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降临,苏北继续刷起了下一个短视频,
【历史上的千古半帝!】
大明位面,永乐年间,
奉天殿上,朱棣身着龙袍,负手而立,他的目光穿越重重宫阙,落在远处的天幕之上。
那片天幕如同神秘的画卷,缓缓展开,上面似乎隐藏着无尽的秘密和奇迹。
朱棣凝视着天幕,嘴角渐渐扬起,露出一抹笑容。
他的笑声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仿佛能穿透时空,直达那片未知的领域。
“哈哈,这次的天幕又盘点起千古帝王!
不知这千古半帝会不会是咱老朱家的皇帝?”
朱棣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期待和自信。
他相信,自己的家族中必定有一位皇帝能够登上这千古半帝的宝座。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位面,大清的紫禁城皇宫之中,乾隆帝也正注视着远处的天幕。.
他的脸上同样布满了笑意,与朱棣的笑容遥相呼应。
“哈哈哈!这千古一帝没有朕,这千古半帝朕是当定了!
千古一帝做不成,千古半帝朕必然上榜!”乾隆帝手中轻摇着折扇,扇面上的山水图随着他的动作微微颤动,仿佛也在为他的自信助威。
乾隆帝的笑声在宫殿中回响,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天幕,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赫然列于千古半帝之列。
......
【“你是有过丰功伟业的帝王啊!你是老臣这一生都崇敬的圣人啊!
圣人,你是怎么了?我们要25岁的四郎回来!”
李隆基,声音苍老的说道:“朕老了!韶华易逝,你让朕怎么办?”
煌煌大唐,是由你四郎而衰!
此罪名,你就自己担吧!
李隆基,“我造长安盛世,让大唐人口增至800余万户,余万口!衰在何处?”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据粗略通统计,这场历时7年多的变乱中,约有3000万人流离失所,安史之乱的源头,归根到底是治国者之失!
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携部下史思明,以奉密诏讨伐当朝宰相杨国忠为名,从河北起兵反叛。
72岁的唐玄宗携家眷亲信,在夜色中逃离长安。
如此强大的帝国,几乎瞬间崩塌,叛乱者安禄山,恰巧是皇帝一手提拔宠幸之人。
贵妃杨玉环,被推上了一条奔赴黄泉的不归路。
威名一时的唐玄宗放弃了他的杨玉环,昔日繁花似锦的大唐,已是哀鸿遍野。】
在大唐位面,
李世民站在高楼上,极目远眺,目光落在遥远的天幕之上。
他的脸上流露出深深的惋惜之情,仿佛对那个名叫李隆基的人充满了无尽的遗憾。
“李隆基啊李隆基,你的前半生可谓是辉煌无比,缔造了开元盛世,让我大唐帝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
然而,谁能想到,你的后半生却将这庞大的帝国一步步推向了深渊!”李世民叹息着说道,声音中透露出对李隆基的失望和痛心。
他不禁回想起唐朝的兴衰历程,唐朝在李隆基的统治下曾经是如此强大,国力昌盛,文化繁荣,四方来朝。然而,正是因为李隆基后期的种种决策失误和放纵,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这场战乱给大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得国家陷入了动荡和混乱之中。
“唐朝因他而强盛,却也因他而衰亡!”
李世民感慨万分,“若是他能早死几十年,或许朕亲手创立的大唐便不会由盛转衰,而是能够继续保持繁荣,延续我李氏江山的辉煌。”
然而,历史已经无法改变,李隆基的一生已经成为了既定的事实。李世民只能站在这里,望着远方的天幕,默默地感叹着命运的无常和历史的沧桑。
在大明未灭的洪武年间,应天府内一片繁华热闹,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皇宫之中,朱元璋身着一袭明黄色的龙袍,头戴冕旒,正站在宫殿的高台之上,目光远眺。
忽然,远处天边出现了一片奇异的天幕,散发着神秘的光芒,瞬间吸引了朱元璋的注意力。
他微微眯起眼睛,凝视着天幕上所呈现的内容,神色之中渐渐浮现出满满的可惜之情。
“这唐玄宗,早年可是创下了大唐开元盛世啊!”
朱元璋微微摇头,语气中既有赞叹,又夹杂着惋惜。他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大唐,国力极为强盛,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那时的大唐,万邦来潮,四方臣服,各国使者纷纷前来朝拜,学习大唐的先进文化与技术,长安城内热闹非凡,尽显大国风范。”朱元璋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向往,对于这样的盛世景象,他感同身受,毕竟自己也正致力于打造一个繁荣昌盛的大明王朝。
“然而,盛极必衰,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啊!”
朱元璋的声音渐渐低沉,惋惜之情愈发浓重。
“晚年的李隆基,却变得昏聩无能起来。他沉迷于声色犬马,不理朝政,将国家大事抛诸脑后,任由奸佞之臣把持朝政,弄得朝堂上下乌烟瘴气。”
朱元璋仿佛看到了那个曾经英明神武的帝王,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迷失了自我,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悲哀。
“终于,安史之乱爆发了!”
朱元璋的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仿佛能感受到那场战乱给大唐带来的沉重打击。“叛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席卷而来,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曾经繁华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大唐的国力在这场战乱中被大大削弱。那个强盛无比的帝国,从此一蹶不振,辉煌不再,一切都像是镜花水月般,消逝得无影无踪。”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丝痛惜,对于一个国家由盛转衰的命运,他深感无奈与悲哀。
“就像这天幕上后世之人所说,若是那李隆基能早死几年,在他开创开元盛世,将大唐推向巅峰之时离去,他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而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啊!”
朱元璋长叹一声,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一个帝王的决策与作为,对于国家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隆基的例子,也让他更加警醒,时刻提醒自己要勤勉治国,不能重蹈覆辙。他久久地凝视着天幕,思绪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上的那些帝王们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