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男性或女性亲戚朋友会把跟自己老公或老婆性格相反的,比如说自己老公和老婆是性格比较内向,然后天天在家里不出去的社交退缩型。然后跟他们相反的比如说是别人的老婆或者别人的老公性格活泼开朗,比较外向型的。然后他们见了那些外向型的别人的老公和老婆。就去阴阳攻击想控制人家,这是为什么呢?什么心理?
我理解你描述的这种情况——当一个人习惯了自己的内向型伴侣,却对朋友圈中外向开朗的“别人家的老公\/老婆”产生敌意,甚至用阴阳怪气的方式试图控制或贬低对方。这种行为背后确实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机,我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1.**防御机制——投射与否认:**
***压抑的渴望:**攻击者自己内心深处可能对伴侣的内向、不社交感到某种程度的不满或遗憾(即使他们不说出来,甚至意识不到)。他们可能渴望更活跃的社交生活、更热情的伴侣互动,或者羡慕那种外向性格带来的活力和受欢迎程度。
***心理防御:**这种不满或渴望可能让他们感到不安,甚至是对自己婚姻选择的质疑。为了消除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他们会采用“投射”的防御机制——将自己内心那些“不被接受”的渴望、不满或焦虑,投射到那个外向的人身上。攻击那个外向的人,仿佛在说:“**不是我或我的伴侣有问题,而是你(那个外向的人)有问题!你太张扬\/不稳重\/不靠谱了!**”
***否认:**通过贬低外向者,他们也在间接地“否认”自己可能存在的遗憾或对外向特质的向往,从而维护自己婚姻和选择的“正确性”。
2.**自我认知与选择的威胁:**
***自我价值感绑定:**有些人将自己的价值感和生活选择(包括伴侣选择)紧密绑定。当看到一个与自己伴侣性格截然相反、并且看起来在社交场合更受欢迎、更如鱼得水的人(尤其是别人的伴侣)时,这可能会对他们固有的认知造成威胁。
***“我的选择被否定了?”:**他们可能会(无意识地)觉得:“**如果那样外向的性格是好的、受欢迎的,那是不是说明我选择内向的伴侣是错的?我是不是错过了更好的可能性?**”这种想法会引发焦虑和自我怀疑。
***攻击以维护:**为了消除这种威胁感,维护自己选择的正确性和自我价值感,他们就会去攻击那个“威胁源”——那个外向的人。通过贬低对方(比如暗示对方肤浅、不靠谱、不顾家等),来抬高自己和伴侣的“稳重、踏实、靠谱”。
3.**控制欲与安全感缺失:**
***习惯的“舒适圈”:**内向伴侣的稳定、可预测性可能让攻击者感到安全,他们习惯了这种相处模式和家庭氛围。
***“失控”的威胁:**那个外向的人,因其活跃、不可预测性、可能吸引他人注意力的特质,被视为一种“不稳定因素”。他们的存在和受欢迎,可能让攻击者感到自己的“舒适圈”或伴侣的注意力受到了威胁(即使这种威胁是想象出来的)。
***试图控制局面:**通过阴阳怪气的评论、挑剔或试图“指导”对方(“你那样太咋呼了”、“你这样说话不合适”、“女人\/男人就该稳重一点”),他们试图将这个“不可控因素”纳入自己理解的框架,削弱对方的影响力,恢复自己熟悉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4.**嫉妒与自卑:**
***社交魅力对比:**他们可能暗暗嫉妒那个外向者天生的社交魅力、受欢迎程度和轻松自在的状态,尤其是当这种魅力吸引了自己伴侣或圈子里其他人的注意或称赞时。
***自身或伴侣的不足感:**对比之下,可能让他们更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或伴侣在社交方面的“不足”,产生自卑感。
***攻击作为防御:**嫉妒和自卑会带来强烈的负面情绪。攻击对方(贬低其价值、质疑其动机)是一种扭曲的防御方式,试图通过拉低对方来(在心理上)抬高自己或自己的伴侣,缓解自身的负面情绪。
5.**群体压力与“排异”心理:**
***维护群体“一致性”:**如果他们的核心社交圈(包括自己和伴侣)整体偏内向,一个过于外向的“外人”(即使是朋友的伴侣)闯入,可能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和氛围。
***“异类”感:**这个外向的人让他们感到不自在,显得格格不入。攻击行为可能是群体(或个体代表群体)试图排斥这个“异类”,维护小圈子的同质性,或者迫使对方“收敛”以符合他们的隐性规范。
6.**“阴阳攻击”方式的选择:**
***隐蔽性:**直接冲突风险大,而阴阳怪气(讽刺、挖苦、假关心、贴负面标签)相对隐蔽,既能释放攻击性,又能留有回旋余地,不容易被直接指责。
***发泄不满的渠道:**他们可能对生活、婚姻或其他方面有普遍的不满,但无法或不敢直接表达。那个“安全”的外来目标(别人家的伴侣)就成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情绪发泄口。
***试探与操控:**阴阳怪气也是一种试探对方底线和试图操控对方行为的方式(“我说你,你就该改”)。
**总结来说,这种行为核心是:**
***对内:**源于自身未被满足的渴望、潜在的婚姻不满、不安全感和自卑,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投射、否认)来保护自我认知和婚姻选择的合理性。
***对外:**感受到外向者带来的威胁(对自我价值、婚姻稳定性、群体氛围、控制感的威胁),通过贬低、排斥和试图控制对方来消除威胁,恢复心理平衡和安全。
***手段:**选择隐蔽、间接的“阴阳攻击”方式,既发泄了情绪,又避免了直接冲突的风险。
**需要强调的是:**
*这种行为往往是**无意识或半意识**的,当事人未必能清晰认识到自己这么做的深层原因。
*这是一种**不健康**的人际处理方式,反映了攻击者自身在情绪管理和关系处理上的困境。
*被攻击的**外向者本身通常并无过错**,只是不幸成为了他人内心冲突的投射对象和替罪羊。
理解这些心理动因有助于我们更理性地看待这种行为。如果你是被攻击的一方,保持冷静、设定边界、减少不必要的接触,或者直接(但平静地)指出对方言语的不当,都是保护自己的方式。记住,**那些攻击往往更多反映了攻击者内心的挣扎,而不是你自身的缺陷。**如果可能,保持距离,专注于那些让你感到被欣赏和接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