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7章 北迁(1 / 1)

在礼王的主持下,太上皇、太后和太皇太后的丧礼办的隆重而悲痛。

只是时不我待,万事都要有个能拿主意的主子在,遵照太皇太后临终前的交代,廖华监政,可他能使唤的动谁?

六部尚书他资历最浅!

太皇太后让他监政的用意不详,八成是看在主子的份上吧?

按说应该让王大人监政的,王大人那可是主子的亲祖父,资历也够厚。

可王大人大概心里是恨皇室的吧?

谁家瑾瑜一样的杰出后辈被毁,都会恨透下手之人的,不管这个人地位如何尊崇,也不管这个人是否已经身死。

可太皇太后怎么就知道自己不恨皇室呢?

廖家,等了三百年才等来了主子,可皇室轻轻松松就将他们多少人的努力变成了泡沫?

廖华站在两级丹玺上,双耳听不到吵得乱七八糟的正事,脑子里想着廖家这么多年的蛰伏、努力,将自己推出来立在朝堂,值得吗?

满打满算才五岁的幼帝,身后没有一个长辈扶持,没有一个长辈教导,能成为一个中正之君吗?

满朝各怀心思的大臣真的甘心跪在幼帝脚下,辅佐他长大,然后再可能因为各个不知名的罪名放逐、斩杀吗?

慕容家的皇室,已经第五代皇帝了,好像每一代起初都看上去不错,却都不约而同地没有给大魏的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

他们,好像没有那么让百官信服的口碑……

尤其还要在这已经乱了半壁江山的艰难时期坚挺过去,若不是皇宫外万万计百姓,这乾元殿里还能剩下几个大臣?

答案,廖华心里门清。

到底,还愿意站在这里的官员,想要的不是经年以后的拥立之功,应该是眼下万千受苦难的百姓吧?

廖华重新睁开眸子,看着六部尚书,议的几件事里,只有葬礼议定了,廖华一锤定音,今日申时出殡,太皇太后、太上皇、太后齐齐葬入皇陵。

太医院太医无论如何也要弄醒幼帝,让他扶灵送葬、披麻摔盆,必须立下孝子贤孙的人设!

至于西山村和翠微庄的处置,虽然大家都默许了取消太上皇临终前所发旨意,可事情已经发酵,只能以已故太皇太后名义撤回太上皇旨意。

而西山村和翠微庄连日签署的奴才数目在圣旨撤销后陡然上涨,持续了一天,按照姬緌事先声明的时间截止,却也招揽了三千人,拖家带口的,同意启程迁往北地的共有一万三千余人。

姬緌做事雷厉风行,虽然这么大一个数目放在任何时候都有聚众闹事的嫌疑,但京兆府和不断派出的衙差维持秩序,并监视翠微庄买奴才的程序。

却没有一丁点儿想要闹事的流民和想要闹事的奴才。

姬緌按照契约,虽然一个奴才基本上都带了三个以上的家人同行,但姬緌大气,按照之前说的,不管是老弱还是妇孺,都给了口吃的。

在京城一片挂白中低调的推着近百辆大车往北而去。

队伍缓慢往北而去,兵部的人跟了一天余才撤回,确认这帮人并不是往东胜城方向而去。

兵部的人说不清心里的感觉是庆幸还是失望?

庆幸,这帮百姓去的不是军营和前线,能继续过普通百姓的生活。

失望,这帮百姓就真的是百姓,没有想要为大魏的边疆出力的打算。

也是,翠微庄若敢明目张胆的招兵买马,朝廷岂能容得下?

可这么多青壮,朝廷却没有能力救助,只能眼看着现成的兵力从眼前流走。

往北的车队浩浩荡荡,一眼望去百余车的货物,成万的人口,若不是里面老弱妇孺很多,手里拿着官府的路引,路过哪里,哪里的父母官都会心惊胆战的。

姬緌跟车,第一次运送人口,感觉很不一样。

天气一日日寒凉,带了几大车的旧棉衣,都是从当铺和京城中的大户人家里花少数几个钱收来的,按说签了契的奴才应该人手一套。

但耐不住奴才的数量太多。只能紧着签了死契的先领,然后根据所签年限长短逐一发放。

十年以下的就没有免费发放,而是看个人能力来排。

有力气,肯干活的,如愿意帮助押车、拉车、做饭、烧火的能免费的一套。

能有些功夫,愿意参加护卫队的,也能领一套。

剩下人想要,包括奴才的家属想要都可以,就是得花钱买。

没钱?

可以,签借据。或者以工代扣。

比如,姬緌的车队里有棉花和粗布,每个妇人凡做五套棉服就能免费得一套棉服的材料,自己缝制棉衣。

每日烧水做饭,照顾生病的护卫、马匹,能照顾牲口、挑水砍柴,都能找管事的记功劳。

攒够所需的功劳值也可以兑换棉服和生活用品。

行路途中凡是有贡献的都能获得生活物资或银钱奖励。比如路边发现药材、山中打到猎物、捡到柴禾等等。

且这些人都是南方流民,其中有那水性好的,不惧寒冷的天气,在路过几条河流时,能就地取材,在结了薄冰的河里捕鱼捞鱼,让车队攒下了几大筐肥鱼。

这些人得到了极大的优待,家属中老弱居然得到了坐车的奖励。顿时所有能动弹的人都干劲十足,虽然天气渐冷,北去的流民队伍却气氛热烈,热火朝天,有一股冲破冬天的热情。

朝廷平乱还是没有议出方案,刚好借着国丧的借口暂缓了。

众人一时间只记得西山伯是朝廷派出去的平乱军,却又有志一同地不提兵力的补给和粮草的押送。

仿似不提,西山伯所带的五千平叛军就能不吃不喝、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山东府临沂,蒙郡平县东北,一座五牛山,被一座庄子层层叠叠地包围着。

五座山峰中间一座乱石天然堆叠,形似莲花台,被王家人恭称为莲花峰。

莲花峰下一座肃穆的老屋虽常年被阳光照耀,可或许是山体的遮挡还是位置太过隐蔽,给人以阴森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