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宁国之变(1 / 1)

宁国阳上州,有了纪家的加入,加速了铜钱的铸造。

很快一批批铜钱被铸造了出来,有了钱后,宁烨先是下令,到钱庄兑换金银,用以购买丹霞的铜材。

剩下的便从阳上州各个途径,包括整个阳上州发放官员俸禄、军队饷银、工程劳役报酬等形式,将新铸的铜钱流通出去。

随着铜钱如潮水般涌入市场,阳上州的物价开始悄然波动。

往日一贯钱能买十斤白面,不过半月,竟只能购得七斤。

绸缎庄里,掌柜们望着算盘摇头,将标价牌上的数字又添了个零;

米行前,百姓攥着新铜钱议论纷纷,有人攥着发下来的饷钱苦笑:“这钱看着新,可咋越来越不值钱了?”

渐渐的纪鸿羽便发现了其中的不对劲,他虽然不敢肯定阳上州的物价上涨是他们大量投放铜钱导致,但至少是脱不开干系。

他先是将此事秘密上报给了四皇子宁烨,随后又召集纪家几位精通商道的官员,连夜商议对策。

烛火摇曳的书房里,纪鸿羽面色凝重地摊开账册,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道:“诸位请看,自新钱流通以来,阳上州粮价上涨三成,布匹涨了四成,连盐铁等官营之物也跟着水涨船高。若再这样下去,百姓生计堪忧,恐怕会引发民变。”

一位族老捋着胡须,沉声道:“少主,此事非同小可。铜钱泛滥,物价飞涨,根源在于新钱铸造过多,而市面上货物却未增加。钱多货少,自然价高。”

人老成精,此人一眼便看出了事情的本质。

另一人点头附和:“不错,此乃‘钱轻物重’之象。若我们继续滥发铜钱,最终钱币形同废铁,百姓怨声载道。”

纪鸿羽眉头紧锁,思索片刻后说道:“为今之计,唯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立即停止新钱铸造,控制流通;二是设法增加货物供给,平抑物价。但铜钱已流入市面,难以收回,而货物生产又非一朝一夕之事……”

众人沉默片刻,忽然,一位年轻些的管事试探性地开口:“家主,或许我们可以借助商路,从周边州郡调运物资?尤其是粮食、布匹等民生必需品,若能大量购入,或可缓解物价压力。”

纪鸿羽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此法可行!阳上州虽缺粮,但我们现在最不缺的便是钱。我们可以动用纪家的商队,暗中采购,再以平价售出,稳定市场。”

族老们纷纷赞同,但其中一人提醒道:“少主,此举虽能解燃眉之急,但终究治标不治本。若我们不节制铸钱,物价迟早还会上涨。依老朽之见,此事必须让四殿下明白其中利害,否则后患无穷。”

纪鸿羽郑重点头:“我明白。明日我便再递密折,陈明利弊。同时,纪家商队即刻行动,务必在物价彻底失控前稳住局面。”

上靖城

当宁烨收到纪鸿羽的密报时,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

现在有了大量的钱财进账,宁烨最关心的当然是如何培植自己的势力,与宁新知抗衡。

可当纪鸿羽接二连三的密报上传,让其不厌其烦,转念一想,纪家现在毕竟成了自己的附庸,适当的照顾一下纪家的情绪还是很有必要。

思来想去,最后还真让宁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便是将新铸的铜钱,秘密运往其他州的钱庄,直接兑换成金、银。

如此便不会对阳上州造成一丁点影响。

宁烨立即修书一封,字迹潦草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命亲信快马加鞭送往阳上州。

纪鸿羽收到宁烨的回信后,眉头并未舒展,他明白这么下去,迟早会出事,虽然不一定在阳上州出事。

可他对于此事也无可奈何,纪家已经上了四皇子这条船,现在想要下船,为时已晚,他也只能按照四皇子所说的去做。

不过好在的是,他们的办法是有效的,纪家的商队购买了大量的货物进入阳上州后,阳上州的物价很快便趋于平稳。

更甚至,随着商队的盛行,阳上州有了繁荣之势。

但四皇子宁烨的铜钱外流策略,却如同将洪水引向他处——阳上州的危机虽解,但铜钱涌入其他州郡后,新的问题开始浮现。

随着阳上州在其他州大肆购买,加速了整个宁国的商品流通。

各地的货物,渐渐变少,价格随之也渐渐上涨。

此事,很快便引起了各地官员们的注意,纷纷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堂。

若是一地两地,出现这种情况很是正常,可是整个宁国都出现物价上涨,这其中显然透露着不同寻常。

朝堂之上,御史大夫王承宗手持各地奏章,袍袖因激愤而微微发颤:“陛下!近几月以来,七州皆奏报物价疯涨,粮价涨幅最甚者达六成!市井之间,百姓怨声载道,更有粮铺囤积居奇,此等乱象,绝非寻常!”

龙椅上的宁西放下奏折,苍老的眉峰拧成深壑:“卿以为,此祸根源何在?”

“启禀陛下,” 王承宗朗声道,“臣以为,乃是我宁国大肆将粮食贩卖给新罗所致,虽然我宁国国力昌盛,但如此大量的减少了粮草,又收回了许多金银,却未能及时补充国内市场的货物供给,导致国内银多钱少,物价腾贵。”

“简直是一派胡言!”

这时,一位大臣走了出来,先是对着宁西一礼,这才说道:“陛下,运输至新罗的粮草乃是出自于军仓,从新罗运回的金银也都存放在户部,对于百姓完全没有任何影响。”

就在两人还要争吵之时,一名护卫快速来到门口禀报。

内侍见状就要上前阻拦,可这名护卫的出现,早已引起了众人的注意,宁西直接挥手:“带他进来。”

内侍只得应允,将护卫带进了大殿。

在宁国,一般是不允许打断早朝,唯有边关有紧急军情。

护卫的出现,便说明边关有紧急军情传来。

“启禀陛下,新罗鲜于仓传信欲再次向宁国求粮!”护卫单膝跪地,双手呈上密信,“此次求粮数量较上次多出三成,且言明务必立即发送粮草,否则新罗便有断粮之危。”

朝堂顿时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