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情况显然不那么简单。众人安静地听着接下来的安排:“考虑到特殊情况,我们几位商量后决定。”
“这次考试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按照既定流程操作;另一部分则交给现场的老技工来命题。只要他们满意,就是合格。”
说完这话,四周一时静得掉针可闻。第一个考核项目大家心里都有数,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是这第二项呢?
谁出题?内容是什么?什么叫满意?这些问题的答案充满了不确定。
人群里有几位资历较深的老师傅,吸引了众人的视线。
其中一位名为张海松的人,在人堆里看到了他的对手——赵东海。眼中闪着些许轻蔑和玩味,显然是有所打算。
旁边,吴长河的眼神在这两位老师傅间来回移动,考虑如何借势挑起波澜。至于李建刚,此时正看向站在远处的王强。
王强与易师傅四目相对的那一瞬间,对方的微笑显得意味深长。这个笑容在李建刚看来既残酷又充满自信。
就在气氛逐渐升温之际,前方人群中突然传出一阵笑声,打破了僵持的局面。“这样的方法很不错!”说话者正是林明德。
“不仅要考验参赛者的技艺,也要考核题目本身的质量嘛。”他继续说,“若题目自己都做不了,那不就自打耳光了吗?”
此话引发了老同事们的一片笑声。只有那位名叫陈大海的师傅,笑容中夹杂了些许勉强,显然有些犹豫不决。
随后,林明德转身面向其他人:“我可不会藏着掖着!”他说道,“就算同车间也不行特权之事。不过大家都了解我为人。”
“把这份重任交给我怎么样?” 林明德提出建议,并迅速得到了积极响应。然而身后几位老朋友并不同意让他独揽任务,纷纷表示愿意一试身手。
“老林你还能稳握锉刀,不能丢了脸!”一个叫李师傅的老匠人心有不甘地说,“我也想试试这位年轻人的实力。”
在场领导虽然在旁待命,此刻也显得有些多余了,毕竟这技术方面的事由专业人士说了算。
“你们一边玩去吧!”刘师傅毫不留情地赶人。“既然接下了这个工作,必有所准备,你们在这里闹什么闹?”
众人被逗笑,最终一致同意由刘一锉负责接下来的工作。杨厂长等人见状也不再坚持,只等着刘一锉发号施令。
杨小刚面对这位前辈级别的高手,心中无一丝动摇。他微微点了点头,表示接受挑战。
“老前辈,麻烦您出题!”
刘一大步跨向前方。车间里的气氛变得庄严肃穆,每一个细节都仿佛放大了许多倍。当刘一手抚摩过古老机器时,仿佛时间倒流到了那个峥嵘岁月……
**历史记忆**
这台旧机器承载了很多人的青春与梦想,见证了工厂从艰难时期走来的历程,更是当年解放前由德国进口的产物,以其精细的技术工艺令人赞叹不已。多年过去,尽管经历过无数次考验却依旧如新、毫无故障。
随着回忆涌上心头,刘一讲述着那段故事:“当年运抵这里时遇到了一个小麻烦:缺了个关键零件—螺丝母”。
接着,刘一手轻轻拿起一颗锈迹斑斑却意义非凡的小部件。“那时为了开工生产不得不自制”。 他详细讲述了当时的努力过程和精度需求。
“我们用最好的手工制作了它,但这毕竟是手工品而非原装。现在你要重现这份技艺!”说着,刘一将螺母递给了杨小涛。
继续挑战
接过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与考验,年轻工程师深知此次任务之重远超以往任何一次实践经历。即便当今整个工厂想要完全复制这样精致程度的工作件也绝非易事。因此,在那一刻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杨小刚没有被外界干扰打扰,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能够超越原有的标准。经过一番考量后,决定迎难而上去展示真实能力而不是单纯满足要求。
与此同时,周围围观的同事们各怀着不同的期待和心态观察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有些人担心难度过大,而另有人则抱着看好戏的心态在一旁等待结果。
王国栋感到异常焦虑。他回想起了之前花费一周时间制造这个简单螺栓的经历,以及其间所消耗的人力资源。如果换作今天这样一个小时之内让一个年轻人独自完成如此高精密的任务……这种想法本身就几乎不可能实现!
而像徐远山这样较为理智的同事并没有过多表达忧虑;他认为此时任何言辞都是多余的动作,唯有
与普通员工的迷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位经验丰富的老技工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他们认为,杨小涛能察觉到问题,表明他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甚至可以说,他发现了之前的错误,并正在进行改进和探索。
这些老技工深知,加工高精度零部件不可能一蹴而就。越是复杂精密的部件,越需要经历反复打磨与调整。
关键在于,有的人在完成后才发现失败,而有的人却能在发现异常后立即修正方向,避免更多无谓的时间和精力消耗。那些能及时调整的人,无疑具备更高超的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当看到杨小涛重新启动任务时,他们欣慰地笑了。易中海则神情沉静,目睹这一幕心里不安越发浓烈。与此同时,刘大明甚至找人搬来了椅子,稳稳坐在一旁观察。这小子不仅没有虚张声势,也没有在消遣别人,而是展现出了惊人的敏锐。
能够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勇于承认并放弃错误的方向则另需胆识和判断。很多时候,人们即使发现自己走错了路,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努力补救。最终却发现一切不过是徒劳。
所以,在考试情境下,能果断重来的决心尤为难得。面对这种考核的压力,不是每个人都有此魄力的。
看着全神贯注的杨小涛,刘大明觉得今天肯定会有一个惊喜等着他们。
旁边的另一位评审员也点头同意。在他的职业记忆里,真正拥有这般勇气的人寥寥可数——这些人通常充满自信并且有决断力,未来必然前途无限。
当杨小涛决定再次挑战螺栓加工时,他的手感比之前更为精准,动作显得更顺畅自然。此时此刻,他的身体仿佛已经和意识无缝对接,不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便迅速作出反应。
杨小涛拿着锉刀仔细操作,目不转睛地看着旋转中的螺栓,不断调节力量,使金属表面上发出细微的声响。很快,螺栓逐渐成型了。就在大家都以为接近尾声之时,只见杨小涛果断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令四周一片寂静。显然这次暂停又让不少人感到疑惑。尽管如此,在一旁的老师傅们仍然看不出这个零件有问题,但都耐心地等待结果。“还剩十三分钟!”徐远山低声提醒众人。
时间紧迫间,新的考核项目即将开始。李伟和他的队友也将登场。
三车间外,傻柱遇上了刚考完试回来的贾东旭。「哥,你考得怎么样?」问出口的话,透出了一种显而易见的轻视。如果不是因为家里小秦姐的帮助,还有大叔伯们的扶持,恐怕贾东旭家早就不堪重负了。
贾东旭抬头苦笑,并未作答,显然又一次未能通过。但这一刻,两人都知道他们来的目的一样:看看杨小涛的进度。
两人挤入围观人群之中。当听到有人说杨小涛已经多次尝试失败时,傻柱和贾东旭互视一眼,前者幸灾乐祸起来。
可是接下来的发展却让他们大跌眼镜。经过短暂休息后,杨小涛重新开工了,这一次完全依赖直觉进行,每一步都行云流水、天衣无缝。
仅过了几分钟,杨小涛便停手了,取出完工件交给了检查员们,随后宣布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所有人都愣住了——没想到从头至尾只用了不到十分钟!
徐远山查看时间,确认整个过程真的只有七分半钟;刘大明下令立刻检测,手微微颤抖着。当测试结果显示直径15.055毫米,中径14.822毫米,全部合格时,整个车间陷入了一片欢腾。这一刻,所有对杨小涛的认可如潮水般涌来,为他的技术和果敢而欢呼。
杨佑宁、刘怀民等人激动不已,掌声四起。王国栋笑着大声祝贺,似乎已经忘记了这是严肃的考核场合。而其他同事也都沉浸在这喜悦之中,王法车和文伟抱头痛哭相庆。
这一刻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正如新旧交接班一样,年轻的一代已经崛起,准备迎接更大挑战。
随着掌声逐渐平息,刘怀民递过图纸:“这是八级考核要求。”郭亮将图纸呈递给现在的“杨师傅”。后者郑重地点了点头,接受新的挑战。在接下来的三小时内,要根据这份复杂的图纸制造一件完美成品,任何一点差错都会导致彻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