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从天津汉沽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仪器科学专家张广军(1 / 1)

院士之路 钩藤草 2221 字 14小时前

院士出生地

张广军院士,1965年3月出生,天津汉沽人。

汉沽位于天津市东部,渤海西北岸,蓟运河下游,是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地处天津、北京、唐山三角地带,东至河北省唐山市50公里,西距天津市中心区60公里,距天津新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公里,拥有32公里的海岸线。

汉沽历史悠久,其名称源于汉代开凿的运盐小河“小盐河”,因朝代汉与河沽结合而得名。

东汉时期,这里已有煮盐灶户居住,曹操北征乌桓时在此开凿小盐河运盐。

唐代这里属雍奴武清县辖地,辽金时期属香河县,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入宝坻县,清雍正九年(1731年)划归宁河县。

民国元年(1912年),这里属于直隶顺天府东路厅通州宁河县。

民国三年(1915年),这里属于直隶津海道京兆特别区宁河县。

民国十七年(1929年),属于河北省宁河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属于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宁河县。

民国二十七年(1939年),属于河北省公署宁河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1年),属于伪河北省公署津海道宁河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属于河北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宁河县。

1949年3月,汉沽从宁河县析出设立汉沽特别区,后多次调整隶属关系,2009年并入天津市滨海新区。

汉沽盐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长芦汉沽盐场前身为“芦台场”,始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是中国有史记载的最早的海盐盐场。

而蓟运河铁路大桥,是在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李鸿章向长芦盐商集资修建,是唐胥铁路延长线上的重要建筑。

汉沽名人辈出,清乾隆壬申(1752年)的举人刘灼,父亲去世后,与兄长靠开私塾为生以奉养老母和供弟弟上学。

他后被破格选拔到江南,出任过安庆江防同知、宿州知州等职,治理有方、清正廉洁,但因得罪同僚和上司被弹劾去职。

汉沽崔氏第十五世传人崔以敬,“裕善堂”之家创始人。

他12岁考中秀才,后为副贡生。咸丰十年(1860年)设馆教书,曾任山西县主簿,后任四川酉阳直隶州州判幕僚。回乡后先后任教58年,培养学生200余名。

出生地解码

张广军院士出生于天津汉沽,出生地对他的成长成才有多方面影响。

汉沽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张广军毕业的汉沽一中是天津市首批重点中学。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为他提供了扎实的基础教育,也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发了他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助力他考入天津大学,为日后的科研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汉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尤其盐文化源远流长。

这种文化传承培养了汉沽人勤劳、坚韧、创新的品质。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张广军深受熏陶,有助于他在科研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勇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

汉沽地处天津东部,其地理位置使他能接触到多元的文化和思想。

他既有着滨海地区的开放包容,又承接了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

这样的环境有助于拓展张广军的视野,培养他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胸怀,使他在科研中能够博采众长,不断突破创新。

汉沽是张广军成长的地方,家乡的山水、亲人、朋友都给予了他情感上的支持和温暖。

这种家乡情感成为他努力奋斗的动力之一,让他在科研领域不断拼搏,希望能为家乡争光,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以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

院士求学之路

1982年9月-1986年7月,张广军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精密仪器专业本科生学习

1986年9月-1991年4月 ,张广军在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工程系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

求学之路解码

张广军院士在天津大学的求学经历,为他后来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本科阶段,精密仪器专业的学习,让张广军掌握了精密仪器设计、制造和测量等基础知识,为后续深入研究打下了根基。

通过系统学习机械设计、光学、电子技术等多学科知识,他构建了全面的知识体系,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硕士、博士阶段,他专注于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在测量技术、传感器原理、数据处理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钻研。

这培养了他在测试计量领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为他从事动态视觉测量研究提供了专业知识支撑。

天津大学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科研资源。

在求学过程中,张广军有机会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

导师的悉心指导和科研团队的协作,让他逐渐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他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以及撰写论文,培养了他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要求他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

这促使他不断挑战自我,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为他日后在科研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奠定了基础。

从本科到博士的求学之路长达近9年,这期间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和艰辛的汗水。

面对繁重的学业任务和科研压力,张广军坚持不懈,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这种经历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学术品格和顽强的毅力。

这使他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能够面对各种挫折和难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地追求科学真理。

天津大学作为国内知名高校,与国内外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在求学过程中,张广军有机会聆听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讲座、参加学术研讨会,了解到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这拓展了他的学术视野,使他能够站在学科前沿,把握研究方向,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为他在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创造了条件。

院士从业之路

1991年4月起,张广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工作,先后担任教师、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系主任

2000年3月起,张广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先后担任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仪器科学与光学工程学院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副校长。

2013年,张广军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5年11月起,张广军开始担任东南大学校长。

从业之路解码

张广军院士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当选院士有着深远影响。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时期,他从普通教师做起,逐步担任教研室主任等职务。

在教学过程中,他不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传授能力,同时也能接触到学生们的各种问题和想法,激发科研灵感。

张广军担任系主任等行政职务以后,他能从更高层面规划学科发展,整合教学科研资源,为开展高水平研究创造条件。

张广军后来担任学院院长等职务,他有机会组建和带领科研团队。

如2007年带领的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

他还推动了仪器科学等相关学科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先进的实验条件和技术支撑,利于开展前沿性研究。

张广军担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等职务,使他能够站在学校学科发展的全局高度,了解各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这拓展了他的学科视野,有助于他把握仪器科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点,找到更具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

在北航期间,张广军承担了“神舟载人飞船二氧化碳分压传感器”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他通过攻克关键技术,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提升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他的研究成果也为国防和航天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他在行业内的学术地位。

张广军担任东南大学校长以后,虽行政事务繁忙,但也为他带来了更广阔的视野和资源。

东南大学在工科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优秀的人才队伍。

他可以整合两校的优势资源,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同时,作为校长,他能够倡导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科研团队,进一步提升了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这些都为他在科研领域持续取得突出成果,进而巩固院士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持。

院士科研之路

张广军院士是我国着名的仪器科学专家,长期从事动态视觉测量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他发展了视觉测量模型与现场校准体系,为视觉测量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校准方法。

该体系确保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使视觉测量技术能够在各种复杂的工业和科研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

张广军院士提出了动态成像和图像信息处理新方法。

这些新方法有效解决了动态场景下的成像难题,提高了图像信息的处理效率和精度。

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从动态图像中提取出关键信息,为后续的测量和分析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支持。

张广军院士主持研制成功小型高精度天文导航星载产品,为卫星的精确姿态控制提供关键数据。

该产品确保了卫星准确指向和姿态稳定,其高精度、高可靠性以及小型化特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提升了我国航天自主可控能力。

张广军院士率领研究团队研发成功航空装备飞行性能动态测试站,该站能够对航空装备在飞行过程中的各项性能进行实时、精确测量,为航空装备的研发、改进和维护提供重要依据。

该站有助于提高我国航空装备的性能和安全性。

张广军院士团队研发成功的列车运行状况正线动态测试站,可在列车正常运行过程中,对列车的运行状态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保障铁路运输的安全和高效。

这三类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主要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世界主流产品,满足了我国卫星在轨飞行、国防装备建设、铁路运输的迫切需求。

张广军院士团队研发成功的相关技术实现了产业化,促进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和发展。

同时,他研发成功的校准技术,建立了我国国军标,规范了相关领域的测量和校准方法,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后记

张广军院士的出生地天津汉沽,其人文环境与教育资源,赋予他勤劳坚韧的品质,为他打下扎实知识基础。

求学之路上,他在天津大学的本硕博学习,构建起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为以后的科研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支撑。

从业之路上,他在北航任教期间,从基层到领导岗位,教学相长,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带领团队开展前沿研究。

他担任东南大学校长以后,视野更开阔,他汇聚多方资源,促进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 。

科研之路上,他长期钻研动态视觉测量,解决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成果应用于多个领域,提升了他的学术地位与影响力。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