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秀四年正月。
田秀回到了邯郸,再回到邯郸以后,太傅孔鲋认为天下即将统一,邯郸、晋阳地理位置过于偏北,不适合继续作为都城,孔鲋建议田秀,另择一地,新建一都。
而这个新都城群臣共选出了五个。
太傅孔鲋建议定都洛邑,理由是洛邑位于天下之中,又曾经是东中的国都,如果唐国能迁都洛邑,更能让天下人知道唐国是继承了周朝法统的。
不过迁都洛邑也招来不少人反对,其中就包括李斯,李斯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洛邑还在韩国手里,唐国难道要把国都迁到韩国去吗?
田秀对此言不置可否,又询问李斯认为新都应该选在何处?李斯告诉田秀说,关中沃饶,人口充沛,又有函谷天险,可以在关中平原选择一地,修建一座新的都城。
这座新城的位置李斯也想好了,就在咸阳东南部一块靠近渭河的平原,田秀展开地图看了看,好巧不巧?这个位置刚好位于日后的汉长安城附近。
韩非发出了疑问,既然要迁都关中,那为什么不干脆把国都选在咸阳?
李斯表示,咸阳外围没有修建城墙,如果新朝把国都定在咸阳,还需要重新修缮城墙,既然如此,倒不如另起一灶,修建一座新的都城。
新城靠近渭河,漕运便利,又刚好可以把邯郸、晋阳的人口都迁移到新城,若是直接定都咸阳,这么多的人口无法安置,会引来不少麻烦。
田秀对此深以为然。
若是直接迁都到咸阳,那肯定要丢下赵国的百姓,田秀的根基在赵国,他当然不愿冒险直接定都咸阳。
不过若是新建一城,耗资靡费不说,还需要大量时间,田秀让李进估算了一下,新城如果要建好的话,至少也得十年。
这个时候毛遂上书田秀说,可以把都城选在大梁。
毛遂认为大梁的城池坚固,距离赵国更近,即便是迁都之后出现麻烦,赵国这边也能及时做出反应,并且大梁靠近黄河,同样有漕运优势。
而且毛遂还提出了一个让田秀无法拒绝的理由,那就是大梁位于天下之中,可以更好的控制全国,相比之下,关中则过于偏远。
大梁相比关中距离赵国更近,而且三晋一家,魏人在文化上也更认同赵国,大梁又有雄厚的底蕴,只要田秀宣布迁都,大梁立刻就可以成为新的都城。
尽管大梁有如此之多的优势,但田秀依旧不愿意贸然迁都大梁,原因也很简单,大梁过于靠近河水,一旦遇到敌情,容易被放水淹城。
稷下学宫的祭酒淳于越听完田秀的忧虑后,对他说:“自古以来,君王在德而不在险,只要君王有德,国家又怎么会被敌人入侵呢?”
这一番话和后世赵光义对宋太祖所说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尽管他听起来十分有道理,但田秀却表示呵呵。
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保证不出现祸乱,若是国家出现祸乱,君王难道能靠德行平息祸乱?
所以迁都大梁,并非是最佳选择。
这时候出现了一件让田秀觉得哭笑不得的事情,有个大臣给田秀上书,认为可以把国都放在寿春。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寿春是唐王亲手攻下的,定都寿春,更能彰显唐王的王霸之气。
田秀当然不会傻到去定都寿春。
寿春位于淮南,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寿春过于靠近南方,根本无力掌控全国,所以寿春压根就无法进入新国都的范畴。
最后,田秀决定在洛邑,关中,大梁这三个地方选择一地成为新的都城。
这三个地方,可以说各有长短,各有优劣,至于到底要选哪?田秀实在犹豫不决。
田秀在邯郸的宅邸。
深居简出的赵媛听说田秀为新都之地头疼,她立刻叫来了妙玉,对她吩咐说:“你马上去把世子请来,我有话要交代。”
田继业听说是母亲请他,不敢怠慢,慌忙过去。
到了赵媛的住所。
母子二人见面。
昏暗的房间中,赵媛轻咳了两声,说道:“听说你父亲正在为迁都哪里犯愁?”
田继业如实回答:“是的。”
赵媛询问她:“继业,你觉得新的国都应该定在哪?”
田继业不知道母亲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愣了一下,然后回答说:“儿臣以为,关中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赵媛听了以后,微微皱眉,不过房间中的光线昏暗,田继业并没有看到母亲的表情。
这时赵媛开口说:“你要说服你父亲迁都洛邑。”
田继业不解的望着黑暗中的赵媛:“阿母,为什么?”
赵媛没有回答,只是说:“听阿母的话,定都洛邑,对你有好处,阿母不会害你。”
田继业点了点头,阿母是不会害自己的。
“阿母,父王会听孩儿的话吗?”
田继业有些担心田秀不会听取他的意见。
赵媛轻咳了两声,道:“你是世子,你的意见非常重要,相信我,只要你开口,你父亲会同意的。”
田继业又问:“既然如此,阿母何不亲自去找父亲说?”
赵媛沉默了,然后就是几声咳嗽。
妙玉从门外进来,轻声说:“世子爷,王后要休息了,请您回去吧。”
田继业告辞而去。
他走了以后,黑暗中传来赵媛的声音:“为我更衣,我要去见一个朋友。”
……
田继业很快按照赵媛教的,建议田秀定都洛邑,田秀询问他缘由,田继业把之前的孔鲋说的话搬了出来。
田秀说道:“可是洛邑还在韩国手上。”
田继业则说:“韩国早晚要被灭,洛邑迟早是我唐国的领土。”
田秀对此言大加赞赏,心里也开始倾向于迁都洛邑。
田继业去了以后,韩乐那边又派人过来,请田秀过去。
田秀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去过信都宫,韩乐请他,他自然不能不去。
换着便装,悄悄到了信都宫。
田秀让展守在宫外,他自己进去。
上官文君正坐在廊上读书,看到田秀来了,她忙起身迎接,行礼道:“大王。”
田秀扶起她,关心了几句,问:“听说殿下请我?”
“嗯。”
“知道什么事情吗?”
上官文君欲言又止。
田秀说道:“你不想说,孤不为难你。”
上官文君刚想要解释,田秀已经抬腿进去。
韩乐的寝宫中有几个婢女侍候,她自己在坐在席上品茶,婢女们看到田秀进来,皆是识趣的离开。
田秀也不是第一次来了,这些婢女很会察言观色,知道该走了。
婢女们离开了以后,田秀拱手行礼:“拜见太后。”
韩乐打趣道:“婢子拜见唐王殿下,大王万年。”
田秀也是一秒入戏,直接跪坐到韩乐身边,说道:“那还不给寡人捏捏肩膀?”
韩乐轻轻为田秀揉肩,揉了一会之后,韩乐说道:“婢子手酸了,大王能不能让奴婢歇歇?”
“混账,寡人都还没爽,你就想歇了,看寡人怎么惩罚你?”
田秀反手去抓韩乐,韩乐反应极快一秒躲开。
两人在房间玩起了你追我逃,叮叮当当的响声,听的上官文君不住摇头,心道:“这俩人没救了!”
直到玩累了,田秀才疲惫的倒在地上,大口喘气。
韩乐趴在他身上,伸出手指轻轻勾引:“大王,继续追我呀!”
“累了。”
田秀说了这么一句。
直到这个时候,田秀才感觉到岁月催人老,以前他跟韩乐玩你追我逃,哪次不是她跪地求饶?
今天才玩了这么一会,田秀就觉得腰酸背痛,身体被掏空。
“婢子帮大王缓缓。”
韩乐突然笑了出来,她看田秀的眼神,就像是猫看到老鼠一样。
田秀下意识的后退。
“大王,今天就要你喊投降。”
田秀轻蔑冷笑:“谁投降还不一定。”
……
日到黄昏。
田秀站在窗边,欣赏着火红的云霞。
天空安静无比,亦如韩乐那张还带着微微红长的脸颊。
韩乐慵懒的起身,从后面抱着田秀。
田秀问他说:“我很好奇,殿下,你的年纪并不比媛儿小,可为什么我在你的脸上看不到岁月侵蚀的痕迹?”
面对这个问题,韩乐的眼神微微一变,随即主动接过话题,说道:“听玉儿说,你想把荷华许给子房?”
田秀点头承认了此事。
“子房是你看着长大的,又是韩国人,那孩子我想你应该也满意。”
韩乐点了点头,她对张良确实挺满意的。
这孩子既聪明又孝顺,关键长得还美,没有哪个女人会不喜欢。
韩乐说道:“荷华也及笄了,该嫁人了。”
田秀说道:“那我挑个日子,让他们成亲。”
韩乐“嗯”了一声,算是同意了这事。
这时韩乐又道:“听说你正在为新都的事情发愁?”
田秀不明白韩乐为什么突然提起新都的事情,就说:“殿下是有什么好建议吗?”
韩乐却摇头,随即惆怅的说:“要是迁都洛邑,是不是就要和韩国打仗了?”
田秀知道韩乐这是想保住韩国,就宽慰她说:“就算灭了韩国,我也会善待韩王。”
“那就多谢你了。”韩乐面带苦涩的说了这么一句。
没有人能看着自己的母国被消灭无动于衷,韩乐亦是如此。
田秀知道她心里不好受,只好抱着她,无声的安慰。
次日。
田秀离开信都宫,回到自己的府邸。
他刚一回来就听说毛遂已经等候多时。
田秀急忙到大堂见他。
礼毕以后,田秀询问毛遂的来意。
毛遂说道:“特为新都之事而来。”
“哦?”
田秀感到非常诧异,毛遂大早上的来找他,难道就是为了说新都的事?
毛遂说道:“臣听说大王位迁都之事烦心,故臣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一个妙计。”
“先生请直言。”
毛遂说道:“洛邑和大梁都位于天下之中,新都定在这两个地方,是比较有优势的,不过大王说的不错,大梁的地理位置的确不太好,还是洛邑更适合作为新的都城。”
田秀更加诧异了,毛遂前两天还在劝说他迁都大梁,怎么今天就突然变卦了?
毛遂看出田秀的疑惑,笑着解释道:“大王,之前臣力荐大梁,是未深思洛邑之妙。如今细想,洛邑乃天下之中,且有周朝法统加持,意义非凡。若能迁都洛邑,唐国定能名正言顺地继承周朝大业,让天下归心。”
田秀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毛遂接着道:“至于洛邑在韩国手中,大王不必担忧。如今唐国兵强马壮,韩国势弱,我们可先与韩王谈判,以利相诱,若韩王不识趣,再出兵征伐,洛邑迟早为我唐国所有。”
田秀听后,又问他说:“那关中呢?李斯的意见是不是就可以弃之不顾?”
毛遂摇头说:“通古的意见当然是要听取的,所以臣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先定都洛邑,然后再让专人到关中,慢慢的修建新都,等新的都城修建好之后,唐国可以采取两都制,将新都定为西都,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田秀也觉得这个办法不错,这样一来就能平衡各方的矛盾,又能让大家的诉求都得到解决。
其实关于迁都在哪里,本质上也是各方势力的一场博弈。
就比如说田秀如果要定都在关中,肯定会重用当地的士族,而赵国这些本土的豪强,必定会排斥在外,这些人肯定是不愿意动。
李斯这些外来户就不一样了,他们的根基本来也不在赵国,如果离开赵国的关中,他们不但不会有损失,反而可以借机壮大自己的力量。
采取两都制,可以巧妙的平衡各方矛盾,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
毛遂离开了田秀的府邸后,立刻换了脸色,变得阴沉沉的。
他对身旁的侍从说:“告诉王后,她交代我办的事情已经办好了。”
次日,田秀在朝会上宣布,准备迁都洛邑,群臣一片哗然。
田秀打断群臣,又宣布了准备在关中营建新都的计划。
迎接新都城的事情自然是被交给李斯负责,而这座新都的名字田秀也想好了,就叫长安。
取长治久安之意。
唐国准备迁都洛邑的消息传来之后,韩国不淡定了。
洛邑还在韩国手里,唐国居然把都城迁到他家?
唐国到底想干什么?
韩王一怒之下,决定还是忍了这口气。
没办法,谁让韩国是小国,实在惹不起唐国。
如果有需要,韩王正准备忍痛放弃洛邑。
洛邑也非常繁华,但比起韩国的安危,孰重孰轻韩王还是有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