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兴师动众。
福丫带着丫鬟独自出去不是一次两次了。
慧娘知道福丫要回青云镇一趟。
就让她回去了。
她今天还有事,按照往常。
福丫回去青云镇的话,他们也会跟着的。
但是今天实在是有事情。
就没有跟着去了。
一路上很安全,没有遇到什么劫道的。
可能是福丫运气好,也可能是陈子彦对安县路匪的打击。
福丫经常在官道往来,也从来没有遇到过土匪劫道。
“小姐,咱们就带这么点东西回去啊?”
两袋……
米?
米?
米?
重要的事情问三遍。
家里缺这两袋米吗?
为什么要从安县千里迢迢带过去。
福丫摸了摸鼻子,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那能一样吗。
这个米是空间产出的米。
家里人口味早就被养刁了。
别的不爱吃。
还能咋样。
福丫只能时常帮忙‘代买’了。
很快就到吴家村了。
睡了一觉起来,看到路过的田。
很眼熟。
这不就已经在村子里了。
下马车,门没有关上。
福丫推开门。
“爷爷?奶奶?在家吗?”
孙女突然回家了,大家都很意外。
“福丫咋回来了?”
吴老婆子抱着福丫狠狠亲香两口。
脸还是这么软。
“回来看看~”
红薯长半年就差不多了。
这还是在北方。
如果是在南方,更加用不了这么长时间。
“来来来,坐,一路奔波,累了吧?”
喝了一口西瓜汁。
嗯。
家里种的西瓜籽就是多啊。
吐了一个又一个。
吐了满桌子的西瓜籽。
哎~
“好喝~”
喝完,福丫四处看,没有看到吴老头。
“奶, 我爷呢?”
哦!
说到这个。
“你爷他们在地里,说是看到地里红皮地果子都露出来了。”
要挖一个试试看。
没想到就这么巧,福丫也回来了。
哦?
这么巧?
福丫有些意外。
不过迅速站起了身。
“奶!我也要去看看。”
“好好好,走,那个什么月,去后面拿个汤婆子来给你们小姐暖手。”
已经十一月,气温渐渐低了。
只是还没有下雪。
要是下了雪,就更冷了。
福丫估摸着,今天也就是八九度的样子吧。
她穿得多,暂时还不需要汤婆子。
不过这是奶奶的关心,福丫就不说什么了
过去地里一看,吴老头他们已经小心地扒开的一根藤。
精心照料下,这一根居然长出了七个红薯。
个个都有拳头大。
最大的都可以跟手巴掌比了。
“爷爷!”
“诶,你看你看,丰收啊!大丰收啊!”
哈哈哈哈。
吴老头笑得合不拢嘴。
福丫也在笑,不过很快,她就扭头跟新月说:“你回去跟我二伯说一声,叫他拿着我的牌子去青云镇衙门找陈县令,一定要把他请过来。”
福丫从胸口掏出一块令牌。
她的乡君牌。
“是。”
新月福了福身,扭头小跑起来。
跟拿着汤婆子的清月绕身而过。
两姐妹也没有多交流什么。
拿了牌子的吴老二迅速把干着活的铁柱叫过来顶一下。
自己带着牌子坐马车去了青云镇。
吴老头的笑声太明显,附近在地里忙活的人也看了过来。
值得一提的是,哪怕如今半数的人都在糕点坊工作。
地里的粮食还是没有忽略的。
毕竟粮食是根本呢。
没有粮食,就要花银子买。
他们可舍不得。
“这是干嘛呢?哟,这个没见过啊!”
早知道他们这边在种个新鲜的没见过的玩意。
也大概知道一点嫩叶还能炒来吃。
但是……
他们毕竟不知道主要的是泥巴里的东西。
还以为这个只能吃叶子。
当红薯叶子变老,还没有把这半亩的植物铲掉的时候。
不少人说些酸话。
说他们家真是有钱烧得慌,吃不了的东西还种着。
放着就算了,浪费的人力物力也不少。
经常打理就不说了。
隔一天还得来泼一次水。
搞得声势浩荡的。
但现在……
怎么泥巴里还有东西?
“哦,这是我孙女发现的,看看能不能种。”
吴老头笑的恣意。
能吃,什么不能吃?
当然能吃了!
只是这玩意关系重大,吴老头当然不能随便说出去。
呆在地里看了好一会。
有些红薯叶子尾部已经开始变颜色了。
看这个天也是十一月。
一般到这个时候确实是要收获了。
还挺大的。
居然能长七个红薯。
可见确实是用心呵护这半亩地了。
“小姐,拿过去了。”
新月回来,弯了弯膝盖。
算做一个本朝简单的见面礼。
当然是下人对主子行的。
“嗯好。”
福丫点了点头,把手里温热的汤婆子递给新月。
“你拿着吧。”
脸这么红。
不知道跑过来跑过去。
累到没有。
但是福丫不想拿了。
这玩意烫手。
她还不太冷呢。
“走吧,该回去吃午饭了。”
又待了一会,吴老婆子说道。
叫了两个家丁留下来看着这半亩地。
其余人都走了。
等会会有人过来给他们送饭的。
吃过午饭,又休息了一会。
那带着福丫令牌去找陈子彦的吴老二回来了。
带着陈子彦。
“快快快,带本官去看!”
陈子彦一下马车,就急哄哄的冲着人说道。
“好的,我去喊人。”
浅咪一会的福丫被捞了起来。
晕乎乎的感觉世界好不真实。
没睡饱就是这样的。
“走吧。”
哎~
早不来晚不来。
偏偏要在她浅咪差点就睡着的时候来到。
“带上家伙什,走!”
浩浩荡荡一群人,饶是现在午休时间。
也着实吸引了不少视线。
大家都好奇,干啥去呢?
不由自主的跟着过去了。
到了地方就开始挖。
不敢用力,小心地挖着。
避免一锄头下去,红薯变成两半。
尤其是陈子彦特意说了,要连着上面的藤。
不能弄断。
就更加小心了。
还好北方的土地比较松软,没有那么费力。
但就是这样,这半亩地也花费了好长时间。
一根一根的分开。
每一根藤下都是5~7个红薯。
最多的居然达到8个!
虽然有一个很小吧。
“太好了,有框吗?木框竹筐,什么框都行!”
陈子彦一个个看过去,激动坏了。
顾不得什么了,抓着福丫的小臂。
“有有有,刘婆婆去拿几个过来。”
筐拿过来了。
这个筐编的没的说,很是紧密。
陈子彦叫人往里铺点土,然后装进去。
五个,六个,七个,八个红薯的都各装了一筐。
余下的就拔掉叶子,收拢起来称重。
这里面,就差不多有十二石!
这个数字,让陈子彦恍惚了一下。
瞬间狂喜。
他的国,他的朝!
走大运了啊!
“我这就上京!嘉佑乡君干得好!最早今年,最迟明年,你的品阶又要往上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