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相应的是,身为金海中路协守总兵官的许天宠,也被杨振当面要求全力配合刘万忠征召士卒、组建金海中路第二团营的行动。
许天宠在暗自松了一口气的同时,自然连忙答应下来。
虽然他本人北迁到复州城了,但南关岭那边的屯所仍归金海中路管辖,或许是因为给他留了面子,又或许是没有着手处理,总之杨振并没有将原属中路的屯所完全划归金海南路。
加上去年五六月以来,金海镇移民实边的力度加大,规模空前,金海中路辖区因为距离移民过海上岸之处较近,屯所大量增加,在原有屯所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十五屯,已累计达到了七十一屯,共编户两万一千三百户。
也就是说,如今的金海中路已经不是原来金海镇下辖各路之中辖区、人口和实力最为弱小的一路了。
虽说两万一千三百户不能竭泽而渔,不能家家都出壮丁从军,但在原来“五屯营”的基础上再征召六千人为正兵,问题却并不大。
剩下的,等南下后再出粮招收三千关内青壮为辅兵,用刀盾长矛这些简单的冷兵器将他们快速武装起来,金海镇南下援剿的人马数量,也就超过一万了。
没错,杨振的打算很简单,就是按照忠义军第一团营的编法,将金海镇南下援剿兵马主要编为长枪手和刀盾手,然后配上刘万忠手下嫡系几个哨的炮手与火枪手。
充其量再配几个哨的掷弹手。
杨振将这些想法,告诉了刘万忠、许天宠,两人也都表示理解。
一方面,这的确是快速成军的好办法。
另一方面,南下援剿作战,不是金海镇的主要作战方向,更不是金海镇的当务之急,数量并不充足的火枪火炮等装备,还是要留给与清虏交战的军队。
当日下午,杨振领着许天宠、刘万忠二人特意去了杨朝进落脚的地方,将组建金海镇南下援剿兵马的情况告诉了杨朝进。
杨朝进又惊又喜,他知道杨振只要答应了就一定会办,但是没有想到杨振的动作会这么快,这才两天时间就连南下的将领和人马都敲定了。
他知道刘万忠带的不是主力,毕竟金海镇的主力要留着对付清虏。
其实崇祯皇帝特意派遣他来,也是看中了他曾在杨振军中监军,听说其与杨振关系不错的缘故。
但他来之前,心中也是忐忑的。
一方面,他与杨振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了,杨振拿不拿过去的旧交当回事儿实在难说。
另一方面,杨振的金海镇正和清虏对峙着呢,若是议和成了,那还好说。
可是议和毕竟没成,接下来辽东那边大仗、硬仗还有很多,这时候抽调杨振的人马南下,这不是纯粹添乱去了吗?
可是对于皇帝的念头,他一个内臣根本不敢反对。
好在杨振顾念旧谊,不仅爽快接受了他传达的口谕,没提任何条件,而且还以一贯雷厉风行的个性快速做出了安排。
这也让杨朝进不得不认真思考起临出京之前他干爹王德化交待他细心留意,然后酌情询问的一件事情。
于是当天晚上,杨振领着吕品奇、许天宠、杨珅、刘万忠,陪着杨朝进、沈讯吃了晚饭以后,杨朝进去而复返,满怀心思,单独来见杨振。
而且见了杨振之后,还让杨振清退了其他侍从人等。
这样杨振颇感惊异。
直到杨振待客的二堂内没了其他人,杨朝进才说起了他要说的事情。
而且杨朝进一开口,就直接把杨振整懵圈了。
“汉卿贤弟,可知圣上长女,今年芳龄几何?”
“啊?”
杨振先是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但是见杨朝进若有所思地看着自己的样子,根本不像是在开玩笑,于是随后补充说道:
“这个,兄长可真是难住我了。小弟当年赴京期间,加上平台召对和到乾清宫觐见陛下,总共这么两次面圣的机会,圣上所讲的,都是军国大事,从未有一言提及天家私事。小弟长年远在辽东,又如何能得知公主芳龄?”
杨朝进看杨振满脸惊异之色,也不解释,而是呵呵一笑,继续说道:
“就在年前,圣上曾在宫中说,皇后所出之长女,坤兴公主,年已及笄,按礼,应择良配,将命礼部榜谕京师官员军民人等,凡年满十五岁,家教清淳,品萃端良,人才俊秀者,皆可报名,赴内府选择,并以司礼监王公主其事。”
杨朝进极其有耐心的,将崇祯皇帝打算为年已及笄的“坤兴公主”选择良配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但是杨振仍是一头雾水,想了一会儿,方才恍然似有所悟地失笑说道:
“真是有劳兄长费心了,但是犬子皆年幼,弟家实在没有可以赴京应选之人!”
杨振本以为自己这么说了之后,杨朝进就能打消念头,可没想到,杨朝进笑着摇了摇头之后,接着说道:
“贤弟误会了。在旅顺口,咱家已见过三个侄儿,所以咱家说的良配,不是他们,而是贤弟你!”
“什么意思——啊?!这——这个玩笑可开不得!”
杨朝进的话,直接把杨振的大脑中枢干稀碎,本来坐着的他惊得蹦了起来。
“这是圣上的意思,还是兄长的意思?这可万万使不得!”
别说杨振已有家室,就是没有家室,他也不想在这个时候跟大明朝的皇家扯上这一层关系。
就算退一步讲,为了获得皇帝信任,非要扯上这一层关系,跟皇帝做个儿女亲家还可以,但是要他娶一个公主,那是万万不行的。
他知道“坤兴公主”的命运极其凄惨,但他不会因此就去舍身救人。
毕竟崇祯皇帝的几个子女,几乎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难道他一个个的都要去救?
当然,他会尽力去救,但绝不是以联姻的方式。
其实,他的五夫人沈氏的年龄比“坤兴公主”也大不了多少,但她是高丽人,而且杨振与其父的年龄差距摆在那里,这让他并没有多少负罪感。
然而“坤兴公主”可不一样,她是崇祯皇帝的女儿,而杨振的年龄比崇祯皇帝只是小了一点而已。
“并非圣上的意思。圣上目前的意思,还是在京中良家子弟之中选择。当然也不是咱家的意思。不过咱家倒是觉得,司礼监王公的这个想法对天家对贤弟你都有利。”
“这是王公的想法?”
“没错,正是王公的想法。”
司礼监王公,就是司礼监秉笔、提督东厂事务的崇祯皇帝御前大太监王德化。
杨振的崛起,离不开王德化,所以王德化一直以杨振的恩公自居。
而在杨振与王德化的几个干儿子交往过程之中,都是以尊称其为王公而尽量避免提及其名讳的。
杨振虽然因此在清流御史言官那里有过不少的骂名,但也确实得到过不是实惠。
对于他这种长年奋战在辽东的“武人”来说,若非靠上了这种能够替他在京师遮风挡雨消灾灭祸的大太监,恐怕早就被人阴死了。
可但是,眼下这件事情,却是杨振无论如何也不能考虑的。
“王公怎么会——,王公究竟是怎么想的?”
王德化特意叫杨朝进带话询问,想必有其一套盘算,杨振觉得有必要搞明白。
杨振只是粗略想想就知道,王德化、杨朝进他们会有这样的“馊”主意,恐怕多半跟眼下大明朝风雨飘摇的局势有关联。
但若只是为了讨好杨振而希望促成这样的事情,那他们可真的是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了。
“王公认为,天家无私事,尤其当今形势,嫁公主这般大事,岂能从寻常人家中找到良配?即使选得一个清贵至极的书香门第又能如何?于国事天下事可会有一分增益否?”
面对杨振满脸不解的询问,杨朝进也站了起来,就连说话的声音都比先前大了许多。
“朝廷清贵文臣,我见得多了,书生、文官、士大夫日日坐而论道有何用处?去岁以来,投贼、降贼,乃至于开门揖盗的文官屡见不鲜,此辈不足信,更不堪用。
“而以当今形势观之,朝廷必须改弦更张、锐意重武,方能有真正转机。圣上为公主婚姻大事犯愁,咨之以王公等内臣,王公等人力主在勋贵之家遴选一位英才俊秀者。
“可是两京勋贵之家,王公与咱家遍数之,也难寻一个可当大任、可以造就之年轻才俊,也是万般无奈之下,王公才想到了贤弟你啊!
“若此事成就,贤弟将来能以皇亲勋贵之身份入京,执掌五军都督府,整顿京营,乃至天下卫所,进而总领天下兵马,必能剪除流贼,澄清宇内,还天子一个朗朗乾坤!”
杨朝进越说越激动,仿佛杨振只要点头答应了,大明朝的未来就真得会如同他所想象的那般美好。
但是杨振斩钉截铁地回答道:
“兄长不必多说,请你回京后转告王公,此事绝无可能!”
“你不同意?”
“不只我不同意,圣上和满朝文武大臣也不会同意。”
“满朝文武大臣?呵呵,若是他们能实心办事,大明怎么会落到今日局面?只要你同意,圣上那边,王公会一力劝说促成,至于文武大臣,不足虑也。”
“我不同意!”
杨振再一次斩钉截铁的表明了态度。
不过他紧接着又说道:
“圣上子嗣虽多,但是每一个都很重要,包括坤兴公主,虽然我不同意王公的这个想法,但是我在这里要拜托王公和兄长一件事情,务必看护好圣上子嗣,包括坤兴公主,形势越是动荡混乱,越是要看护好他们。”
杨振此时所说的,当然是话里有话。
因为他知道这些人在历史上的结局。
所以但凡有一点点的可能,他都要出手干预一下,他不希望看到他们重蹈历史上的命运。
生在帝王家,不是他们能够选择的,但他们却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成为了一个王朝的陪葬品。
杨振并不希望这一世他们是原来的结局。
至于杨朝进慷慨激昂之际表达的想法,杨振也没反驳,但他只当杨朝进所说的都是梦话。
因为杨朝进所说的未来,不仅是崇祯皇帝做不到,杨振也做不到,其实换成是谁都做不到了。
而与此相应的是,另起炉灶重开张反而要容易得多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