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长平之战及窃符救赵(1 / 1)

周赧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秦国的军事行动再次拉开帷幕。这一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进攻上党。上党地区地势险要,是赵国的重要防线之一。然而,面对强大的秦军,上党最终被攻破。上党的百姓们在战火中流离失所,被迫逃往赵国境内,寻求庇护。

赵国面对秦国的军事压力,迅速做出反应。赵王派遣名将廉颇率军驻守在长平,以接应上党逃难的百姓,并抵御秦军的进一步进攻。长平地处战略要地,是赵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关键防线。廉颇到达长平后,迅速组织防御,准备迎战秦军。

得知上党百姓逃往赵国后,王龁决定挥师讨伐赵国。秦军气势汹汹,兵锋直指长平。在随后的战斗中,秦军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屡屡打败赵军。面对秦军的猛烈攻势,廉颇审时度势,决定采取坚壁清野、固守城池的策略。他下令赵军坚守阵地,避免与秦军正面交锋,以消耗秦军的锐气。

然而,赵王对廉颇的这种防守策略并不满意。他认为廉颇在之前的战斗中损失惨重,现在已经变得胆怯,不敢主动迎战秦军。愤怒之余,赵王多次斥责廉颇,要求他主动出击。但廉颇深知秦军的强大,坚持认为坚守是当前的最佳策略。

就在赵国内部对廉颇的战术产生分歧之时,秦国的应侯范雎又开始施展他的阴谋。范雎派人带上千金前往赵国,秘密施行反间计。他们在赵国境内四处散布谣言,说:“秦国所真正畏惧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括如果做大将,秦国将难以应对。而廉颇则极易对付,而且他也就快投降了!”

赵王听到这些谣言后,很快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他决定任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希望赵括能够扭转战局。然而,赵国的蔺相如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蔺相如劝阻赵王说:“大王因为赵括有名望就重用他,这就好像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一样,完全不切实际!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而不知道在战场上随机应变。他缺乏实战经验,难以应对秦军的复杂战术。”

然而,赵王被秦国的谣言所迷惑,对蔺相如的劝阻充耳不闻,一意孤行地任用了赵括。赵括虽然出身名将之家,但他过于依赖兵书上的理论,缺乏实战经验。他的上任,为赵国的长平之战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而秦国则在暗中窃喜,因为他们知道,赵括的上任,正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赵括从小就开始研习兵法,他对军事理论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自认为天下无人能够与他相比。他曾经与父亲赵奢探讨兵法,两人常常就军事策略和战术展开激烈的讨论。赵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名将,但在与赵括的讨论中,他也很难难住赵括。然而,赵奢始终不肯承认赵括有才干。赵括的母亲对此感到困惑,于是询问赵奢其中的缘由。

赵奢叹了一口气,对妻子说:“领兵作战,是提着脑袋做事,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谈起来却轻松自如,好像只是在纸上谈兵。他虽然精通兵法理论,但却缺乏实战经验,不知道战场上的变数和危险。赵国不用他做大将也就罢了,假如一定要用他,那么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

不久,赵括即将被任命为大将,准备前往长平前线。赵括的母亲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于是上书赵王,指明赵括不可重用。赵王感到奇怪,问道:“为什么?赵括不是精通兵法吗?”

赵母回答道:“当年我服侍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碗前去招待的将士有数十位,他的朋友有数百人。大王和贵族宗室给他的赏赐,他全部都分发给手下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过问家事,一心只想着如何带好军队,如何为国家效力。而赵括刚刚成为大将,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向东高坐,接受朝拜,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绢帛,他全部都搬回家藏起来,每天只是忙于查看哪里有良田美宅可以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其实他们父子是心思迥异的两个人。还望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

然而,赵王已经被秦国的反间计所迷惑,对赵括寄予厚望,根本不听赵母的劝告。他摆了摆手,说道:“老太太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的母亲见赵王如此固执,知道无法改变他的决定,于是说:“既然大王一定要派赵括去,那么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大王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想了想,最终同意了她的请求。

赵括的母亲在赵王面前的这番话,其实是在为赵括的未来做最后的挣扎。她深知赵括的性格和能力,也深知战场的残酷。她希望赵王能够清醒过来,但赵王已经被胜利的幻想冲昏了头脑。

当秦国得知赵括已经升任为赵国大将的消息后,秦王嬴稷意识到这是一个扭转战局的绝佳机会。他深知赵括虽然精通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容易轻敌冒进。于是,秦王暗中采取了一系列精心策划的行动。

秦王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任命他为此次战役的最高指挥官。白起是秦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以用兵如神、谋略深远着称。同时,秦王将原本的主将王龁降为副将,让他协助白起作战。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进行,秦王在军中下达了一道严厉的命令:“有谁胆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一律处死!”这一命令有效地封锁了消息,使得赵括对白起的上任毫无察觉,从而陷入被动。

赵括到达军中后,立刻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整顿军队。他全部废除了廉颇原来的规定,更换了大部分军官,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威。他下令出兵攻打秦军,试图一举击溃秦军,收复失地。然而,赵括并不知道,他已经被白起的计谋所套牢。

白起在战场上表现得仿佛战败逃走,引诱赵括的军队深入秦军的阵地。实际上,他早已预先布置了两支奇兵,准备在关键时刻截击赵军。赵括不知中计,乘胜追击,直捣秦军营垒。然而,秦军坚守不出,赵军虽然士气高涨,但面对秦军坚固的防线,却无法攻克。

就在赵括陷入困境之时,秦军的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经悄然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则堵截住了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主力部队与后方的联系被彻底切断,粮道也被秦军断绝。白起趁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的后方,赵军仓促提兵迎战,但因为缺乏准备,很快便失利了。无奈之下,赵括只好下令坚筑营垒,等待援兵。

秦王得知赵军的粮草通道已经被切断后,意识到这是一个彻底击垮赵军的绝佳时机。他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调往长平,进一步加强了对赵军的围困,阻断了赵国的救兵及粮运通道。赵军被困在长平,粮草日益匮乏,形势危急。

与此同时,齐国和楚国原本答应增援赵国,但当赵军真正陷入困境时,齐国却迟迟不肯出兵。赵军缺乏粮草,赵王多次请求齐国救济,但齐王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拒绝出兵相助。

在这种危急时刻,赵国的谋士周子站了出来。他对齐国的使者说:“赵国对于齐国和楚国而言,是一道重要的屏障,就像牙齿外面的嘴唇一样。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一旦灭亡,明天灾祸就会降临到齐国和楚国头上。因此,救援赵国这件事,就应该像捧着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铁锅那样,刻不容缓。更何况,救援赵国不仅表现出的是高尚的道义,更是一种显示威名的好事。齐国和楚国必须主持正义,救援亡国,以显示兵威击退强大的秦国。如果不为此事倾尽全力,反而爱惜粮食,这样为国家谋划,实在是大错特错!”

然而,齐王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对周子的劝告充耳不闻,仍然拒绝出兵。他没有意识到,赵国的灭亡,将直接威胁到齐国和楚国的安全。而秦国则利用赵国的孤立无援,进一步加强了对赵军的围困,最终导致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

公元前 260 年的九月,长平战场的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绝望的气息。赵军的营地内,饥饿与死亡的阴影如幽灵般徘徊。断粮四十六天,这漫长而残酷的时光,如同一把无形的镰刀,无情地收割着赵军的生命与斗志。

饥饿的士兵们目光空洞,面色蜡黄,他们的眼神中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锐气。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做出令人发指之事——暗中互相残杀,互相吞食。人性在这场战争的泥沼中逐渐沦陷,生命的尊严被践踏得体无完肤。赵括站在高处,望着眼前这幅人间地狱般的景象,心急如焚。他深知,如果再不突围,赵军将彻底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于是,赵括下令赵军进攻秦军营垒。他试图派出四队人马,轮番进攻,希望能够撕开秦军的防线,为赵军打开一条生路。然而,秦军的防线坚如磐石,赵军的进攻如同撞在巨石上的浪花,一次次被击退。四队人马轮番上阵,士兵们拼尽全力,却始终无法撼动秦军的营垒。到了第五次进攻,赵军已经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到了极点,但仍无法突围出去。

无奈之下,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他身披重甲,手持利剑,冲在最前面,试图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激励士兵们。然而,秦军的箭矢如同暴雨般倾泻而下,无情地收割着赵军的生命。赵括在混战中被秦兵射中,箭矢穿透了他的身体,他重重地摔倒在地,鲜血染红了大地。赵军失去了主将,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士兵们四散奔逃,秦军趁机发动猛攻,赵军于是大败。

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了秦国。这是一支曾经让赵国引以为傲的军队,如今却沦为阶下囚。白起站在高处,俯瞰着眼前这庞大的降军,心中却毫无喜悦之情。他深知,这些赵国士兵多反复无常,如果现在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患。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冷酷而残忍的决定。

白起连哄带骗地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他下令在长平一带挖掘巨大的坑穴,将赵国降兵一批批推进坑中,然后用泥土掩埋。无数的生命在泥土中挣扎,窒息而死。只有二百四十个年岁较小的赵国士兵被放回赵国,他们带着满身的泥土和血迹,回到故土,将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告知世人。

前后共杀死赵兵四十五万人,赵国因此大为震惊。整个国家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与恐惧之中,无数的家庭失去了亲人,无数的城池失去了守护者。赵国的国力在这一战中被严重削弱,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如今只剩下满目疮痍。

然而,秦国虽然在此战中大获全胜,也大大地削弱了赵国,但自己也损失了不少。秦军的士兵们在战场上流血牺牲,无数的将士倒在了长平的土地上。战争的残酷,让秦国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于是,秦军得胜后班师回朝休整去了,三年后才又再次出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这也使得秦国错失了一举灭掉赵国的最佳时机。

长平之战,这场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战争,最终以赵国的惨败和秦国的惨胜而告终。但它留给后世的,不仅仅是战争的胜负,更是对人性、对战争本质的深刻反思。

公元前257年,秦国大军气势汹汹地围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赵国君臣心急如焚,无奈之下,只能向魏国求救。然而,魏国虽然与赵国有着盟约,但面对强大的秦国,魏王却心生畏惧,不敢轻易出兵救援赵国。魏王担心秦国的报复,也害怕魏国的军队会在与秦军的交锋中遭受重大损失,因此犹豫不决,始终没有下达出兵的命令。

在这种危急的时刻,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挺身而出。他深知赵国的安危不仅关乎赵国自身的命运,也关系到魏国的生死存亡。如果赵国被秦国灭亡,魏国也将唇亡齿寒,难以独善其身。信陵君魏无忌在焦急之中,听取了门客侯赢的计策。侯赢为他出谋划策,提出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窃取魏王的兵符,夺取魏国的兵权,亲自率领魏军去救援赵国。

信陵君魏无忌在国家利益面前,毅然决然地将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他深知这个计划充满了风险,一旦失败,他可能会被魏王处以极刑,甚至会连累他的家族。然而,他没有丝毫的犹豫,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魏国和赵国的存亡,为了国家的利益,他必须冒险一搏。

于是,信陵君魏无忌通过魏王的姬妾如姬的帮助,巧妙地窃取了魏王的兵符。如姬对魏无忌心存感激,因为魏无忌曾经为她报了杀父之仇,所以她愿意冒险相助。信陵君魏无忌拿到兵符后,迅速前往魏国的驻军之地,假传魏王的命令,夺取了魏军的兵权。他率领魏军,浩浩荡荡地奔赴邯郸,与赵国的军队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的军队。

在信陵君魏无忌的指挥下,魏军和赵军奋勇作战,士气高昂。他们凭借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仇恨,与秦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最终,在信陵君魏无忌的英勇领导下,魏赵联军成功地击败了秦军,解除了邯郸之围,赵国得以保全。这场胜利不仅挽救了赵国的命运,也巩固了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地位,使魏国在诸侯国中重新树立了威信。

信陵君魏无忌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优良品德,自古以来就饱受人们的称颂。他的行为展现了一位真正爱国者的高尚情怀,他的名字也因此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世人们敬仰和学习的楷模。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之时,每一个人都应该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