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大出风头的黎县长(1 / 1)

到了洪建军现在所处的层次,到基层考察工作自然不是简单的听一听成绩,看一看做法那么简单。

相比之这些东西,他更关注的其实是基层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发展理念和经验性的东西。

对于任何一个一把手来说,怎么搞好经济工作都是一盘大棋,绝对不是说弄几个噱头足的项目,修两条路,造几个桥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在发展的思路和方向上有全面系统的规划。

当前的江南,在经济发展上面其实已经显现出了活力不足的严重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前,沿海地区得益于政策,经济发展一日千里,中部地区则较为缓慢。

但是整体都是如此,不是某一个省发展不快。

所以大家都有一种吃大锅饭,你慢我也慢,谁也不压过谁的想法。

然而随着政策的支持力度逐步西移,这几年中部地区的差异化就开始显现了。

中部各省中。

汉江和湘南的经济明显出现了新的显着特征,这两年两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明显有所提升。

河东跟豫北得益于区位和人口的优势,也渐渐迸发出一些不一样的特点,只有西江和江南仍然在墨守陈规地走老路,啃老本。

他这次履新江南。

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洪家在江南的地位。

但是这终究是小利,而非大道。

大道朝天,走的是经济这条路。

如果经济这条路走不通,那就不是大道朝天,而是一条死胡同。

稳住洪家在江南的地位也好,他洪建军想更进一步也好,都必须把江南的经济搞上去。

经过一年时间的调研和沉淀之后,眼下关于如何发展江南的经济问题,洪建军心底其实已经勾画出了一个明确的发展路线。

一是着眼十年二十年后,重点布局优势产业,尤其是工业集群,以期在将来厚积薄发。

二是整合资源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旅游文化产业。

三是深入开展国企改革。

这三条路哪一条都不好走,需要做的远不是发展经济本身,而是要配套在组织人事方面、行政改革方面以及社会治安和教育等多方面共同发力。

这一次来淮阳市视察。

在洪建军看来,起码有两个点是他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个是淮阳市的国家科技园区建设。

这是江南省搞优势产业,发展工业集群的一个探索。

如果淮阳市能把这个科技园搞起来的话,那起码足以说明这个方向是对的。

另一个就是丰水县和松和县的绿色生态农业。

当前淮阳市的绿色农业发展极为迅速,尤其是丰水县,连续两年经济增速在全省的区县中都是名列前茅。

按照省发改委和统计局的预计,如果丰水县能保持住当前的发展势头,未来三年内,丰水县极有可能会成为江南省首个冲进全国百强的区县。

只不过洪建军也没想到,自己在松和县这么一个小地方居然也会有所收获,而且是大收获。

这个叫柳南窑厂的乡镇企业,竟然会在企业改革中取得连省属的企业都没有的成果。

反倒是其他的项目,包括老城区拆迁改造以及鸿雁集团的项目并没有让他过于重视。

更令他倍感诧异的是,不管是丰水县的绿色生态农业,还是松和县这个柳南窑厂的改革,居然都是出自同一个年轻人的手笔。

看来这个黎卫彬肚子里的确有点东西。

“老年啊,我看咱们这么兴师动众也不合适。”

“这样吧,让市里和县里的其他领导同志都回去,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你们淮阳市你跟陈正清跟着就行了,至于松和县这边……”

说到这里,洪建军突然顿了一下猛吸了两口烟。

过了一会儿才继续说道:“松和县让黎卫彬留下来,其他人就不要跟着了。”

柳南镇。

镇政府接待室里。

会议结束后,洪建军一行稍作休息,接下来就准备去柳南窑厂,大棚种植基地以及县城老城区和农业机械公司的施工现场看看。

临行前洪建军突然又改了主意,要求缩减陪同视察人员的规模。

闻言年家华也没有坚持,只是从接待室里出来之后,他这个市委书记心里的想法却难免有些复杂。

洪建军的话里其实听得出来,黎卫彬应该是受到了特殊的关注,否则洪建军不可能只留下他一个常务副县长而不是葛宏伟和林清泉。

对黎卫彬来说这当然是个好事情。

但是洪建军此举也是有利有弊啊。

要知道作为江南的一把手,洪建军下基层视察和调研工作,按照新闻管理的要求,很多东西都要进行对外公布。

黎卫彬太年轻了。

此前他把黎卫彬调到市委办公室就是想压一压这小子的风头,结果一转眼的功夫,黎卫彬就被调到了松和县任职,而且是直接出任县委常委。

之前因为鸿雁集团的两个项目落户松和县,黎卫彬这个名字本身就在一众地市领导口中广为传播。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洪建军如此看重黎卫彬,可不见得一定就是好事情。

这小子如果稳得住,有足够的能力和强大的内心,那这就是助力。

如果稍有不慎,今后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压制。

吧嗒一声。

一间小会议室里,年家华点了根烟。

随即就把目光投向同样一脸凝重的陈正清。

“老陈啊,看来有些事情咱们关心则乱啊。”

陈正清当然明白年家华的意思,其实陈正清的想法跟年家华也差不多。

黎卫彬的运气固然好。

但是古人讲究压胜二字。

祸福天赐。

运势人求。

三分在天,七分在人。

黎卫彬要是在松和县能一步踏进正处级的序列,而且还能把那些质疑声压下去,将来就是登天之资。

要是压不下去,松和这个地方就能困住他很多年。

洪建军作为省委一把手,当然不会跟一个副处级的小干部过不去,如此安排只能说是机缘巧合。

但是这种人物,有时候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何。

“年书记,我看也未必是坏事情。”

“小黎那小子头脑灵活懂得变通,这次对他有可能就是一次好机会。”

闻言年家华也没说什么。

好机会肯定是好机会。

只要得到洪建军的肯定,将来松和县但凡在经济工作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黎卫彬的仕途就会一帆风顺。

但是事在人为,能不能抓住这个好机会,就看黎卫彬个人的能力了。

很快。

重新调整视察人员名单之后,一行二十余人就离开柳南镇政府,第一站就是去了柳南窑厂那边。

而此时,随行的省电视台记者也发现了人员的变动。

实际上,此前得知黎卫彬居然是松和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之后,其实这几个记者就已经对黎卫彬很关注了。

毕竟25岁的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别说在江南省了,就是放眼全国恐怕都没有几个。

于是接下来的整个行程之中。

记者手里的镜头时不时就会从黎卫彬脸上掠过。

尤其是这一路下来,关于松和县的一些问题,基本上都是黎卫彬贴身跟着洪建军在进行讲解。

所以整个松和视察的行程里,不说每一帧,但是大部分镜头里面都有黎卫彬的身影。

当天晚上。

随着江南省电视台的新闻正式播出之后。

果然如同年家华所料,伴随着省委书记洪建军走基层的系列报道播出后,黎卫彬这个名字首次正式公开出现在了整个江南省的视野之内。

当天晚上。

客厅里。

看着电视新闻里面的画面,黎卫彬自己也是哭笑不得。

他知道这次自己出镜大概率会上新闻,但是也没想到会是这么一个情况啊。

这一次洪建军走基层的新闻内容一共长达十多分钟,结果这十几分钟里面,他黎卫彬出镜的次数居然占了三分之一还要多。

虽说绝大多数镜头都是他讲解工作的画面,并没有那种单一的镜头。

然而这可是省级新闻啊!

他一个县级干部能出镜这么久,怕是不知道多少人都羡慕得抠脚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