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高唐之战(1 / 1)

战国帝业 君子于役 2300 字 6小时前

赵王元八年正月初一。

田秀来到聊城,厚葬了齐国大将军田聁,齐人皆感其仁德,聊城归心。

三日后,正月初三。

田秀亲自率军攻打齐国的重镇高唐。

高唐城。

司马龙禹听闻田秀率军来到大恐,急忙征召丁壮帮助官府守城。

赵军来到高唐城下结阵。

田秀招募了三千齐国降卒,命他们到城下喊话,对高唐守军实行攻心战术。

城头上的齐国父老听到城下齐军喊话,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司马!”将军薛英找到龙禹,禀报道:“赵人让我齐国降兵在城下喊话要我们投降,现如今城头上人心惶惶,司马,我们该怎么办?”

龙禹今年不过二十五岁,能担任一城司马,纯纯是因为贿赂了丞相后胜,他平日里就只会压榨百姓,又哪有什么真本事?

听到薛英这一番话,龙禹心慌不已,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快!”龙禹对薛英吩咐:“你立刻派人去临淄,向大王求救。快!”

薛英不敢怠慢,慌忙应了一声:“唯!”

然后慌忙下去传书求救。

高唐的求救信很快被送到了临淄。

齐王建看后,急得都要哭了。

他召来群臣说:“赵国围我高唐,高唐告急,诸位贤卿有何良策解围?”

周子说道:“应该立刻派遣援兵,高唐是我齐国五都之一,如果丢了的话,影响太大了。”

齐王建带着哭腔说道:“周子啊,寡人哪里还有援兵能去救援高唐?”

上次季无然带领五万齐军去救援聊城,已经将齐国的机动兵力耗尽。

此刻的齐国,已经征不出兵了。

周子拱手说道:“大王,如今只能继续从各城抽调兵力,临淄周围人口稠密,大王如果下诏,至少还能再凑齐三到五万大军。”

“这种临时征召的兵力,根本就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司马田雍反驳说道。

周子看着他:“那大司马的意思是,高唐就不救了”

田雍说道:“救肯定是要救的,但是要慢慢的去救,是有计划,有次序的救援。”

“要先救那些情况比较危急的城池,等那些地方解围以后,这些城池在帮助其他被围困的城池,逐步逐次的救援,齐国才能够转危为安。”

这一番话田雍是想了很久的,他是大司马,齐王肯定会让他想办法去给各地解围,而齐国又没有多余的兵力能调用,田雍就只能用这番理论来说服众人。

这样一来,大家也不能责怪他这个大司马无能,他也能把责任撇的干干净净。

“大司马说的好啊!”周子被田雍这番歪理给气笑了:“那请问,我们眼下要从哪组织援兵去救那些情况比较危急的城池?”

田雍自信的拱手说道:“大王,临淄尚有技击士万人还可以调用,琅琊、即墨、 诸城等地也有乡师可以调遣。大王可以技击士联合五乡之师以救援各地。”

周子反对道:“大王,不可呀,若是如此,齐国南部地区的兵力就要抽完了,万一战事不利,齐国可就危险了。”

后胜阴阳怪气的开口说:“周子,如果别的地方都失守了,南方又能守几天呢?”

“丞相说的有理。”齐王建同意了这个计划,又问:“只是我国南北两线都被敌国夹击,寡人当先救何处?”

田雍道:“自然是先救淮北之地。”

“为何?”齐王建眉头一皱,这淮北之地的楚军虽然声势浩大,但一个月了也没拿下几座城,司马居然要先去救淮北?

田雍解释说道:“大王,我们在淮北地区的城池大都低矮,很难挡住楚军。而北面各城像高唐、平陆、稷下都是大城,赵军一个一个的攻打,非得一年半载不可。

一年半载时间,我军完全能先解淮北之危,然后再集结全国所有的力量,与赵军决战。”

齐王建站起身,慨然道:“好,就依大司马所言,即刻从即墨各城抽调五乡之师,命公子假为将,季无然为副,火速驰援淮北。”

“唯!”

周子不合时宜的说道:“大王,这次的合纵,是以赵国牵头,我们的重点应当放在北线,我们把主力都派到淮南,这是本末倒置的举动。”

齐王建大怒:“周子,寡人希望你不要动摇寡人的军心。”

周子长叹一声,不再多言。

高唐。

龙禹正在城中如坐针毡,赵军已围城半月,援军却杳无音讯。

这日薛英匆匆找到龙禹,抱拳道:“司马,大喜事,大喜事!”

龙禹看了眼薛英,惆怅道:“薛将军,本官如今是伍子胥过昭关头都要白了,哪有什么喜事?”

薛英掏出一封放在锦盒中的信,恭敬的放到桌上:“龙司马,这是大王的亲笔手书。”

龙禹闻言,万分惊喜的将锦盒打开,取出里面的信看完后,龙禹的心瞬间凉了。

薛英见状,在一旁问:“怎么了司马?”

龙禹气的把齐王的密信拍在桌上:“大王写信来说,让咱们坚守半年,说是淮北的情况紧急,大军要先解淮北之围,然后才能来救我们。”

“啊?”薛英不可思议的把信接过去,看完以后,同样是心凉了半截。

齐王这封信上写的信誓旦旦,说是让他们撑上半年,齐国的各路援兵就能来到,围歼赵军与城下。

但问题是,他们能撑得了半年吗?

高唐城池坚固不假,可赵军也不是吃素的呀!

聊城的城墙厚不厚?赵军只用了三个月就拿下了。

高唐又能撑几时?

“薛将军!”龙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薛英身上:“如果打起来,你能守多久?能不能坚守半年?”

薛英一脸苦涩的说道:“城中只有3万壮丁,真打起来,慢说是半年,就是半个月,我也撑不住啊!”

龙禹听完以后悬着的心终于死了。

“薛将军,本官要交给你一个重任。”龙禹突然站起来身满脸严肃。

薛英一脸疑惑的看着他。

只见龙禹派人取来了自己的官印,然后他捧着官印转交给了薛英,对他说:“本官现在把司马大印移交给你,由你来代替我行使司马之权守卫高唐。”

薛英惊讶的看着他:“司马,那你呢?”

龙禹道:“本宫即刻突围前往临淄求援。”

“这……”薛英迟疑了,高唐如今的形势,谁留下来谁就是背锅侠,高唐一旦失守,齐王肯定要问责的。

“司马,这是还咱们还是再商量一下吧。”薛英不想替龙禹背黑锅。

龙禹却对他说:“薛将军,几年前的邯郸之战,赵将延陵均以数万兵马坚守邯郸百余日,一战扬名天下。若你能守住高唐,必定也能像延陵均那样名扬天下,到时你就是我齐国的第一名将了,这可是扬名立万的大好机会呀!”

薛英听后嘴角不禁一抽。

扬名立万?司马,你别逗我了。

城外的敌军有他妈的四十多万,你觉得我这点人能守几天?

“司马,这个任务太艰巨了。”薛英百般推辞就是不愿意接任。

龙禹生气了,直接把印信交到他手上:“我以司马的身份命令你替我代行职权。”

薛英只好把印信接了过去。

龙禹又对他说:“最多十天半个月,本官一定会带着援兵回来,兄弟我就先撤了,高唐就拜托给你了。”说完龙禹也不管薛英的脸色,转头就下去收拾行李了。

当天,龙禹带着百余名亲卫,从南门突围而出往临淄而去。

龙禹回到临淄以后,立马回家去取了几件宝贝,然后马不停蹄的去见了后胜。

后胜一看到龙禹就生气了:“两军交战,你竟敢弃城而逃,你就不怕大王治罪?”

龙禹笑着说:“丞相,下官没有弃城而逃,下官只是回来搬救兵而已。”

后胜冷哼一声:“搬救兵?你倒是会找借口,如今齐国兵力紧张,哪有多余的兵派去救高唐。”

龙禹赶忙把宝贝呈上,谄媚道:“丞相,这是下官的一点心意,还望丞相在大王面前美言几句,救救高唐。”

后胜看着那些宝贝,脸色缓和了些:“哼,看在你还算懂事的份上,我就帮你说说。不过你也别抱太大希望,大王已经决定先救淮北了。”

龙禹心中一凉,但还是强笑道:“丞相尽力就好,若能救下高唐,下官定有重谢。”

后胜收下宝贝,让龙禹先回去等消息。龙禹无奈,只能先回家等着。

而此时的高唐,薛英接过司马大印,看着城头上毫无斗志的士兵,心中满是绝望。他知道,高唐怕是守不住了,可他又不能投降,只能硬着头皮做最后的抵抗。

城外,田秀看着高唐城,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这高唐已是赵国的囊中之物。

邯郸。

韩乐正坐在梳妆镜前让侍女为她梳头,侍女发现了一根白头发,她紧忙把那根白发藏到了黑发下面。

“你是不是发现白头发了?”韩乐问。

侍女摇头:“没有,太后殿下还很年轻,怎么会有白发?”

韩乐当然不信这话,她看着镜中的自己,惆怅的说道:“朕已经年逾四十,老了。”

侍女宽慰道:“殿下,奴看您依旧很貌美,半分也不见衰老呢。”

韩乐苦笑着摇了摇头,抚摸着自己白嫩的脸颊,说:“最多两三年,朕这张脸恐怕就老的不能看了。我倒是不怕老,只是色衰爱弛,我不能老。”

侍女听了这话以后没说话,生老病死人之常态,人怎能不老呢?

“熏儿,你去找御史大夫,把御史大夫叫来。”韩乐吩咐道。

熏儿福了福身:“奴遵命。”

中午时分,韩非来到。

两人隔着帘子相见。

韩乐屏退了侍女,然后自己把帘子了起来,韩非见状刚想说此举与礼不合,就听韩乐说道:“非,姑知道你博览群书,姑问你,这世上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女人永葆青春?”

韩非闻言一怔,摇头说:“太后,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哪有什么办法能让人永葆青春?”

韩乐闻言,有些失望,但又不死心的问:“真的没有吗?”

韩非想了想,摇头说:“侄儿学识浅薄,确实未曾听闻有什么方法能让人永葆青春。”

韩乐失望的把帘子放了下来,用手扶着额头,疲惫的说:“好了,去吧!姑乏了。”

“侄儿遵命。”韩非行礼以后刚要离去。

这时韩非突然想到了什么说:“太后,臣想起来了,史书上记载说春秋时夏姬年已四十,可容貌依旧如同少女,和她接触过的男人,都被其美貌折服。”

韩乐闻言惊喜道:“你说的是真的?”

韩非说道:“史书是这么记载的,夏姬传说会驻颜术。”

“那你可知道这方法?”

韩非摇头。“不知。”

韩乐略感失望,笑道:“好了非,你去吧!”

“唯!”

韩非去后,韩乐对侍女熏儿吩咐:“到城里去,找那些方士打听,看他们谁知道夏姬的驻颜术,朕有重赏。”

三日以后。

熏儿来报:“太后,臣找到了一个方士,自称会驻颜术。”

韩乐大喜,召见之。

来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年轻人,韩乐见之,大为失望,这么一个年轻人会驻颜术?

年轻人看出韩乐心中的疑虑,主动开口说:“太后,小人确实不会驻颜术。”

韩乐愠怒道:“你觉得朕敢杀人?”

“太后!”年轻人隔着帘子对韩乐说:“可是臣知道驻颜术在什么地方。”

“哦?”

年轻人笑了笑说:“只要太后借给臣五百金,最多一年,臣一定把驻颜术给您拿来。”

“五百金。”韩乐想了想,觉得这条件也并不过分,便说:“此事朕答应了。”

年轻人大喜拜谢韩乐。

韩乐打断他说:“可你一年之后,要是无功而返,怎么办?”

年轻人说道:“那时小人甘受太后惩处。”

“好吧!”韩乐点了点头。

自己所付出的不过是五百金,谅这个小子也不敢骗她。

“小人告退了。”

韩乐叫住了他:“朕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呢。”

年轻人抬起头,拱手道:“小人徐福,齐国琅琊人也。”

“徐福!”韩乐点了点头:“好,朕记住你了。如果这件事情办成了,朕会有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