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1 / 1)

且说世尊与如来二人各担其责,兵分两路。

如来赴天庭商取经事,世尊则筹备收徒事宜。

世尊出了极乐天,转身一步踏出,身影便已消失在茫茫混沌之中。

再出现时,已至西牛贺洲地界。

此地虽属佛门势力范围,然山野荒莽,灵气驳杂,远不及东胜神洲与南瞻部洲人杰地灵。

“佛法东传,根基在西。然此根基,亦需稳固,需一脉真传,承前启后。”

世尊立于虚空,俯瞰下方一片荒芜山峦,目光深邃如渊。

缓缓抬起右手,五指舒张,掌心朝下。

刹那间,地火风水四大本源之力自其掌心奔涌而出!

大地轰鸣,如同沉睡的巨龙被唤醒,一座巍峨山峰破土而出,拔地参天!

地脉龙气被强行拘来,化作九条灵光璀璨的龙脉,咆哮着钻入群山之下,滋养地气。

九天清灵之气如天河倒灌,洗刷荒莽,涤荡浊气,化作灵雾缭绕山间。

虚空之中,更有无数细密的金色梵文凭空生成,如同最坚韧的法则锁链,烙印在山川河流、一草一木之上,稳固乾坤,隔绝外魔!

更有无量金光自天穹垂落,如同甘霖,滋养万物生机。

不过盏茶功夫,一片钟灵毓秀、道光隐隐的仙家福地便取代了曾经的荒芜!

主峰形如心印,巍然耸立,灵机盎然。

世尊飘然落于主峰之巅,目视这新生山脉,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方寸山,居然出自自己手中。

“心为灵台,灵明不昧,洞察万理,任持万法。心亦是方寸,一念起,万法生;方寸乱,则万法崩。此山,便名——方寸山!警醒世人,道在方寸灵台之间,守心即是守道!”

言罢,世尊并指如剑,对着主峰山腰一处光滑如镜的峭壁凌空虚划。

“嗤——!”

石屑纷飞,三个蕴含无上道韵的古朴篆字赫然出现——灵台山!

方寸既成,世尊自袖中取出一物,正是准提佛母所赠之菩提子。

此菩提子非金非玉,青翠欲滴,内蕴无量智慧光华,更沾染着佛门圣树的无上气运。

世尊屈指一弹,菩提子悬浮空中,散发出柔和清光。

“善哉。”

世尊口诵真言,一道纯粹至极、蕴含无上智慧与造化伟力的金光自其眉心射出,注入菩提子中!

“嗡——!”

菩提子金光大盛,滴溜溜旋转,形体急速膨胀、变化!眨眼间,化作一位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老道人!

此道人身穿月白八卦道袍,腰系水火丝绦,头戴莲花冠,手持一柄拂尘,银发如雪,长须垂胸,面容红润如婴儿,眼神却深邃如古井星空,慈和中透着洞察世情的智慧。

正是世尊以无上大法融合儒释道三家精义、应运而生的化身——须菩提祖师!

世尊看着眼前这具与自己本源相连却又气质迥异的化身,微微一笑。

自身则化作一道最为纯粹、凝聚着一切智慧功德的本命金光,倏然没入须菩提祖师的眉心祖窍!

“嗡——!”

金光入体,须菩提祖师周身气息骤然圆满!

一股浩瀚、中正、包容万象又深不可测的道韵弥漫开来,瞬间笼罩了整个方寸山!

其眼中智慧之光流转不息,既有世尊历劫修持的佛门真谛,又融入了新生的道家逍遥与儒家方正。

过去、现在、智慧、慈悲、逍遥、规矩…种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在其身上达成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吾名,须菩提。

此刻菩提祖师,立于方寸山,身形飘渺。

接下来便是依托方寸山开辟三星洞天。

菩提祖师双目微阖,并非在沉睡,而是在聆听大道之音,捕捉那冥冥中属于此地的“心”之真意。

蓦地,祖师双眸睁开。

那眼中并无摄人精光,只有一片澄澈明净,倒映着尚未开辟的混沌,却又仿佛穿透了万古时空。

其并未言语,只是缓缓抬起右手,食指与中指并拢,朝着前方那片最浓郁的核心,轻轻一点。

这一指,点出无声惊雷!

指尖所触之处,一道纯粹到极致的清光骤然爆发,并非爆炸的蛮横撕裂,而是一种温润却又无可阻挡的“分开”。

清浊二气在光芒中自然分离,清者上升,化作缕缕带着道韵的云霞;

浊者下沉,凝结成坚实温润的玉色地脉。

空间如画卷般徐徐展开,无形的边界被温柔而坚定地界定出来。

“定!”

祖师口中轻吐真言,声音不高,却蕴含无上法则之力。

那刚刚开辟、尚在细微震荡的天地瞬间稳固下来。

法则之链如无形的丝线,自其袖中流淌而出,编织入新生的天地间,稳固了空间,定下了时间流转的刻度。

此时,祖师目光流转,望向那初生的天穹。

其左手拂尘轻扬,拂尘丝线根根晶莹,牵引着九天星河。

一点、一勾、一捺……动作行云流水,带着难以言喻的韵律。

只见一道柔和如水的月牙形清辉自拂尘尖端流淌而出,悬于东方天际,并非实体明月,而是纯粹道韵凝聚的“斜月”之象,清冷孤高,散发着洗涤心神的光华。

紧接着,祖师并指如剑,朝着那“斜月”下方、新生大地的核心处,虚空连点三下。

“嗡!嗡!嗡!”

三声清越的颤鸣响起,如同大道和鸣。

三点璀璨如星辰的光点应声而现,并非炽热骄阳,而是温润内敛的“心”之精华。

三点星芒呈三角之状,稳稳落于一片刚刚汇聚成型的、形如心窍的澄澈湖泊中央,湖面如镜,将斜月三星尽收其中,光晕流转,交相辉映。

“斜月三星洞,立。”

祖师收回拂尘,飘然落入斜月三星洞中。

洞天之内,别有乾坤:

穹顶星河流转,地面玉髓铺就,奇花异草吐纳灵机,仙鹤灵猿悠然自得。

一座古朴典雅的道观依山而建,背靠主峰,面向心湖。

道观以青玉为基,琉璃作瓦,飞檐斗拱,并不追求金碧辉煌,却处处透露出大道至简的韵味。

道观大门上方,一块非金非木的匾额上书四个蕴含道韵的古篆——天外仙宗。

两边一副对联,上书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门前有九级白玉台阶,台阶两侧生有瑞草祥芝。

菩提祖师不再看那已定型的天地法则与玄妙景致,身形微动,如一片无重量的云絮,飘然落入那依山傍湖而建的古朴道观之中。

洞天初辟,万物初生,灵气如潮汐般涌动,却又在祖师踏入的瞬间,被一种无形的“静”所抚平

。这“静”并非死寂,而是蕴含着勃勃生机的“定”,是大道运转最核心的韵律。

祖师于主殿中央的蒲团上盘膝而坐,不言不动,与这新生的洞天彻底融为一体。

双眸微阖,气息若有似无。

然而,就在其入定的刹那,整座洞天福地似乎都“活”了过来,以一种更深刻、更和谐的方式运转着。

自此,菩提祖师便在这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深居简出。

时而于洞府深处打坐参禅,神游太虚,周身道韵流转,与天地同呼吸;

时而在丹房内引动地火天精,看护炉鼎,炉中紫气氤氲,异香扑鼻,金丹之象隐现其中。

山中岁月静好,却又不乏玄机。

菩提祖师参禅炼丹之余,常于洞府深处开讲大道,那声音并非刻意宣扬,而是自然而然流淌而出,如清泉石上流,如松风过幽谷,玄奥莫测,蕴藏天地至理。

此等道音玄玄,穿透了山间云雾,吸引了无数慕道生灵。

山径之上,渐渐汇聚起形形色色的求道者:

有宝相庄严的僧人,为参悟佛法真谛而来;

有仙风道骨的道者,欲印证玄门妙法;

有饱读诗书的儒生,希冀明了修身济世之道;

甚至不乏一些灵性初开、渴望超脱的精怪妖灵,亦被那玄妙道音所摄,悄然伏于山涧林莽,屏息聆听。

一时间,灵台方寸山下,仙光隐隐,佛唱低回,儒衫飘动,妖气暗藏…三山五岳的奇人异士,三教九流的求道生灵,汇聚于此!

山下,人头攒动,却又诡异地保持着一种敬畏的寂静,都在等待那三星洞府开启之日。

这一日,晨钟暮鼓般的道音自斜月三星洞内悠悠传出,洞门无风自开,氤氲清气弥漫而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祖师须菩提的声音并不洪亮,却清晰地传入山下每一个生灵的耳中、心中!

这开篇,竟是太上《道德经》真言!

然而其阐述的角度,却融合了佛门的“空性”与儒家的“中庸”,直指本源,令人耳目一新,如醍醐灌顶!

紧接着,祖师话锋一转,又讲起佛门《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理,却以道法自然、儒家教义来印证,深入浅出,将玄奥佛理化入寻常万物之理中。

最后,竟又论起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之道,言明此亦是修行,是炼心,是积德,是通往大道的另一种路径。

其论恢弘正大,令人心折。

山下众生,无论仙佛人妖,皆听得如痴如醉!

然而,当这些求道者满怀热切地想要上山拜师时,却愕然发现,眼前只有一片看似寻常、却无论如何也走不进去的迷雾!

祥云笼罩的山体近在咫尺,清晰可见山间灵泉飞瀑,仙鹤翩跹,甚至能隐约听到洞中传来的渺渺道音。

但任凭你驾云、遁地、撕裂空间,都如同撞在无形的铜墙铁壁之上,不得其门而入!

“此山有灵,非有缘者不得入!”

一位尝试了三天三夜、法力耗尽的老道士颓然坐地,望着那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的仙山,发出无奈的叹息。

“缘法何在?”

一位身披袈裟的游方僧侣,对着迷雾深深叩拜,虔诚诵经,山门依旧紧闭。

“哼!装神弄鬼!看本大王砸开这鸟门!”

一头脾气火爆的黑熊精现出原形,百丈妖躯挥动巨掌,裹挟着万钧妖力狠狠拍向迷雾!

“砰!”

巨掌如同拍在虚空,恐怖的力量泥牛入海,连一丝涟漪都未荡起。

反震之力传来,黑熊精惨嚎一声,庞大身躯倒飞出去,撞塌了数座山峰,狼狈不堪。

无论仙佛妖魔,皆被阻于门外。

唯有极少数心性纯粹、灵光内蕴之辈,在迷雾前静心凝神,放下所有执着与妄念。

于冥冥之中感应到一丝微弱的指引,方能在迷雾中找到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蜿蜒曲折的羊肠小径。

沿着小径前行,看似走了许久,实则不过片刻,眼前豁然开朗,那斜月三星洞的入口,便静静呈现在眼前。

洞前青石之上,往往已有一位道童含笑而立,揖首道:“祖师已知贵客将至,请随我来。”

洞府之内,别有洞天。

讲经坛上,须菩提祖师端坐蒲团,鹤发童颜,慈眉善目,月白道袍纤尘不染。

祖师讲道之时,时而引《道德》玄言,阐述无为自然;

时而诵《金刚》妙谛,点破诸相皆空;

时而论《论语》仁恕,阐明修身齐家。

儒释道三家精义,在其口中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毫无滞碍。

台下听讲者,有白发苍苍的道门真修,有宝相庄严的佛门比丘,有正气凛然的儒门士子,甚至还有几头收敛了妖气、眼神清澈的异类精怪。

斜月三星洞,以“天外仙宗”为名,气象却非寻常仙门那般等级森严、法度凛然。

祖师讲道随心,收徒更是随缘。

并不强求弟子叩拜,也不强求皈依何种教义。

不问出身,只看心性与缘法。

缘至,樵夫渔子亦可入室;

缘浅,金仙菩萨亦难入门。

门下弟子,有长居洞天、日日洒扫聆听的。

有那白猿,被祖师赐名“通臂”,负责打理药园;

有那青衫儒生,被祖师点化后,常于林间竹舍读书,偶有所得便与同门论道,其浩然之气与洞天灵机相得益彰;

那老僧在琴音中悟道后,便在湖边结庐而居,每日默诵心经,其佛光与道韵和谐共存;

有熊妖则成了巡山力士,守护洞天安宁。

妖类在此,只要心向大道,不惹是非,祖师亦一视同仁。

洞天灵气滋养下,不少精灵妖物褪去凶戾,渐生灵智,或为童子,或为坐骑,或为护法灵兽,与人类修行者和睦相处。

整个斜月三星洞,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大同气象:

僧可论佛,道可谈玄,儒可讲理,妖可修心,彼此虽有差异,却皆在祖师那包容万象、直指本源的大道纶音下,找到了自己的修行之路。

无论出身,无论修为高低,此刻皆沉浸在那直指本心、圆融无碍的大道纶音之中,如痴如醉。

岁月在洞天中仿佛失去了固有的刻度。

菩提祖师依旧时常打坐,心湖依旧映照大千;

丹炉时而燃起,道香永萦洞府;

道音虽不常响,但只要响起,必有生灵顿悟。

那轮斜月,清辉永恒,洞彻幽微。

那三点心星,光芒温润,指引迷途。

有道是:

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天外仙踪渺,大道在此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