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盘点明朝历史上最亮眼的三兄弟!(1 / 1)

清晨,刚刚睡醒的苏北又继续刷起了下一个短视频。

【盘点明朝历史上最亮眼的三兄弟!】

在大明位面的洪武年间,

奉天殿上,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他的目光穿越重重宫墙,落在远处的天幕之上。

天幕中似乎隐藏着什么秘密,让这位皇帝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最亮眼的三兄弟?”

朱元璋喃喃自语道,心中暗自思忖,

“莫非说的是咱的三个儿子,朱标、朱樉和朱棣?”他对这三个儿子都寄予厚望,尤其是长子朱标,更是被立为太子,视为大明的未来之星。

然而,过了半晌,朱元璋的眉头却突然皱了起来,“不应该啊,咱大明最亮眼的只能是咱的标儿啊!”

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天幕之中所指的究竟是谁呢?

朱元璋的思绪如潮水般涌动,他开始回忆起自己的三个儿子。

朱标仁厚善良,聪明伶俐,深得他的喜爱;朱樉虽然有些骄纵,但也不乏才干;而朱棣则是个有野心、有抱负的孩子,他的能力和智谋都不容小觑。

“难道天幕之中说的是他们三个?”

朱元璋的眉头越皱越紧,他实在想不明白,在他的心目中,朱标才是最亮眼的那个,其他人又怎能与之相比呢?

永乐年间,

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紫禁城皇宫中的华盖殿显得格外庄重肃穆。

刚刚结束朝会的朱棣,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他的目光透过窗户,凝视着远处天空中突然出现的那片奇异天幕。

这片天幕宛如一幅巨大的画卷,色彩斑斓,如梦如幻。

朱棣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他心中暗自思忖:

“这难道是上天给我大明的祥瑞之兆?”

正当朱棣沉浸在对天幕的遐想中时,他的思绪渐渐被引向了自己的三个嫡子。

他想起了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这三个儿子,心中充满了慈爱和骄傲。

“大明最亮眼的三兄弟?”

朱棣喃喃自语道,

“肯定是我的三个嫡子!他们都是我大明的未来啊。”

朱高炽,作为长子,性格稳重,行事端庄,深得朱棣的器重。

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治国理政有着独到的见解。

朱棣常常感叹,有这样一个稳重的大儿子,真是大明之幸。

朱高煦,次子,性格豪放,勇敢无畏,与朱棣颇为相似。

他在战场上勇猛杀敌,屡立战功,深受将士们的爱戴。朱棣对这个像自己的儿子也是宠爱有加。

朱高燧,幼子,聪明伶俐,机智过人,同样深得朱棣的欢心。

他虽然年纪尚小,但已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潜力。

“这三个儿子,我都非常喜欢。”

朱棣心中感慨道,

“老大稳重,老二像我,老三也像我!他们各有所长,将来必成大器。”

想到这里,朱棣的笑容更加灿烂了,他仿佛看到了大明未来的繁荣昌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这三个优秀的儿子。

【明朝最亮眼的三兄弟,蘑菇欧阳朱棣的三个宝贝儿子。

一个老好人,一个野心家,一个阴谋家。

三个兄弟一台戏。

其实燕王朱棣本来有四个儿子,其中幼子夭折,生母不详。

前三子均是正妃徐氏所生的嫡子,他们分别是世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

1378年,朱棣的长子出生于朱元璋的兴盛之地凤阳,朱高炽喜好读书,朱棣就藩北平之后,次子朱高煦出生。

朱高煦早年曾在南京就学,他生性狡黠,言行轻佻。不受祖父朱元璋的喜爱。

三年后,老三朱高燧出生,朱棣对这个幼子十分宠爱,因此朱高燧恃宠而骄,这才有以后和二哥合谋夺嫡并诬告大哥的事情发生。

但是父亲朱棣却不太喜欢这个儿子。

原因之一就是朱高炽太胖了,一点都不像自己。

与朱高炽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二儿子朱高煦,他身体强健,精通骑射,从小喜欢和王府里的军官打交道。

朱棣对朱高煦十分偏爱。朱棣的三个儿子在朱元璋时期并没有多么显眼,毕竟朱元璋有26个儿子,128个孙子......】

在大清位面的乾清宫里,

康熙帝站在窗前,凝视着远处的天幕,嘴角泛起一丝轻蔑的笑容。

他心中暗自思忖:

“这朱棣的三个儿子之所以会争夺皇位,说到底还是他自己对儿子们的偏爱所致啊!若不是他在奉天靖难时说了那句‘世子多病,汝当勉之’,

恐怕那朱高煦也不会心生非分之想,更不会引发后来的一系列事情了。”

康熙帝想到此处,不禁摇头叹息。他深知,一个皇帝的言行举止对于整个国家和皇室的影响是何其深远。朱棣的这句话,虽然只是随口一说,但却在朱高煦心中种下了一颗野心的种子,最终导致了兄弟之间的反目成仇和皇位的争夺。

然而,康熙帝的思绪并未就此停止。他接着想到了明朝末年的情况,老朱家的子孙繁衍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到了那个时候,老朱家的人口已经多达数十万人!如此庞大的家族,无疑给大明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这群人啊,可真是让大明的整个财政都吃了大亏!”康熙帝感慨道,“如此众多的皇族成员,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富来维持他们的生活,还会引发各种权力斗争和内耗。这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消耗。”

在大唐位面的太极殿里,李世民站在窗边,凝视着远处的天幕,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缓缓地摇了摇头,脸上露出深深的思索之色。

“依寡人之见,这三兄弟夺嫡的局面,完全是由朱棣的偏宠所导致的。”李世民叹息道,“若朱棣能公正一些,不偏袒任何一方,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了。”

他回想起那段历史,朱棣对长子朱高炽的偏爱,以及对次子朱高煦的忽视,都成为了这场夺嫡之争的导火索。朱棣以“世子多疾”为由,让朱高煦心生不满,进而产生了不该有的野心和欲望。

“正是因为朱棣的不公,才使得朱高煦认为自己有机会取而代之,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李世民感慨地说,“而那铜锅之中的炙杀,更是让人痛心疾首啊!”

他想象着朱高煦在铜锅中被炙烤的惨状,心中不禁一阵悲凉。这样的结局,不仅是朱高煦个人的悲剧,也是整个皇室的悲剧。

李世民深深地叹了口气,他深知权力的诱惑和争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他希望自己的子孙们能够以史为鉴,避免重蹈覆辙,让大唐的江山能够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