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骥把自己的战役构想整理成文报送陕北中央,很快就再一次得到了延安的赞誉与肯定。
绥西战役的关门打狗,这次常(德)衡(阳)战役的大纵深穿插迂回,都无一不恰好切中延安的心意。
尽管中央此时正在忙着筹备把驻地转移到西柏坡的万千事宜,延安仍抽出时间跟赵骥回电沟通,并对未来大决战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两边的电报往来不断,这天,通讯处长辛玥递来一份电报惊讶地说道:“司令员,中央通知你过去一趟当面汇报对于下一步战事的意见”。
这是要亲自面试呀!
其实赵骥对赴中央面试早有心理准备,知道迟早都是有这么一天的,因为和其他几支野战军的主官相比,自己和自己麾下的这支部队是个过于特殊的存在。
首先,军队是个很讲究“血缘”的组织,在提到一支部队时往往都会追溯他的前身起源,而华中野战军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几乎是靠赵骥一手之力拉起来的队伍。
其次,赵骥本人别说参加南昌起义了,长征正式开始前,他还只是七军团这支偏师的一个普通战斗兵员,跟任何一位大佬都沾不上边,也谈不上隶属于哪座山头。
最后,赵骥和中野长期远离中央独立作战,中央的首长们连他的面都没见过,虽然电报往来频繁,但冷冰冰的电文终究不如面对面的恳谈来得真切。
赵骥叫来政委傅秋涛办了一个交接,然后就只带了一名警卫员和一名参谋匆匆上路,三人先搭火车,半路又换乘汽车,最后是骑着马抵达了目的地。
赵骥刚在边区招待处住下,水都没顾得上喝一口,铁军长就亲自登门了。
“啪”,赵骥赶紧起身立正,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跟我还客气什么”,铁军长回了一礼,然后亲热地拉着赵骥说,“我今天是专门过来给你提前透个风的,是关于明天的谈话内容”。
赵骥清楚,铁军长来见自己提前透风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受中央的指派,所谓“会前充分酝酿”便是这个意思,为的是让自己先打好腹稿,对明天可能的谈话内容有一个较为成熟的想法。
“你关于常衡战役的构思中央已经了解啦,明天不过是走个过场,你照自己先前的意见直说就行,有什么需要中央帮忙解决的也尽管放心提出来”,铁军长说到这里顿了一顿,话题一转道,“关键是指挥权的问题”。
正题来了!赵骥听着铁军长娓娓续道:“华中战场和华东战场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整体,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架构是不行的,我看过你提交中央军委的作战方案,这一点你也认识到了,不然也不会在大别山里藏了两个军剑指蚌埠”。
赵骥点点头表示认同,心里暗自想到,原来中央担心的是这一点。
两大野战军联手作战,于中央而言最棘手的就是谁指挥谁的问题,从实力上来说,全副德械装备又有飞机又有坦克的中野肯定要强得多,但从资历上来说,别说跟501比了,就算在华野内部拿山东兵团头疼的502都是赵骥当年在七军团的老领导。
让华野指挥中野,怕赵骥闹情绪,让中野指挥华野,又怕502心头不舒服,毕竟对中央而言,现在的赵骥和502都是自己杀出一条血路、相对比较陌生的年轻指挥官,谁也不知道他俩心头到底是怎么想的。
国军那边,白崇禧和刘峙两个人明争暗斗搅黄了设立南昌剿总统一指挥作战的事儿,中央不可想自己这边新近崛起的两颗将星也闹矛盾。
铁军长今天是带着任务来的,中央之所以派他来,为的就是疏通赵骥的思想症结,他本来不是个善于言辞的人,不适合给人做思想工作,可整个军委数来数去,除了他就再找不到第二个能跟赵骥挂得上交情的人了。
铁军长紧张地注视着赵骥的表情,不知道这个愣头青会有什么反应,因为他很清楚,别看赵骥这两年跟中央亲得蜜里调油,那是因为中央和他想法一致,他小子当年可不是个听话的主儿。
当年渡江北上时,副军长说留下来,不准去大别山,这小子带着部队一溜烟就跑了,整个江南部队就属四明山游击队腿脚最利索。
后来王明回国任长江局书记,叫赵骥把大别山让给顾祝同,这小子只当听不见,去你妈的长江局,反正老子拉起来的队伍别人说什么都不好使。
这一次……他不会旧病复发吧?
就在铁军长忧心忡忡地等着赵骥表态时,他转过头对着铁军长微微一笑:“军长,你还不了解我么,我哪儿在乎这个,中央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我坚决服从就是了”。
铁军长闻言长舒了一口气,然后抹了把额头,只觉得自己戎马一生,打仗都没这么紧张过,唉,以后可再别叫我给人做思想工作了。
铁军长今天就是来打个前哨,摸摸赵骥的态度,至于中央最后的决定是怎样的,还得等明天面试以后才知道。
送走铁军长,一路奔波的赵骥美美地睡了一觉,完全不去担心明天的面试谈话,我当初反对王明那叫作政治立场坚定,不叫拥兵自重,我在延安面前可一直是个听说听教的乖宝宝。
第二天,赵骥早早就按照预定的时间来到延安的办公窑洞前肃立等待,而延安也乐呵呵地选择了出门迎客的方式来表示自己对这位心腹爱将的喜爱。
关于常衡战役方案,两人虽然谈得颇为热烈,但都是些对部分细节的进一步补充完善,并不涉及需要改动主要构想,直到谈及两大野战军统一指挥的问题时,不等延安开口,赵骥就壮起胆子抢道:“我有个不成熟的意见……”
“有什么意见尽管放心说嘛”。
“……”
“嗯,好,那就这么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