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
王平等人从庆州府赶到,已经是半个月之后的事了,科举结束以后,新科进士们会有三个月的休息时间。
所以一行人并不着急,难得一路欣赏了从庆州府到长安城的沿途景色。
绿水青山,风也悠悠,水也悠悠。
同景不同情,若无遗憾饶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路过去年在雪天留宿的村子时,众人特意停了下来,王平又取出几本书送了过去。
这会儿正值农忙,村里人数明显多了不少,众村人好奇的打量着王平一行人,那汉子便激动的介绍着王平几人,是去年教他孩子读书的那几个举人公子之一。
汉子将众人请回家,这才笑问起王平的科举结果,王平只是笑着点头说还行,男人这才夸赞起王平,说他看王平面相就知道一定能考上云云。
激动之余,汉子也没忘了把孩子们的带出来,给王平谢恩,说啥也要记下恩人的容貌,日后好报答。
王平连忙扶起,说了自己的名字,又说了日后书本和纸张价格会便宜许多,汉子就可以去送孩子们读书了。
闻言,汉子一愣,随即大喜起来,再次对着王平道谢。
众人待了一会儿便走了,临走时汉子妻子匆匆从厨房里跑出来,追到村口和一家人依依不舍的目送王平等人走远。
“刚杀的鸡子,恩公们还没吃一口呢……”
妇人有些遗憾,男人笑着摇了摇头,几人正要回村,就见不远处村里唯一一位读书的年轻人回来了,那年轻人笑着跟汉子打招呼,转头看了眼后面的马车笑问起来。
汉子笑着说那是个年轻恩人,去年教了孩子们识字,今年中了进士,路过顺便来看看他们。
中了进士?
读书人有些好奇的询问起汉子口中年轻恩人的名字,汉子想了想,便随口答道,是王平。
“王平?”
读书人明显宕机了片刻,然后指着王平等人来的方向,看着汉子开口问道:
“那是庆州府的方向吧?”
汉子疑惑的点了点头,就见读书人把肩上包袱扯紧,就朝着身后消失不见的马车追了过去。
“状元郎,给我提个字吧……”
……
历经中进士后那繁复冗长、环环相扣的全套仪式与流程 ,剩下的就是等待分封官职了。
如今离分封时间还早,再说王平在琼林宴的时候,就从戴尚书口中知道了自己去向,倒也不着急了。
正好一家人都来了,能趁着这个时间好好把这宅子修缮修缮。
听说王平回来了,程初钢,牛虎和周墨轩当即就追了过来,一个满脑子想着酒楼开业,剩下两个是来拜访拜访王平家里长辈。
见三人来了,张氏笑着去厨房备菜,周墨轩这小子也不客气,伸手就讨要明月露,他可知道王平这次一定回了庆州城,得多讨要两瓶。
程初钢对这东西不感兴趣,身上喷的香香的跟个娘们似的,回了军营还不得被那些糙汉子给取笑死,不过想到有个人合适用,便在牛虎的打趣下,红着脸收了下来。
又过了一日,姐夫陈洪亮和寒清远出去找院子了,王平见两人执意出去住,就让程初钢和牛虎多留心留心,自己则去程府和牛府拜访了一次。
这才回了院里,跟家里人商议过后,便开始了自己的修家大业。
也不知宫里怎么知道了,太子殿下特意派了两个老工匠过来,犹犹豫豫几次后,在王平无奈的追问下,看了图纸,顿时惊为天人,用敬仰的目光看着王平。
以至于让王平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不过这几个工匠看懂了图纸,这效率可快了许多。
为了建新宅,买木,买石,买地砖……
原本这些能让王平忙的脚不沾地,可有了牛府马管家的帮忙,这事就简单很多了。
皇宫里派来的工匠,听说都是修过皇宫的,这手艺自是没得挑,木料都是城外运来的,王家暂时是不能住了,王平又租了个院子,正好与两位姐姐相近。
相互之间倒也热闹。
小宗翰到了长安,这私塾自然得选一个,有了县子和状元的头衔,王平倒是有了送去国子监的名额。
可宗翰还是太小了,去国子监读书不太方便,便在长安城给这孩子找了一个有名的私塾送了进去。
等过两年再送去国子监。
王英雄几人等送完宗翰回家,这脸上的感慨就没停过,曾几何时,送王平去李夫子的私塾,二两银子就是全家人的难题。
如今这小宗翰都能在长安最好的私塾入学,都有去国子监入学的资格了。
时事变啦……
王英雄和王祥去赶去院里工地帮忙,王老头自顾自背着手出了门,也没说要去哪,就说要去看几个老朋友。
惹来赵氏一阵阵的调笑。
过了段日子,城外酒楼的进程又快了一些,王平特意去城外程牛两家农庄看了一眼,张日这些日子被王平安排一直守在庄子里。
虽对王平阉割小猪猪的事有些不解,不过却也没有多问,一直听着王平的话,守在猪圈旁是尽职尽责,王平打量了一眼猪圈里的猪,拍了拍张日的肩头说着大功一件,张日只是苦笑。
庄里的农户们忙着农收,一块块的金黄麦田里,农户们弯着腰,一茬茬的收割麦子,壮观而又伟大。
又过了两个月,安青岚和刘周也都回了长安城,又过了些日子,便是众进士去吏部报到的日子。
这是除了一甲三人之外,诸进士授职的最后一场考试,除了一甲三人,只有经历了这一次朝考,进士们才能进入翰林院入职。
这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殿试排名,可最终的成绩,却也关乎着日后的仕途。
末等的等着去地方补缺,好一些的去六部观政补缺,再好一些的去翰林院学习典籍,继续深造,学习朝政。
再好一些的如王平这般,翰林院生涯只是镀个金,不参加朝考,大好前程早已注定。
三个月后,王平接到调令,在翰林院众人的送别下,来到了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