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咦,你们的祖国来接你们了吗?(1 / 1)

谢晚并非在危言耸听,出发前,楚江南给她传达命令的时候,就告诉了谢晚,担心撤侨遇到阻拦,甚至在撤离的路上,可能遇到越军海上封锁,国家派了南海舰队为撤侨客轮护航。

夏参赞不属于军方,对军方的行动并不特别清楚。

一直以来都是孙浩在跟国内联系,他提前一步撤退,并没有接到过这方面的情报。

一听谢晚如此说,夏参赞的底气一下子就上来了。

他挺直了腰杆,迈着豪放的步伐,大步朝着驻港部队司令部走去。

谢晚给自己的手下使了个眼色说:“你们两个,整理军容,开车送夏参赞过去,霸气一点。”

两名特事办队员跟着去了。

到了这里,谢晚一点都不担心红色高棉的人敢阻拦。

在这里,不是她一个人在战斗,她相信祖国的海军舰队离港口不会超过两百海里。

夏参赞去了大约一个小时后回来,满脸堆笑,冲着谢晚喊道:“同意了,但他们要求只咱们的客轮进港。”

谢晚点头,“没关系,他们不敢出什么幺蛾子。”

谢晚信步走向休息室,结果被码头的工作人员拦住了。

谢晚指了指里面的几名白人问:“为什么他们能进去?”

一名当地工作人员用蹩脚的英语说:“因为他们付钱了,里面休息一小时,十英镑。”

谢晚扯唇冷笑,掏出十英镑递给工作人员。

国难当头,仍然这么有生意头脑,谢晚都不得不佩服这些当地人了。

谢晚要进去后,点了一杯咖啡,坐下来醒了醒神。

现在外面没她什么事了,她正好清醒一下大脑,思考一下徐兵他们到底怎么回事。

几名白人坐得离谢晚较远,看见谢晚坐下后,目光在她的军装和军衔上扫了一眼,态度傲慢,目露轻视。

他们穿着华丽的服饰,花着高昂的费用,一边喝咖啡一边议论着外面的华人。

谢晚本来没打算听,但她的耳力实在太好了,虽然隔了好几张桌子,那些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还是落入了她的耳中。

“我打赌,肯定是我们国家的船先到,我们国家可是海上霸主,船行的速度肯定是最快的。”

“那可不一定,人家华国挨得近,也许他们真的能先到。”

“先到又怎么样?华国的船能有多大,他们现在能造得出船来吗?”

“哈哈哈,确实,搞不好他们华国只能划着木舢板来接人吧?”

……

谢晚喝完了咖啡,看都没有看那个白人一眼,轻描淡写的就离开了。

一个小时候后,挂着五星红旗的“振华1号”巨型客轮缓缓驶入磅逊港,码头上所有的华人都发出了欢呼声。

能够承运一万五千人的“振华1号”客轮,正是去年在与利家一战之后,从利兆天那里收来的“朝阳号”海运货轮。

利兆天这艘货轮是从包家买来的,当谢晚得知包家正在大肆的售卖海运产业后,让陈保罗买下了包家全部的货轮和港城的三个货运码头和一个客运码头。

因为全球海运产业正在下挫,这些资产买得十分划算。

但是到手了那么多的货轮,海运生意的量却跟不上,谢晚便通过朋友牵线,委托国内的沪东造船厂,将这一艘万吨级别的巨型货轮,改成了巨型货客轮。

这不仅让国内赚了一笔外汇,还让国内的造船厂积累了制造万吨级别海轮的经验。

要知道国内在七十年代,最大的客轮“长征号”客货轮,吨位也只有5926吨, 载客量只有864人, 载货量是2000吨。

而“振华1号”是长征号吨位的五倍,载客量也翻了一倍,同时还能带货。

此时国内还没有大型远洋海轮,长征号也只是在江里和近海航行。

出发之前,楚江南说组织准备联系港城的霍家,由霍家派远洋海轮前往接人。

谢晚便建议征用振华公司的“振华1号”,并且安排了罗小燕和常宽跟范志联系。

范志接到谢晚电话后,就跟振华的航运部门联系好了,并且亲自负责这件事情,去港城特别行政公署办了相关的手续,承诺一切费用由振华承担,没有谈任何条件。

当然谢晚知道,有了这一次的表现后,以后振华的航运部门,要开通沪港航线,那基本上都会一路绿灯,就如后世的霍家一样。

在休息室里的那些白人,涌出了休息室。

最初,远远的看见一艘巨型海轮进港时,他们先在猜测这是日不落帝国的,还是西班牙或者法国的客轮。

但渐渐看清楚船上悬挂的五星红旗时,这些洋鬼子有的沉默了,有的不敢置信的叫嚣:

“怎么可能?不是说一直在对华国技术封锁吗?他们哪里来的万吨级别海轮?”

“所有的外海国家港口,都在对他们封锁,他们都不可能发展远洋客运,搞这么大一艘远洋客轮做什么?”

“我肯定是眼花了,即使是他们从港城商人那里租借的,也应该挂龙狮旗,而不是五星红旗啊?”

……

各种议论声涌入谢晚的耳朵,这一刻,她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多么的有意义。

谢晚走到这些洋人面前,一脸欠揍的问大声问道:“咦,你们的祖国来接你们了吗?”

一帮洋人脸色又青又绿,装作没听懂谢晚的话。

谢晚犹觉不尽兴,喊来了使馆的翻译,请他分别用西班牙语,法语,英语将她的话翻译了一遍。

就连使馆翻译都忍不住憋笑,那几名洋人跺脚悻悻离开。

工作人员用大喇叭喊着话,要求大家有序的上船。

“同胞们,祖国来接咱们了,每一位同胞都能回到祖国,请不要拥挤和争抢。”

看到如此大的海轮,大家也知道每个人都能上船,又看见有其他国家的人围观,一生爱挤爱插队的同胞们,竟然全都乖乖的排起了长队。

使馆工作人员负责核验身份,特勤队队员负责维持秩序。

一些其他国家的难民也想混上船。有人用英语和当地话说自己是华人后裔,没有身份证明,因为出生在柬埔寨,也不会中文。

使馆工作人员为难了,按理说,咱们撤侨,只撤有国籍的公民。

然后是华裔,但要证明自己是华裔,不光是外貌,得说清楚祖籍何处,至少还得会说汉语吧?

谢晚在巡视时,正好碰到一个长得黑漆漆的男人,拉着两个瘦骨嶙峋的孩子,在跟使馆工作人员争辩,硬要挤上船。

那两个孩子看上去挺可怜的,如果真的是华裔,谢晚觉得应该让他们上船,但那个男子让谢晚闻到了曾经熟悉的味道。

谢晚回头不知从哪搞出来一盘柬埔寨随处可见的野菜出来,这还是昨晚在路上捡的华侨送给谢晚吃的,谢晚实在吃不下,丢进了空间里。

这些难民已经在码头滞留两三天,虽然可能带了一些食物,肯定也吃不饱。

两个孩子看见那盘菜,眼睛冒光,伸手就去抓菜,完全无视了放在盘子上的筷子。

谢晚将盘子缩了回来,叹气:“不是咱们华人的孩子!”

“阿迪特亚.库玛,怨念值+699;”

“阿文,库玛,怨念值 +399;”

“乔亚. 库玛,怨念值+399;”

收到了三条怨念值信息,谢晚更加确定了,这就是隔壁阿三的孩子。

工作人员秒懂,竟然管谢晚借了那双筷子,说自己知道再遇到这种事怎么分辩了。

一直到晚上,所有的人才上了船。

谢晚却没有上船,她带着蒋端午和王汉林一起,冲着渐渐驶离的“振华1号”挥手。

“主任,咱们上哪去找徐队他们?”

蒋端午和王汉林问。

谢晚指了指码头的某个方向说:“我刚才发现有人把咱们留在金边的海妖直升机给开到码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