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唯有杀之!(1 / 1)

苏北继续刷起了下一个短视频,

【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唯有杀之!】

大秦位面,

云梦泽境内,第四次南巡的始皇帝站在高台上,极目远眺,远方的天幕如同一幅巨大的画卷展现在他的眼前。

然而,当他看清天幕上的文字时,他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的表情。

“封无可封,赏无可赏?”

始皇帝喃喃自语道,

“此人到底是谁?为何会成为帝王无可封赏的人!这岂不是要逼死功臣吗?”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不解,仿佛对天幕上的内容感到十分震惊。

与此同时,在大汉位面,

开国皇帝刘邦也同样身着一袭黑色衮服,站在宫殿的窗前,眯起眼睛凝视着远处的天幕。

当他看清天幕上的文字时,他的眼皮不禁跳动了一下,心中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

刘邦习惯性地叉着腰,在殿中踱来踱去,心中的不安越来越强烈。

“乃公怎么觉得,这天幕上所说之人,似乎和乃公有着莫大的牵连!”

他停下脚步,若有所思地说道,“难道此人当真就是大汉的开国功臣不成?”

【陛下的时间不多了,我们也都老了,可他韩信只有35岁!

韩信:“想好如何杀我了吗?”

吕后:“我知道皇帝当初给你许下了承诺,不管放下什么重罪,五种环境不能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光不杀,见铜不杀,见铁不杀!

韩信,你一生做人太轻狂自大。眼中看不上几个人,我会让一群女子将你处死,来人杀!”

封无可封,赏无可赏,唯有杀之。

结合当时局势,韩信作为汉初最锋利的剑,他的死是必然,但死因并非是功高盖主,而是多种元素。

刘邦称帝立国之后,分封了异姓诸侯王,这些曾经与刘邦并肩战斗的诸侯王,却为了各自的利益,与朝廷关系日益紧张。

酿成了多次叛乱,而韩信被杀与叛乱频发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正是在刘邦出关平叛期间,淮阴侯韩信被杀。

根据《史书》记载,韩信被指控与陈豨密谋反叛,吕后和萧何声称韩信与陈豨勾结,意图在长安叛乱。

而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后,已无兵权。

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萧何是韩信的好友。

二人关系密切,在吕后的计划中,萧何诱骗韩信入宫。

他为何背叛韩信,刘邦对韩信既依赖又忌惮。

而韩信自身确实军事才能无人能及,韩信确实最具威胁,哪怕没有谋反的心,但韩信有谋反的实力。

其他功臣那个也相继被铲除。】

在大汉位面,

汉武帝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极目远眺,目光穿越层层云雾,落在遥远的天幕之上。

他的眼神深邃而凝重,仿佛透过那片天空,看到了历史的长河在缓缓流淌。

汉武帝心中暗自感叹:

“韩信啊,你可是汉初最大的功臣!你的军事才华堪称绝世,无人能及。

你率领汉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大汉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汉武帝的眉头却微微皱起,继续沉思道:

“可惜啊,你的功绩如此之大,以至于封无可封,赏无可赏。最终,你还是死在了几个妇人的手中,实在令人惋惜。”

他不禁想起了韩信的一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一步步崛起成为一代名将,却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这其中固然有刘邦的猜忌和吕后的狠辣,但汉武帝深知,韩信的死其实是注定的。

“功高震主啊!”

汉武帝叹息一声,

“即使没有吕后,你也未必能善终。你的才能和威望已经威胁到了皇权,这是任何一个帝王都无法容忍的。”

风轻轻吹过,吹起汉武帝的衣角,他的身影在风中显得有些孤独和落寞。

他转身离去,留下那片遥远的天幕,以及对韩信命运的无尽思索。

大宋位面,

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端坐在皇宫中那金碧辉煌的龙椅上,他的目光穿越重重殿宇,投向遥远的天幕,仿佛能透过那片无垠的天空看到历史的长河。

赵匡胤不禁感叹道:

“韩信,这个男人,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传奇!

他本是一介平民,却能在乱世中崛起,成为大汉的开国功臣,被封为淮阴侯。

想当年,他曾遭受胯下之辱,却能忍辱负重,这份坚韧和毅力实非常人所能及。”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带着对古人的敬仰和感慨。

“不仅如此,他还因感念妇人的一饭之恩,竟给予千两黄金作为回报。

如此重情重义之人,世间少有啊!”赵匡胤继续说道,对韩信的品德赞不绝口。

“而他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那十面埋伏之计,将西楚霸王项羽逼入绝境,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项羽,让项羽只能在垓下自刎身亡。”说到这里,赵匡胤的语气中流露出对韩信军事才能的钦佩。

“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的江山。他为刘邦打下了大汉的疆土,成为了大汉最大的开国功臣!”

赵匡胤的声音愈发激昂,似乎能感受到当年韩信的辉煌与荣耀。

然而,话锋一转,赵匡胤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英雄,最后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被那萧何骗进宫中,被几个妇人蒙着眼杀害!”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惋惜和悲愤,仿佛对韩信的遭遇深感不平。

在大明的世界里,徐达和常遇春站在远处,凝视着那遥远的天幕,心中充满了震撼。他们的目光交汇在一起,似乎都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相同的忧虑。

徐达眉头微皱,缓缓说道:“淮阴侯的死,恐怕与那刘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说不定,就是刘邦授意吕后这么做的!”他的声音低沉而凝重,透露出对这件事的深深担忧。

常遇春点了点头,他的脸色也十分凝重,“是啊,刘邦这人,我们都清楚。他能从一个小小的亭长成为一国之君,手段自然不会简单。如今他坐稳了江山,难保不会像那刘邦一样,对我们这些曾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动手。”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回忆起曾经并肩作战的日子。他们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不世之功,可如今,却不得不面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徐达叹了口气,“想当年,我们随陛下征战四方,出生入死,才换来了这大明的江山。可如今,这江山是否还能容得下我们呢?”

常遇春也不禁感叹,“是啊,陛下如今已非昔日的陛下了。权力会让人改变,谁知道他会不会为了保住自己的江山,而对我们痛下杀手呢?”

徐达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但愿这只是我们的多虑吧。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小心谨慎,不能给陛下任何借口。”

常遇春表示赞同,“没错,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毕竟,这可是关系到我们身家性命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