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郭子仪也经历过功高震主(1 / 1)

“安守忠被唐军的顽强所震撼到了,

眼看李嗣业这块骨头实在太难啃,

于是他便将目光转向它处,盯上了殿后的软柿子,王思礼。

他下令曳落河精骑迂回包抄,意图先拔除王思礼这颗看似脆弱的钉子。

但郭子仪的却早已将防线,布置的如同铜墙铁壁,无懈可击。

他不仅强化了战线的纵深与侧翼的防护,

更在侦察与应急响应方面做到了极致。

王思礼这一原本的软肋,

早已在郭子仪的巧妙布置下,变得坚不可摧。

看似是弱点,又何尝不是陷阱?

叛军的伏击意图,被唐军第一时间侦知。

仆固怀恩率回纥精锐和西域联军呼啸杀出,

将意图围歼唐军的叛兵给反包围住,

最后毫不客气地一网打尽。”

“成功灭掉敌人一支有生力量后,

唐军士气再次提升一个台阶。

此消彼长,

郭子仪看到时机已经趋于成熟,

于是当即发布命令,全军出击!”

“总攻的号角响起,

李嗣业率领的先锋部队、仆固怀恩指挥的机动兵力,

以及郭子仪亲领的朔方主力全线出击,

共同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合围之战。

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日落时分,

叛军最终在激烈的战斗中大范围溃败,

四个时辰内,

叛军被斩首六万,俘虏两万,

还有无数士兵在逃跑中掉入沟堑摔死。

安守忠、李归仁等叛军将领,仅带着几名残兵狼狈逃遁。

这一战,创造了冷兵器时代单日歼敌数量的新纪录。”

“次日清晨,

李豫和郭子仪,便带领着众将领浩浩荡荡进入了,已沦陷一年多的长安城。

城中百姓夹道欢迎,他们喜极而泣,感慨道:‘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郭子仪没有因为一场大胜就懈怠。

他乘胜追击,

以摧枯拉朽之势,一路连续攻克了潼关、华阴、弘农等地。

在收复长安后的仅仅二十天,

他就再次重创安庆绪的叛军,成功光复了东都洛阳!”

一场史诗级的大胜,

让濒死的唐朝,

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观众们目睹了这一切后,无不肃然起敬,

内心深处涌现出无尽的敬意,

“郭子仪有勇有谋,当得起‘军神’这个称号!”

“虽然没有开疆拓土,但能扶国家于危难,也是令人无限敬仰!”

“唉……我也想做郭子仪,可惜时不与我……”诸葛亮长叹一声。

听到诸葛亮的叹息后,杨仪有些勉强的笑着说道:

“丞相,司马懿的大军已经杀来了,咱们就别看直播了吧?”

“不急,一盏茶的功夫而已。”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的笑着回答道:“老夫已经做好了布置。他司马懿不来便罢,来了,就只有死路一条!”

杨仪闻言一愣,

随后想到了之前苏治奖励给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顿时心里羡慕的不行,

“丞相本就足智多谋,如今又有【神机妙算】相助,相信过不了就能成为大汉的郭子仪了!”

面对杨仪的吹捧,诸葛亮只是淡淡一笑,道:“希望如此。”

视频继续直播,

“收到捷报的李亨一把鼻涕一把眼泪,

稀里哗啦,哭得像个孩子。

压上所有身家和希望的梭哈一战,

竟然真的让他赌赢了!

为表彰郭子仪匡扶社稷的不世之功,

李亨加封其为司徒、代国公,

并特派使者前往灞上表达慰问之意,称赞道:‘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然而有时候,

功勋也可能成为功勋者的负担。

越是股肱之臣,便越容易被视为肘腋之患。

早在发兵之前,

李亨就忧心忡忡地向李泌询问道:

‘今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

足智多谋的李泌,则提出了恢复分土封爵制度的建议。

不过他这建议,是一个阉割版的方案。

也就是爵可能很高,

但封地却没多大,

能享受一个小郡的食邑就算不错了。”

“史官极力推崇那段君臣相得的历史佳话:

‘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

的确,

大唐如今大局已定,老板李肃也并未卸磨杀驴。

但要说完全没有疑虑和猜忌,

恐怕也只是表面上的粉饰太平而已。

事实上,

自两京光复的那一刻起,

郭子仪的处境便悄然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八月,

郭子仪因在黄河边击败叛军,擒获叛将安守忠,献俘至京师.

肃宗命百官到长乐驿迎接,

并亲自在望春楼等待。

此后,老郭进位中书令,其威望达到了顶峰。

两个月后,

决心彻底消灭叛乱的李亨,发布了新的作战命令。

这一次,

他征召了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

共同围剿安庆绪的残余部队。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

李亨非但没有设立总司令,进行统一指挥。

相反,他只是任命了大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负责监军。

各自为战显然是兵家之大忌,

但政治有时候就是会违背常理。

对皇帝意图心知肚明的老郭,选择了沉默。

他选择坚定执行上级的命令,

老板指向哪里,他就打向哪里,

政治觉悟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满级。”

“从杏园渡过黄河后,

郭子仪一路突进,在获嘉斩敌四千级。

随后不久,又在卫州斩首四万,缴获了数十万的铠甲和头盔,同时还捕获并斩杀了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

推进到相州(即邺城)时,郭子仪又引漳水淹城,再次斩敌三万,俘虏一千。

叛军在被围困中,粮食和弹药几乎耗尽,以至于他们不得不以人肉为食。

可惜,

就在安庆绪的军队即将崩溃之际,

担心唇亡齿寒的史思明,发兵三十万来援。

他与李光弼、王思礼等部队,

以近乎一比一的战损比,杀了个昏天暗地。

郭子仪急忙赶去助战,

但还没来得及布阵,

天象突然大变,两军皆惊。”

“原本晴空万里的战场,瞬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天地间仿佛陷入了黑暗,

能见度降到了极点。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

两军不得不各自撤退,丢弃了兵器和辎重。

唐军向南溃退,而叛军则向北逃离。

虽说安庆绪溃逃后,随即就被史思明绞杀,

但这个新的叛军头子,同样非常难缠。

政府军的剿匪大业,就此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