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叶昭宁休养了两个月,在景和十三年初也重回朝堂。
而此时恰好孟谆三年守孝之期满,叶昭宁兑现承诺封他为同州刺史,品阶为正四品上。
他之前只是一个从五品的吏部郎中,如今守孝三年,一跃成了一州刺史,连升三级,说是青云直上都不为过。
而怀孕的这几个月,叶昭宁没闲着,她之前总想着要为天下女子做些什么,可是却忘了。
在其位谋其职,她是大周的皇后,既然手握权力那么也该为大周的百姓谋福祉。
诚然,她如今已经算是大权在握,在朝中的势力并不算弱,只待承泽的太子之位一定,她的地位便无可撼动。
但是她自议政以来,却并没有给大周的百姓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她是得到了权势,可这并非她初心。
如今她又生下了鹤儿,地位更加稳固,在朝中也不少支持者,权势可谓是大周历代皇后之最。
所以,有的事情做起来也不必在束手束脚,而是可以大刀阔斧的去着手实施。
恰巧,还有一个多月就要到春闱了。
叶昭宁翻了翻让素月整理的一些春闱学子名单,脸色越来越凝重,情况比她料想的还要严重。
拿上名单去了紫宸殿,见她过来还有些意外。
“怎么了?可是有哪里不习惯?”
一边说着,一边将她带到自己的身边坐下,叶昭宁把手里的名单递给他。
魏永旭粗略的扫了一眼,惊讶道,“这是此次参加春闱的学子名单?”
叶昭宁点点头,“是,但也不完全,陛下可有看出来什么?”
魏永旭看的更细致了一些,抿唇道,“你是想说这些学子大多都出身世家,寒门学子却寥寥无几。”
叶昭宁蹙着眉头道,“寒门学子想要出头比登天还难,若是长此以往下去,那这科举的意义又何在呢?”
魏永旭顺手将名单扔到了桌案上,叹息道,“我又何尝不知,可大周立国近百年,一直都是这个情况,我亦不知从何下手啊。”
叶昭宁道,“这也不能怪陛下,这些世家子弟本就占尽了优势,他们可以延请名师教导,而寒门学子读书却格外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再有天赋可是读不了书又有什么用。”
说着,她面露嘲讽之色,“况且,主考官与这些世子弟可谓是休戚相关,他们的利益都是一致的,那么自然也就更容易被录取,得到官职后,还有家族,有恩师铺好了路等着他们去走,这一切都是环环相扣的。”
魏永旭好整以暇的看着她,轻笑道,“昭昭这是有主意了?”
叶昭宁在桌上抽了张纸,“这是春闱的考卷。”
提笔将自己的名字,籍贯,年龄一一写下,说道,“如今的科举,考官们批阅考卷时,这些东西都是一清二楚的,那谁过谁不过,不就是由他们说了算,我觉得如此太过不公,也失去了科举为国选材的意义。”
然后歪头看着魏永旭问道,“陛下觉得呢?”
魏永旭定定的看着那张纸很久,许久后才问道,“那昭昭觉得该如何做?”
叶昭宁在名字和籍贯等上方盖了张纸,笑道,“将这些东西遮住方才公平。”
顿了片刻后又道,“此为糊名。”
魏永旭手中的茶盏颤了颤,抬眼望向叶昭宁,既惊讶又有几分欣赏。
而后朗声笑了起来,“哈哈哈,昭昭此法甚好。”
越想越觉得满意,将茶盏搁在了桌子上,和桌案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将桌上的纸拿了起来,还急急的唤了人进来吩咐道,“来人,去传许沐川,和权志,张岳,魏永穆即刻进宫。”
纪昀从外间进来,弯腰应了一声,就快步退了出去。
叶昭宁张了张嘴想要阻拦,却已经来不及,“陛下,我还有话没说完呢。”
魏永旭却是毫不在意,挥了挥手道,“无妨,等他们来了一起说就是。”
叶昭宁只得放弃。
过了约半个时辰,几人都陆续到了,听魏永旭说完后几人都低头沉思。
过了片刻,张岳拱手道,“陛下,皇后娘娘,臣有一问。”
叶昭宁抬手示意他说,只听他道,“皇后娘娘的这个法子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让考生们获得公平,可问题是考官们可以通过考生的字来认人,这对于文臣来说是在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叶昭宁嘴角微勾,她刚才没说完的话就是这个。
“这个我也想到了,可让人将考生试卷重新抄写,再行批阅,如此一来考官们便只能以文章来定优劣。”
张岳眼前一亮,垂首恭维,“娘娘思虑周全,此法甚好。”
闻言,其余几人也都纷纷点头,十分认同她的法子。
许沐川眯了眯眼,他倒是小瞧这位皇后娘娘了,本以为她也只会些小打小闹,不曾想才刚刚重回朝堂,就预谋了这么一件大事。
便沉声道,“陛下,娘娘此法虽好,但想要推行怕也是要颇费些力气。”
魏永旭目光移向他,似笑非笑,语气也听不出喜怒,“许卿说的有理,那此事就交给许卿来办吧。”
许沐川愣了片刻,陛下这是顺水推舟,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他了,看这意思他是接也得接,不接也得接。
仅仅片刻后就恭敬道,“是,臣遵旨。”
几人又详细谈了一会儿,最后临走时,叶昭宁还将许沐川叫住了。
语气温和却又不容置疑,“明日早朝商议此事,到时就看许卿的了。”
许沐川有些憋屈,但也只得应下,“是,请娘娘放心,臣定然尽力而为。”
叶昭宁满意的笑了笑,挥手让他离开。
第二日早朝,众臣商议此事时,不出叶昭宁所料,反对之声异常激烈。
以前叶昭宁的动作也不算触及了他们的核心利益,但这次不一样。
要是真实行了这个糊名法,那以后他们的后辈想要在金榜题名不就更难了。
世族出身的官员们不乐意,可寒门出身的官员却极为振奋,这可是寒门翻身的大好机会啊。
虽然力量薄弱,但他们也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好在,魏永旭登基已经十几年,积威甚重,早已将皇权牢牢握在手中,所以即使有很多人反对,但最后还是被敲定了下来。
当然,春闱在即魏永旭也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毕竟那些个文臣们真要吵起来怕是吵到春闱结束此事都不能落定。
所以他退了一步,说先在今年春闱试点,下一场春闱是否要沿用此糊名法,就等这次春闱结束后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