公公,诚邀贾邵先生,前往鸿雁楼赴宴!”

“洛阳知府赵大人,诚邀贾邵先生,前往鸿雁楼赴宴!”

嘶!

听闻这三个宴请贾邵之人的身份,严思远等人齐齐倒抽冷气。

他们僵硬转过身,用崇拜、叹服的眼神,看向贾邵。

崔岘心中隐约有了猜测,但却佯装疑惑不解:“我并不认识这三人,缘何要宴请我?”

昌涛笑了。

在严思远等人彻底呆傻、被震撼到头皮发麻的注视下。

便见昌涛从怀里,小心翼翼掏出一柄玉如意,和一封信,双手托起。

而后看向贾邵,颤声说道:“贾邵先生,这是陛下,让我代为转赠予您的玉如意,和一封信。”

“外面那三位,想来是收到风声,提前来拉拢您的。”

哗!

陛下亲赠!

天啊!

严思远等人激动的脸色涨红,简直快要晕厥过去了!

真不愧是我们反岘同盟的领袖。

太牛逼了,太优秀了,太完美了!

贾邵,你是我们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