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森林圣殿(1 / 1)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姜晨一行人终于穿过了这片原始丛林的最后屏障。

晨雾在林间缓缓流动,为一切蒙上朦胧的面纱。远处的天光渐渐泛起青白色,像被打翻的牛奶般在墨蓝的天幕上晕染开来。

就在这昼夜交替的时刻,前方的密林突然豁然开朗—

在晨光微熹中,一座令人震撼的绿色要塞赫然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座由万千植物共生而成的奇迹建筑,犹如从远古神话中走出的森林圣殿。

数十根足有古塔般粗壮的龙血藤相互虬结,构筑起要塞的主体框架,藤蔓表面流淌着琥珀色的树脂,在晨光中闪烁着神秘的光泽。

要塞的外墙完全由会呼吸的植物编织而成——月光蕨的叶片层层叠叠,形成天然的鳞甲;龙血藤的根系如活物般蠕动,随时可以改变建筑外形貌,底部留有轻微的的拖行痕迹,说明它可能可以变换位置。

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称为“哨兵藤”的奇异植物,它们细长的藤蔓如同感知器官般悬浮在空中,任何未经许可的靠近都会引发整座建筑的预警。

建筑表面某些部位甚至能看到类似血管的养分输送系统,里面流淌着散发微光的绿色液体。

在晨雾缭绕中,要塞顶部数朵巨大的“天眼莲”正在缓缓开合,它们的花瓣内侧布满类似瞳孔的纹路,显然在监控着四周的一切动静。

整座要塞堡垒仿佛一头沉睡的绿色巨兽,散发着原始而神秘的气息。

况朔走到门前,伸手抚过其中一棵铁杉的树干,那些图腾纹路立刻泛起微弱的荧光。两棵树干随即缓缓分开,露出内部幽深的通道。

姜晨怔怔地望着眼前的景象,指尖不自觉地松开了腰间的残刀。

在悬塔的通识课上,异变植物永远被展示为需要消灭的威胁——那些全息投影中的影像扭曲狰狞,总是伴随着老师的严肃的警告。

而在这里她居然看到了人类与异变植物和谐生活的场景。

“啊!”

海天青突然发出一声惊叫。只见一根暗红色的藤蔓不知何时缠上了她的小腿,尖锐的毒刺已经刺入肌肤,渗出点点血珠。

周漾反应极快,异化的利爪闪过寒光,瞬间将那根藤蔓斩断。

但被斩断的藤蔓竟像有生命般剧烈扭动起来,断口处突然暴长出数十根尖锐的毒刺,猛地朝周漾面门袭去。

电光火石间,姜晨一把抓住藤蔓。令人意外的是,那凶残的藤蔓竟温顺地缠绕上她的手臂,毒刺也缓缓收起。

“姜晨小心!”海天青没发现这一细微的变化,她顾不得腿上的伤口,急声喊道。

“没事。”姜晨背对着众人,手指微微发力,那根藤蔓应声而断。她转身直视况朔,声音冷得像冰:“这就是你们的待客之道?”

况朔布满图腾的脸上看不出情绪,只是轻轻抬手示意。

很快,几名侍从捧着几罐莹绿色的粘稠液体走来。

“喝下这个,”况朔的声音沙哑而平静,“能暂时让植物把你们认作同类。”他的眉毛微微扬起,“但记住,必须按时服用。”

姜晨接过罐子,里面的液体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荧光。她注意到周围的藤蔓确实在液体出现后纷纷后退。

“这玩意儿万一是毒药怎么办?”海天青警惕地盯着那罐泛着诡异荧光的液体。

况朔布满图腾纹路的脸上浮现出一丝讥诮:“诚意我们已经展示了。”他慢条斯理地拄着木杖,“信与不信,是你们的选择。”

“我来试。”方羽突然上前一步,镜片后的眼神坚定。他转向姜晨,郑重地点了点头:“我的治愈系异能对毒素有排斥反应。”

姜晨抬眼凝视着他,在他的眼睛里读懂了未言明的意图。

她想起陈一末曾说过的话——在瓦尔金兵团,只有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而他们作为半道才结伴的人,他现在的选择是在展现他们的诚意。

姜晨的余光看向章丰歌,他微微点了点头,姜晨将罐子递了过去。

在众人紧张的注视下,方羽仰头将药剂一饮而尽。

液体入口的瞬间,他的眉头立刻皱起——那是一种混合着青草苦涩与某种辛辣刺激的古怪味道。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液体顺着食道流下,随后像活物般迅速扩散到四肢百骸。

姜晨随手拔起一株正在蠕动的异变藤蔓,缓缓靠近方羽。

令人惊讶的是,原本凶残的藤蔓只是温顺地缠绕上他的手指,像宠物般轻轻摩挲,完全没有发起攻击的迹象。

“有效。”方羽活动了下手指,确认没有任何不适,“但效果应该有时限。”他敏锐地注意到,自己指尖泛起的治疗蓝光与药剂产生了微妙的共鸣,在皮肤下形成一层薄膜般的保护层。

众人陆续服下了药剂,唯有姜晨手中的那一罐依旧原封未动。

“我想诸位现在需要好好清洗一番。”况朔的目光扫过他们沾满血迹和植物汁液的作战服,最后停留在姜晨身上。

海天青低头看了看自己黏糊糊的衣袖,迫不及待地问道:“去哪儿清洗?”

况朔微微颔首,几名侍从立刻上前引路。

章丰歌走出几步,发现姜晨并未跟上。他回头望去,只见她停在况朔面前,两人之间弥漫着某种无声的对峙。

姜晨轻轻摇头,示意他先走。章丰歌犹豫片刻,最终点头离去。

待众人走远,姜晨将那份未开封的药剂递还给况朔。况朔布满图腾纹路的脸上毫无讶异之色,只是那双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了然。

“从你抓住那根藤蔓时,我就注意到了。”况朔的声音沙哑低沉,他接过药剂罐,枯瘦的手指轻轻摩挲着罐壁,“我们世代与这些植物共生,它们最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