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张仪连横(一)(1 / 1)

在战国乱世的滚滚硝烟中,纵横家们以三寸不烂之舌搅动天下风云。魏国安邑的市井街巷间,诞生了一位注定要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张仪。那时的中原大地,学术流派百家争鸣,而最神秘莫测的当属隐居在鬼谷的纵横一派。年轻的张仪与苏秦,怀着对权谋智慧的无限向往,一同踏上了求学之路,拜入鬼谷子先生门下。

鬼谷位于崇山峻岭之间,云雾缭绕,仿若仙境。鬼谷子的讲学之地,四周悬挂着各国地图,竹简典籍堆积如山。在这里,张仪展现出惊人的天赋,无论是剖析天下大势,还是研习游说之术,他都能举一反三,见解独到。而苏秦虽同样日夜苦读,将老师传授的谋略熟记于心,但每当与张仪探讨时,总能感受到对方思维的敏锐与独特,心中不免生出一丝自愧不如。

数年的求学时光转瞬即逝,张仪与苏秦学成下山。此时的天下,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虎视眈眈地望着东方六国。苏秦率先踏上游说之路,凭借着卓越的口才与精妙的谋略,辗转于各国之间。终于,在赵国,他的才华得到了赵肃侯的赏识。苏秦向赵肃侯详细阐述了合纵抗秦的策略:联合东方六国之力,共同抵御秦国的东进,如此方能保各国平安。赵肃侯被其说服,决定支持苏秦推行这一计划。

然而,苏秦心中却始终有一个担忧。他深知秦国的野心与实力,一旦合纵联盟尚未完全形成,秦国便发动攻击,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他急需一个能在秦国为合纵大业暗中助力的人,这个人不仅要足智多谋,还要对自己的计划有足够的理解和支持。思来想去,张仪的身影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苏秦派人暗中找到张仪,向他透露赵国的发展前景,暗示他若前往赵国,必能得到重用。张仪听闻昔日同窗相邀,心中满是期待。他想到曾经在鬼谷共同学习的日子,两人一同探讨天下局势,互相切磋谋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如今苏秦已然在赵国崭露头角,自己若能前去相助,定能成就一番大业。于是,他精心准备了名帖,怀着满腔热忱,踏上了前往赵国的路途。

当张仪风尘仆仆地赶到赵国,满心欢喜地递上名帖,期待与苏秦相见时,迎接他的却是无尽的冷漠。苏秦不仅迟迟不肯召见,好不容易见到面后,态度也极为傲慢。宴席之上,苏秦高坐主位,身边环绕着众多宾客,而张仪却被安排在角落,面前摆放的只是粗茶淡饭,与仆役的餐食无异。更让张仪难以忍受的是,苏秦当着众人的面,言辞犀利地嘲讽道:“我原以为你离开鬼谷后能有所作为,没想到如今却如此落魄。以你现在的样子,我实在难以相信你还有什么本事,也不想将你留在身边,坏了我的名声。”说罢,便命人将张仪赶了出去。

张仪如遭雷击,满心的期待瞬间化为愤怒与屈辱。他本以为凭借着同窗情谊,苏秦会伸出援手,助自己一臂之力,却没想到换来的是这样的羞辱。走出赵国外交馆舍的那一刻,张仪望着邯郸城的繁华街道,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让苏秦后悔今日的所作所为!他的目光转向西方,那里是秦国,是让六国都感到畏惧的强国。“既然你苏秦在赵国得意,那我就去秦国,让你看看我的本事!”张仪咬牙切齿地说道。

就在张仪踏上前往秦国的路途时,一个神秘人悄然出现。此人自称仰慕张仪才华,愿一路随行,为他提供帮助。在他的资助下,张仪顺利抵达秦国都城咸阳。神秘人还凭借自己的人脉,为张仪创造机会,让他得以面见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是一位求贤若渴的君主,当他听到张仪对天下局势的分析,以及攻打六国的谋略时,不禁眼前一亮。张仪侃侃而谈,从秦国的优势,到六国之间的矛盾,再到具体的军事策略,无一不分析得头头是道。秦惠文王大喜过望,当即任命张仪为客卿,让他参与秦国的军政大事。

就在张仪在秦国站稳脚跟后,那位神秘人向他道出了真相:“张先生,您有所不知,这一切都是苏秦先生的安排。他深知您才华出众,若直接邀请您相助,恐难激发您的斗志。所以故意用羞辱之法,让您前往秦国,为的就是在秦国为合纵大业留一条后路。苏秦先生希望,只要他在赵国推行合纵,秦国便不会轻易发动战争。”

张仪听闻此言,呆立良久。他回想起自己的求学经历,想起与苏秦在鬼谷的点点滴滴,心中感慨万千。“我自以为精通权谋之术,却没想到被苏秦算计得如此巧妙。他不仅看透了我的性格,更看透了天下局势。我不如他啊!”张仪长叹一声,随即郑重地对神秘人说道:“请转告苏先生,只要他在赵国一日,我张仪定不会让秦国攻打赵国。这份情谊,我记下了。”

从此,苏秦在东方六国推行合纵,张仪在秦国施展连横之术。两位鬼谷弟子,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在战国的舞台上演绎着属于他们的传奇,共同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公元前328年,咸阳宫的青铜鼎中腾起袅袅青烟,秦惠文君凝视着墙上巨大的列国舆图,目光如炬地停留在魏国的上郡。此时的秦国,历经商鞅变法二十余载,新军士气如虹,粮仓堆满陈粮,而魏国在河西之战失利后元气大伤,正是东进的绝佳时机。惠文君大手一挥,任命胞弟公子华为主将,张仪为随军谋士,率领五万虎狼之师直扑魏国蒲阳(今山西隰县)。

蒲阳城高墙厚,扼守着黄河与汾水交汇处的要道,是魏国防御秦国的重要屏障。魏军守将魏章深知此地战略意义重大,早已囤积三年粮草,城中三万精锐昼夜巡逻,城头布满强弩蒺藜。当秦军旌旗出现在地平线时,魏章站在箭楼上冷笑:\"商鞅当年强攻蒲阳,折损两万甲士无功而返,秦人这次又要碰得头破血流!\"

然而,张仪的谋略却打破了常规的攻城模式。他仔细观察蒲阳周边地形,发现城北十里处有座废弃的盐井,井道直通城内。夜色深沉时,三百死士身披牛皮,携带匕首绳索,沿着盐井暗道悄然潜入。与此同时,公子华指挥秦军在南门擂鼓呐喊,摆出强攻架势。当魏军全部涌向城南时,盐井中的死士突然发难,砍翻城门守卫,秦军主力如潮水般涌入。短短三个时辰,蒲阳城头的魏字大旗轰然倒下,魏国苦心经营的要塞落入秦人之手。

城破当日,公子华大摆庆功宴,众将高呼\"斩首万级,当饮庆功酒\"。唯有张仪独坐帐中,凝视着案头的魏国舆图,指尖反复摩挲着上郡的位置。他深知,蒲阳虽得,但若就此驻军,定会引发魏国举国反抗,还可能招致山东诸国合纵。烛火摇曳间,他突然起身,连夜赶往咸阳宫求见惠文君。

\"大王可知,比城池更珍贵的是人心?\"张仪展开地图,烛光照亮他眼中的狡黠,\"归还蒲阳,送公子繇入魏为质,看似退让,实则如投饵钓鱼。魏国若以为秦国有结盟之意,定会放松警惕。\"惠文君沉吟良久,拍案而起:\"好!就依先生之计!\"

消息传到大梁城,魏宣王朝堂上下一片哗然。老臣公孙痤颤巍巍地说:\"秦人虎狼之性,岂会无故归还城池?此中必有阴谋!\"而年轻的国相惠施却另有见解:\"秦国新胜,若此时示好,我魏国正好休养生息,上郡之地可保无虞。\"就在魏国君臣争论不休时,张仪已带着厚礼踏入魏国朝堂。

\"秦王念及魏秦百年姻亲,特命在下归还蒲阳。\"张仪言辞恳切,腰间玉佩随着躬身动作轻轻晃动,\"公子繇贵为王室血脉,甘愿入魏为质,足见秦王诚意。\"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满朝文武:\"如此仁义之举,天下诸侯谁不称赞?魏国若不有所表示,恐寒了秦王之心啊。\"

魏宣王在权衡利弊后,终于做出决定。三个月后,一支满载珍宝的车队从大梁出发,护送十五座城池的图册和少梁城的钥匙前往咸阳。当张仪捧着魏国献上的舆图呈给惠文君时,咸阳宫的编钟轰然奏响。惠文君亲手为张仪披上紫袍玉带,高声宣布:\"自今日起,张仪为大秦相邦,总领军政外交!\"

这一役,张仪以一座城池为诱饵,换取魏国上郡五百里沃土。从此,秦国不仅掌控了黄河天险,更撕开了三晋防线的缺口。而张仪\"以退为进\"的谋略,也成为战国纵横史上的经典案例,让各国诸侯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来自魏国的奇才。咸阳街头,百姓们争相传颂:\"一张利嘴胜过十万雄兵,相国张仪,真乃天赐大秦!\"

秦惠文君十三年(公元前325年)农历四月,魏惠王、韩宣惠王为了对抗秦国,互相尊为王,这一举动无疑加剧了秦国与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魏惠王和韩宣惠王的这一行为,如同在战国的棋盘上投下了两颗重磅棋子,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他们希望通过互相称王,提升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的霸权。然而,这一举动却如同火上浇油,使得秦国与两国之间的关系更加剑拔弩张,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战国的上空。

秦惠文王派遣张仪为将,讨伐魏国。张仪,这位秦国的杰出谋士,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军事才能,肩负起了这一重任。他率领秦军,如同一支离弦之箭,迅速攻占了魏国的陕(今河南陕县)。陕地的失守,对于魏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同在魏国的国土上撕开了一个口子。然而,张仪的军事行动并未就此止步。占领陕后,张仪并未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而是将被占领地的魏人全部交归魏国。这一举动,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棋局,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不仅展现了自己的仁义和智慧,还巧妙地化解了进一步的军事冲突,为秦国赢得了道义上的支持。

不仅如此,张仪还奉命修筑了上郡要塞,进一步巩固了秦国在该地区的防线,增强了秦国的防御能力。上郡要塞的建立,如同在秦国的边境上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长城,不仅保障了秦国的安全,还为秦国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仪的这一系列举措,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使得秦国在与魏国的对抗中占据了主动地位。

秦惠文君十四年(公元前324年),张仪积极拥戴秦惠文王正式称王,并更年号为秦惠文王元年。这一年的秦国,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在战国的舞台上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张仪的拥戴,不仅是对秦惠文王个人的支持,更是对秦国国力的认可。秦惠文王的称王,标志着秦国正式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以秦国为中心的时代。

秦惠文王二年(前323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和齐、楚两国的相国在啮桑(地名)会盟。此次会盟,如同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盛宴,旨在缓和秦国与齐、楚两国之间的关系,同时展现秦国的外交姿态。张仪,这位秦国的外交家,以其卓越的口才和智慧,在会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化解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使得会盟取得了圆满成功。通过这次会盟,秦国不仅巩固了与齐、楚两国的关系,还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地位,为秦国的未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这一系列的军事和外交行动,充分展现了秦惠文王时期的秦国,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强大的实力,在外交上也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策略。秦国的崛起,如同一场不可阻挡的浪潮,席卷了整个战国大地,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