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风火危室(九)(1 / 1)

逐鹿记之奇门遁甲 石出 1116 字 16小时前

“危月燕”鞭法清晰,步法稳健,鞭随身转,亦随步换,收放自如,快而不乱,有诗赞曰:

七节一抖放亮光,架拨抽打走四方。

前打浪子踢球式,后打背锏披脊梁。

左打跨虎蹬山脚,右打片马扣里裆。

上打朝天一柱香,下打黑狗滚地躺。

金丝盘头养脑力,缠肘舒胃养心肠。

拦腰围蛇通三气,分水提步好良方。

元稹《野节鞭》写道:“神鞭鞭宇宙,玉鞭鞭骐骥。紧綛野节鞭,本用鞭赑屃。”

这里,再用刘禹锡《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形容“鞭”道: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北冥小白、吕珑看到西野使展现的武功后,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山海经》记载的西王母形象。

《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西次三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山海经》第十二卷·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山海经》第十六卷·大荒西经:“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

关于西王母“蓬发戴胜”的形象,晋郭璞注说:“胜,玉胜。”

清毕沅校:“戴胜,言其民俗尚此饰也。”

近人袁珂《山海经校译》:“戴胜,一种玉饰。”

《汉语大字典》:“古代妇女盛妆的一种首饰,一名‘华胜’。”

到后来,戴胜借指西王母。《文选·张衡》:“戴胜愸其既欢兮,又诮余之行迟。”

李善注:“戴胜,谓西王母也。”

再后来,一种头顶五彩羽毛、酷似“蓬发戴胜”西王母的棕红色鸟也叫作戴胜。

唐朝时期,王建在乐府诗《戴胜词》中写道:

戴胜谁与尔为名,木中作窠墙上鸣。

声声催我急种谷,人家向田不归宿。

紫冠采采褐羽斑,衔得蜻蜓飞过屋。

可怜白鹭满绿池,不如戴胜知天时。

具体到西野使来说,她以天狡食月身形启动后,其武功身法一会儿犹如豹尾虎齿而善啸的神怪,又一会儿变成了蓬发戴胜的美人,眨眼间又成了为西王母取食的三青鸟形象,猛然间又成了司天之厉及五残,可谓是变幻多端啊!

还有,西野使带有西华至妙之气,好似成太阴之精及有生而飞翔的能力,可谓是仙气飘飘啊!

总而言之,“危月燕”早早露底后失去了先机,被“戴胜”西野使所用的杆子鞭技法压制住啦!

这里之所以将西野使冠以“戴胜”名号,是因为她体现了下列诗中“戴胜”意境。

其中,贾岛在《题戴胜》中这样写道:

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

能传上界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归。

还有,李东阳《戴胜》道:

园中少妇把桑归,掩袖低眉半落晖。

羞见山禽头似锦,茧丝缲尽不成衣。

这一切除了西野使武功非凡外,还因为她展现了打神鞭绝技。传说,打神鞭乃是封神之战时阐教圣人元始天尊拥有的玉虚宫至宝,元始天尊赐予姜子牙用以管理封神,专打八部正神。

打神鞭为一条木鞭,长三尺六寸五分,有二十一节;每一节有四道符印,共八十四道符印。

封神过后,打神鞭回归天庭,辅助玉帝昊天制约诸神,但打神鞭绝技却通过姜子牙之手留在了人间。

吕珑目睹这一切后,不禁感慨道:“使儿猜对了,还真是赡养蛊雕的妖怪占据了这里啊!”

“她不是妖怪,而是走危月燕路子、该是天界级的高手。”北冥小白纠正吕珑的说法道。

言毕,北冥小白不等吕珑开口说话,突然朝“危月燕”喊道:“危月燕前辈,您应该是北冥燕姑姑吧!?”

此时,危月燕正忙于应对西野使,顾不上回答。

吕珑听罢,诧异道:“什么?危月燕是公子的姑姑!?”

北冥小白见“危月燕”不搭理他,于是对吕珑述说道:“我有一个姑姑,名叫北冥燕。”

“她怎么样?”吕珑急忙问道。

于是,北冥小白开始介绍道:“她是天纵奇才,年纪轻轻就学会了北冥门所有功夫,…”

然而,吕珑心想北冥门能有多少功夫啊!?故而对北冥小白的说法不以为然道:“这似乎不是什么难事吧!?”

“她独自一人闯荡绿林,降服了昊天九龙,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从道北冥门。”北冥小白继续介绍道。

吕珑听到这一壮举,不禁赞叹道:“果真了不起。”

吕珑见北冥小白望着“危月燕”不说话,催促道:“后来哪?”

“后来,姑姑在北冥门曲高和寡,待着不快活,就离家出走啦!”北冥小白忧郁地说道。

“难道北冥燕…姑姑在鹿吴山找到了可以匹敌的对手,就留下不走啦!?”吕珑揣测道。

再说“危月燕”这边大意轻敌、受到“打神鞭法”制约,那边攻击东宫符的蛊雕却出现了危机,因为东宫符所用梭枪开始发威啦!

正像东宫符刚出现时一样,她完美地把“黑熊顾望”的威猛野性和“玉女投壶”的优美轻灵结合起来,呈现出日出扶桑的绚丽画面。

这也正如李白在《短歌行》中所写的那样:

天公见玉女,大笑亿千场。

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

再附李商隐《寄远》一首:

姮娥捣药无时已,玉女投壶未肯休。

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