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最悲莫过英雄迟暮(1 / 1)

“戚继光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还是一位武器专家。

他深知在战争中,应当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克制敌人的弱点,此乃制胜关键。

戚继光认为鞑靼‘有精兵而无精器以助之,是谓徒强’。

为了确保在武器装备上对鞑靼形成碾压之势,

他对各类冷、热兵器,都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改造。

而且,戚继光不仅注重武器的先进性和精良度,

还强调不同性能、类型武器之间的科学搭配与使用。

对于经过实战验证有效的冷兵器,

如藤牌、狼筅、长枪等,

他进行了实用性的改进,并大量配备给部队。

同时,他也非常重视火器,

引入并创新了多种火器,如佛郎机炮、快枪、鸟铳、无敌大将军、虎蹲炮等,大量装备军队,

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

也推动了华夏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

后世已经是热武器的天下,

如果明朝可以坚持火器的使用和持续改良,

相信大明依旧可以立于世界之巅。”

苏治最后这句话,明显不是说给大明一个朝代听的。

经历过【晚清之殇】副本的皇帝们,也都对热武器的强大,有了最直接的体会。

就连秦始皇麾下,

由王翦、王贲等将领率领的秦军,

一开始也被威力强大,光影效果拉满的热武器打了个措手不及,差点儿吃了败仗。

更别说初出茅庐的汉武帝、卫青,以及宋徽宗、岳飞等人了。

年轻人还是要付出一些代价,才能真正成长起来。

好在,副本里不会真正死人。

有了经历,涨了见识,这些未来的军神,一定会让敌人颤抖不已!

视频继续直播,

“除了改善武器,

戚继光还建立了车步骑营。

这是他与谭纶一起设计、制造出的,适合北方使用的两款偏箱战车。

战车上架火器,堪称现代战车之雏形。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是武器还是战车,都要由人去操控。

组织练兵,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边练兵,戚继光还一边大规模修建城墙敌台。

还把蓟镇分成十二路,

三大防区,

‘谨烽火,远斥堠’。”

“而这时候,对蓟镇还能构成威胁的蒙古部落主要有三支:

一是西部的鞑靼俺答;

二是边墙外的朵颜、泰宁、福余三卫;

三就是东部的土蛮。

在练兵之间,敌人自然没有消停。

隆庆二年(1568)十二月至万历三年(1575)正月,

朵颜部酋长董狐狸先后五次侵犯边关。

戚继光率强大的车步骑营,

将马背上的鸳鸯阵发挥得淋漓尽致。

步兵与车兵配合作战,

相辅相成,合为一体,

与骑兵时分时合,

三个兵种结合成一个完整的战斗团体,

攻守结合,使蒙古骑兵束手无策,

每仗均打得董狐狸大败而逃。”

“后来,陆陆续续又有不少战斗,但规模都不大。

万历三年二月,戚家军出塞追击时,活捉了董狐狸的侄子长秃,打得朵颜等三卫心寒胆裂,彻底慑服。

后来俺答臣服,

土蛮转头去打辽东,

从此蓟镇再也没有像样的对手。

搞得戚继光想要展示自己的练兵结果,都只能用演武的方式来进行了。”

“戚继光的主要任务是负责镇守京师大门,

自然不能轻易领兵进入草原战斗,

这就造成戚继光后来的在北方,竟然没有功勋可立了。

这也是戚继光的一个遗憾吧。

如果可以深入草原、沙漠作战,

相信戚继光的‘不败战绩’,还能多添上浓墨重彩的几笔。

可惜,

时代局限了戚继光的发展,

他要是生在永乐年间……那画面,简直不要太美。”

朱棣:“哎呀!苏先生说的太对了!”

朱元璋气咻咻的说道:“咱老朱就不配拥有戚继光了?”

戚继光不屈的双眼,闪现出憧憬的光芒:

“若是能生在永乐,

吾必将东灭倭寇,北消蒙元!

还我大明,万世太平!!!”

苏治继续讲解道,

“戚继光于万历二年(1574)正月升左都督,加太子太保。

万历七年(1579)十月因援辽东之功,加少保。

至此,

戚继光作为明代的将军,

官至特进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左都督一品高官,

除了没有受封伯爵外,算是到达了顶峰。

但他即将迎来的,

不是安享晚年,

而是急速坠落。”

“万历十年(1582年),

向来极为信任,和全力支持戚继光的首辅张居正,病逝。

和张居正对立的政客们,

一看时机成熟,便挑唆万历皇帝,污蔑张居正及其同党。

说戚继光是宫门之外的一头猛兽,

只听张居正操纵,别人无法节制。

张居正和戚继光没有造反的证据,但却有造反的能力……

堡垒从来都是从内部瓦解的。

刚刚有所起色的大明,

也迎来了再次崩塌,

就是从张居正死后、戚继光被弃用开始的。

只是可怜了后来的崇祯皇帝,

他没有嘉靖帝的运气,

也没有嘉靖帝的权术。

张居正死后仅仅六十年,大明终于走到了尽头。”

崇祯帝朱由检:“……”

张居正懵了:“大明……亡了?”

戚继光差点崩溃了:“六十年?大明竟然就这么亡了???”

视频继续播放,

“张居正死后,

戚继光作为张居正最看重的将领,

自然是头一个受到排挤。

万历皇帝将他调任广东,实际上就是降职了。

在这里,戚继光度过了官场生涯最为清闲的两年。

但远离战场后的戚继光终日精神忧郁,

还因此患上了严重的肺病,

在朝廷当然也变得可有可无,不久便被罢免了职务。”

“被罢职之后,戚继光回到了久违的故乡山东。

他把自己此生所着的军事着作,还有诗词,整理并且交给后人,嘱咐他们要传下去。

戚继光所着的兵书共有两部,

分别是《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被收录在《四库全书》中,

是华夏历史上十分重要的着作。”

“虽然曾经有着无比耀眼的荣光,

可‘退休’后的戚继光,身边却少有亲信。

别说是照顾他的人,

连想找个人说话排忧也没有。

而当初恩爱了一生的妻子,

也早已离他而去。

至于一生衷情,为何在晚年选择放弃?

谁也不知道,

或许王夫人有她自己的苦衷。”

“总之,王夫人离去之后,戚继光更是落魄。

朝廷早已无人记得他,

早年他因为清廉,

也没有留下多少财产。

甚至贫苦到就连买药的钱都拿不出来,

导致病情不断加重。

万历十五年(1588年),

戚继光终于一病不起,最终在贫病中死去。

他一生征战沙场,

扞卫国家领土,

勇杀倭寇、抵御北蛮,

为国家和民族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在晚年却经历了无数凄凉和困苦。

戚继光晚年遭遇,令人无比惋惜……”

张居正看到此处,忍不住长叹一声:

“戚将军,终究是我连累了你……”

反而之前一直心有不甘、难以释怀的戚继光,瞬间豁然开朗。

那一直困扰他的种种执念和遗憾,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他明白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自己的一生虽然充满了波折和艰辛,

但也无愧于心,无愧于家国、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