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以仁立身,方得从容(1 / 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暮色渐浓,城市的霓虹次第亮起,街道上行人行色匆匆,有人眉头紧锁为生计奔波,有人笑容满面享受生活的惬意。在这熙熙攘攘的世间百态里,孔子那句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悄然浮现于脑海,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人性在困境与安乐中的不同抉择,也揭示了 “仁” 作为立身之本的深刻内涵与永恒价值。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短短十余字,精准地勾勒出缺乏仁德之人的生存困境。“约”,可理解为贫困、困顿的处境;“乐”,则代表安逸、享乐的环境。对于不仁者而言,身处困境时,因内心缺乏坚定的道德支撑和精神信仰,往往难以坚守正道,容易为了摆脱困境而不择手段;而在安逸享乐之中,又会沉溺于欲望的满足,迷失自我,无法长久地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仁者安仁”,是说有仁德的人安于行仁,将 “仁” 视为内心的准则和生活的方式,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坚守本心;“知者利仁”,则表明有智慧的人认识到 “仁” 的价值,能够从行仁中获得长远的利益,所以主动践行 “仁” 道。这一观点,不仅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本质,更为我们指明了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方向。

一、不仁者:困境与安乐中的迷失

(一)困境中的挣扎与堕落

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不仁而在困境中迷失自我的例子不胜枚举。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赵高身为宦官,却在权力的诱惑下,丧失了基本的仁德与忠诚。面对秦二世统治下的内忧外患,他不仅没有辅佐君主稳定局势,反而为了一己私利,指鹿为马,排除异己,霍乱朝纲。在国家陷入困境时,他不是想着如何解救百姓于水火,而是通过阴谋诡计谋取更大的权力,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他的行为,正是不仁者在困境中为求自保、追逐利益而不择手段的典型写照。

现实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现象。一些人在经济困难时,选择了盗窃、诈骗等违法犯罪的道路。他们或许是因为生活所迫,但根本原因在于内心缺乏仁德的约束,没有坚守住道德的底线。例如,曾有报道称,某些失业人员为了获取钱财,组成诈骗团伙,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以虚假的保健品推销进行诈骗。这些人在困境中,放弃了良知,将罪恶的手伸向了弱势群体,不仅给他人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让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二)安乐中的沉溺与迷失

当不仁者处于安乐的环境中时,同样难以抵御欲望的诱惑,容易陷入堕落的深渊。唐玄宗李隆基在统治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了鼎盛。然而,在取得辉煌成就后,他逐渐沉迷于享乐,宠信杨贵妃,重用杨国忠等奸佞之臣。在安逸的生活中,他忘却了治理国家的责任,不再励精图治,导致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曾经繁荣昌盛的大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百姓也陷入了战乱的痛苦之中。唐玄宗的例子生动地展现了不仁者在安乐中丧失进取之心,被欲望蒙蔽双眼,最终走向衰败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一些人在财富和地位面前迷失了自我。某些企业主在积累了巨额财富后,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不惜违反法律法规,偷工减料,损害消费者的权益。他们沉迷于金钱和权力带来的快感,忘却了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最终不仅企业声誉受损,自己也面临法律的严惩。还有一些人在功成名就后,贪图享乐,生活奢靡无度,沉溺于酒色之中,最终导致家庭破裂,身败名裂。这些都印证了孔子所言,不仁者无法在安乐中长久地保持清醒和自律。

二、仁者:困境与安乐中的坚守

(一)困境中的坚韧与担当

与不仁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仁者在困境中始终坚守 “仁” 的信念,展现出非凡的坚韧与担当。北宋着名文学家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生活困苦。但他并未被困境击倒,而是刻苦读书,立志以天下为己任。他在求学期间,每日仅以稀粥为食,生活极为清苦。然而,他依然专注于学习,心怀家国天下。后来,他为官一方,积极推行改革,关心百姓疾苦。即使在遭受贬谪、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写下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名句。范仲淹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仁者在困境中安于行仁,将个人的得失置之度外,一心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的高尚品质。

在当代社会,也有许多像范仲淹一样的仁者。张桂梅校长扎根贫困山区多年,为了让山区女孩能够接受教育,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创办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在办学过程中,她面临着资金短缺、师资不足、学生辍学等诸多问题,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她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关怀每一个孩子。在她的努力下,许多山区女孩走出了大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张桂梅校长在困境中坚守教育初心,践行 “仁” 的理念,展现了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安乐中的清醒与自律

仁者即使身处安乐之中,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律的品质。北宋文豪苏轼,一生才华横溢,深受皇帝赏识,也曾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享受过荣华富贵。然而,他并未因此而迷失自我。在为官期间,他始终关心百姓的生活,积极为百姓谋福利。无论是在繁华的京城,还是在偏远的地方任职,他都兢兢业业,致力于改善当地的民生。即使在被贬谪到黄州、惠州、儋州等偏远之地,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依然乐观豁达,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苏轼在安乐时不骄不躁,在困境中不怨不艾,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念,以 “仁” 的态度对待生活和他人,成为了后世敬仰的楷模。

在现代社会,也有许多企业家在取得成功后,依然保持着谦逊和自律的品质。他们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回馈社会,投身公益事业。例如,曹德旺创办的福耀玻璃,在成为全球知名企业后,他将大量的财富用于慈善事业,捐款捐物,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医疗等事业。他始终认为,企业家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承担社会责任,要以仁爱之心回馈社会。曹德旺的行为体现了仁者在安乐中不忘本心,积极践行 “仁” 道的精神。

三、智者:以 “仁” 为利的智慧抉择

(一)“仁” 与长远利益的关联

智者深知,践行 “仁” 道并非只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能够带来长远利益的智慧选择。在商业领域,那些秉持诚信经营、关爱员工、回馈社会理念的企业,往往能够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海尔集团为例,在创业初期,海尔面临着产品质量不过关的问题。当时的海尔总裁张瑞敏果断决定,将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毁,以此表明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和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这一举措虽然在当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但却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树立了海尔良好的品牌形象。此后,海尔凭借着高品质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家电企业。海尔的成功,正是因为其管理者认识到了诚信经营这一 “仁” 的理念所带来的长远利益。

在人际关系中,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的人,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帮助。一个懂得关心他人、乐于分享的人,往往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当他遇到困难时,身边的人也会愿意伸出援手。相反,那些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利益的人,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获得一些好处,但从长远来看,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和支持,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二)历史与现实中的智者典范

春秋时期的管仲,是一位极具智慧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管仲深知,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以民为本,施行仁政。他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鼓励商业发展,促进了齐国经济的繁荣。同时,他还加强军队建设,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在他的治理下,齐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管仲的成功,源于他对 “仁” 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他明白,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发展,而这正是实现齐国长远利益的关键所在。

在现代社会,马云创办的阿里巴巴集团,也是智者以 “仁” 获利的典型案例。马云提出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的愿景,致力于通过互联网技术帮助中小企业发展。阿里巴巴为商家提供便捷的交易平台,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同时,阿里巴巴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环境保护、教育扶贫等领域。通过践行 “仁” 的理念,阿里巴巴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还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马云和他的团队认识到,企业只有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正是智者对 “仁” 的深刻领悟和智慧运用。

四、“仁” 的时代价值与践行路径

(一)当代社会对 “仁” 的呼唤

在当今社会,虽然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面临着诸多挑战。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疏离。网络暴力、诚信缺失、自私自利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反映出社会对 “仁” 的迫切需求。在校园里,校园欺凌事件的出现,让我们看到部分青少年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在商业领域,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广告等问题的存在,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在网络空间,一些人随意发表恶意言论,攻击他人,污染了网络环境。这些现象都提醒我们,弘扬 “仁” 的精神,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是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践行 “仁” 道的具体方式

践行 “仁” 道,需要从个人、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入手。在个人层面,我们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养善良、宽容、诚信等品质。日常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关心他人的感受,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比如,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座,在他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 “仁” 的体现。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 “仁” 的内涵,并将其付诸实践。

在家庭层面,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道理。家庭中要营造温馨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社会层面,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加强宣传教育,弘扬 “仁” 的精神。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公益活动等形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社会信用体系,对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对践行 “仁” 道的行为进行表彰和奖励,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孔子所言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穿越千年时光,依然在当今社会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如同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提醒我们以 “仁” 立身,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在安乐中保持清醒,以智慧的眼光认识到 “仁” 的价值。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将 “仁” 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成为 “仁者”“智者”,我们的社会必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每个人也都能在践行 “仁” 道的过程中,收获内心的安宁与真正的幸福,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五、“仁” 在科技浪潮中的价值重构

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深度渗透生活的当下,“仁” 的理念为科技发展注入了人文温度。算法推荐曾因过度迎合用户偏好,导致信息茧房加剧社交隔阂,而当开发者秉持 “仁者爱人” 的理念,在技术设计中融入对用户认知健康的关怀,优化推荐逻辑,便让信息传播回归连接与共享的本质。例如,部分阅读类 App 开始推出 “反茧房” 功能,主动推送多元领域的优质内容,打破用户的认知局限,促进知识与思想的交流,这正是 “知者利仁” 在技术创新中的体现 —— 以仁道思维创造更具社会价值的科技成果。

自动驾驶技术的伦理困境同样呼唤 “仁” 的智慧。当面对不可避免的碰撞时,车辆该优先保护乘客还是行人?这种 “电车难题” 的争议背后,是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博弈。企业若以 “仁” 为准则,将公众安全置于商业利益之上,通过算法优化与测试标准的完善,最大限度减少伤害,便能赢得社会信任。特斯拉在自动驾驶事故频发后,投入大量资源改进传感器与算法,同时公开事故数据接受监督,正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领域的 “安仁” 之道,推动行业向更安全、更人道的方向发展。

六、“仁” 作为国际交往的文明纽带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冲突频发的今天,“仁” 的理念为国际秩序的重构提供了东方智慧。“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 的警示,映射出某些国家推行霸权主义、挑起贸易战的短视行为 —— 过度追逐自身利益,最终引发国际社会的抵制,破坏全球经济的稳定繁荣。相反,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 “仁者安仁” 的当代实践。通过 “一带一路” 倡议,中国与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尊重当地文化与生态,帮助沿线国家提升发展能力,这种合作模式摒弃了零和博弈思维,以仁爱之心推动共同发展,赢得了广泛赞誉。

在国际援助领域,“仁” 的精神更显珍贵。当灾难发生时,中国医疗队跨越山海奔赴灾区,不仅带去医疗物资与技术,更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当地民众交流合作,这种超越国界的人道主义援助,正是 “仁” 在国际社会的生动写照。而对比某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冷漠旁观、甚至趁火打劫的行为,更凸显出 “仁” 作为文明共识的重要性 —— 唯有以仁爱之心处理国际关系,才能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七、“仁” 与生态文明的共生之道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的哲理,在生态危机中得到了深刻印证。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肆意破坏,正是缺乏 “仁” 的体现。过度伐木导致水土流失、过度捕捞造成海洋生态失衡,这些短视行为看似满足了一时之利,却将人类推向资源枯竭、气候恶化的困境。而 “仁者安仁” 的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数十年如一日在荒漠中植树造林,将黄沙漫天的荒原变成绿意盎然的林海,他们以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践行着 “仁” 的精神,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日常生活中,“仁” 的践行同样能推动绿色发展。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环保行为,本质上是对自然万物的仁爱与责任。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知者利仁”—— 通过践行环保理念不仅能保护地球家园,也能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生态文明的建设便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企业也开始将 “仁” 融入发展战略,如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减少碳排放;循环经济企业通过资源回收利用,降低对原生资源的依赖,这些都是 “仁” 在产业升级中的创新实践。

八、“仁” 的传承与创新:面向未来的文明使命

数字时代的青年一代,正以创新方式传承 “仁” 的精神。短视频平台上,无数志愿者分享助老扶幼、环保公益的故事,用镜头传递温暖;在线教育社区中,知识分享者无偿传授技能,打破教育资源的壁垒。这些行为既是对 “仁者安仁” 的延续,也赋予传统美德新的时代内涵。高校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管理、科技伦理相结合,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让 “仁” 的智慧在学术创新中焕发新生。

展望未来,“仁” 的理念将在元宇宙、太空探索等新兴领域持续发挥作用。当人类构建虚拟世界时,以 “仁” 为准则设计社交规则,避免虚拟空间沦为道德真空;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以仁爱之心对待未知星球的生态环境,确保星际探索符合全人类的长远利益。“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的古训,将始终提醒我们:无论是面对技术变革还是文明拓展,唯有坚守 “仁” 的根本,才能在发展中保持平衡,实现可持续的进步。

从个人修身到社会治理,从科技发展到文明对话,孔子关于 “仁” 的教诲始终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它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构建和谐世界的行动指南。当每个人都能以 “仁” 立身,在困境中坚守本心,在安乐中保持清醒,在发展中兼顾他人与长远利益,我们终将迎来一个充满善意与智慧的未来,让 “仁” 的光辉照亮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角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与幸福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