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韩相邀功,申不同借势推行青苗法!(1 / 1)

韩国如今的局势,是左右相联手把持朝政。

至于韩皇韩禹子,则是终日沉迷于女色。

以至于魏军偷袭丹陵这种大事都过去了,韩禹子才知道!

而左相邓琦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禀报,自然是邀功。

“陛下,魏军左起率军奇袭丹陵,被曹直将军提前发现,拒守不出。

左起狡诈,命人将丹陵城附近的数万百姓驱赶到一处……”

邓琦还未说完,大殿上原本低头的朝臣们纷纷抬头,面上皆带着震惊之色。

这种毒计……他们听说过!

大半年之前,出使韩国的大乾使者冯源,当着朝臣的面说了此计。

当时他们即便知道冯源亲韩,还是有很多人当场大骂冯源,称其是来耀武扬威的。

至于其他人,则是大骂许良畜生不如,竟想出这等丧尽天良之计。

后来大乾果然伐韩,韩国满朝文武竟心生一股病态的庆幸之感,庆幸伐韩的主将没有用许良之计。

没想到大乾没用这计策,却被魏将左起用了!

左起不止用了,还让魏军扮作百姓,掺杂其中。

此举相较于许良之计更为歹毒,更为无德!

群臣再次怒骂。

“左起此举,让列国此后征战再不敢开城救济百姓!”

“微臣恳请陛下发旨讨伐左起,让世人知其罪行,让他身败名裂!”

“左起无耻无德,魏惠子有眼无珠,竟重用这等渣滓!”

“……”

“许良无耻,若非是他想出这等歹毒计策,那左起又怎会用这种毒计?”

“许良、左起,蛇鼠一窝,若迎面而遇,必唾之!”

“算上我一个!”

“……”

大殿上,群情激奋,热闹得跟天未亮时的城南菜场一样。

对他们来说,在朝堂上最大的贡献便是帮皇帝骂人,帮丞相邀功,顺势表表自己的忠心。

唯有如此,才能在朝堂上屹立不倒,稳如磐石。

邓琦继续道:“曹直将军识破左起奸计,名义上开城接纳百姓,实则暗中命将士们埋伏。

待魏军谍子进了城门之后,曹将军果断命人关闭城门,切断谍子与城外魏军联系,关门打狗。

左起眼见形势不对,果断放弃攻城,率军狼狈逃窜!

曹将军眼见果断率军出击,追杀魏武卒五十余里乃回。

此一战,曹将军杀得左起胆寒,杀出了我大韩国的赫赫威名!”

众大臣闻言大喜,一个个笑逐颜开。

便连韩禹子也是听得来了精神,脸上带着笑意,“好,好,曹将军不愧是我大韩之栋梁,竟击败左起!”

“邓爱卿,朕记得当初是你举荐的曹将军吧?

你有慧眼识人之能,朕要好好赏你!”

邓琦满脸惶恐之色,赶忙拱手,“陛下谬赞,微臣为国举贤,为陛下效力,不敢贪功。

只求陛下犒赏前线将士即可。”

韩禹子点头,“理应如此!”

“黄伦!”

“微臣在!”

“着你核验曹直将军之功,论功行赏!”

“遵旨!”

邓伦躬身拱手,“微臣代前线将士谢陛下隆恩!”

韩禹子抬手,面带笑意,“除此捷报,诸位爱卿可还有事要奏?”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你,各自沉吟,没有说话。

他们都看出来韩禹子今日心情很不错,这个时候奏事多数是能批的。

但……没人敢去触左相邓琦的眉头!

人群中,申不同深吸一口气,看了一眼不远处的韩遽,发现对方无动于衷,咬牙拱手出列道:“启奏陛下,微臣有事启奏!”

“哦?”韩禹子微笑,“讲!”

“陛下,今日……”申不同心底犹豫,想起邓琦刚才的话之后,灵机一动,“曹直将军除了上表战功,还托人跟微臣提及了春种之事。”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替申不同捏了一把汗。

曹直乃是武将,怎会跟他一个户部的提什么春种?

邓琦更是悄然眯眼,眼底泛起杀机。

显然,曹直是想借曹直的“势”。

果然,听到是曹直提到的事,韩禹子欣然点头,“讲!”

“微臣所说之事,乃是丹陵……乃至整个大韩国都存在事!”

申不同没去看邓琦,一口气将要说的话全讲了出来,“每岁此时百姓都要春种,但因为往年旱灾、水灾、虫灾等灾害,百姓为了种地、养活一家老小,只能跟当地的士绅借粮……

但士绅借贷给百姓的粮食利息却极高。

百姓还不起粮,便只能以地抵押。

而朝廷征税是以人头征税,这就导致很多良田的产出压根没交税!”

朝中文武皆侧目看着他,目中有讥讽的,有愤恨的,还有无动于衷的。

韩遽左右看了看,幽幽一叹,心底想着申不同所说的话可以不被采纳,但其人不能死!

韩国需要有这样直言敢谏的人!

真到了没办法的时候,他说不得要搬出韩氏族人的身份了。

他知道,申不同是要当朝说出一直想要实施的策略——青苗法了!

果然,申不同慷慨陈词:“长此以往,百姓借粮还不上,朝廷的粮税也没有保障……

是以微臣想出一法,名为青苗法!”

“青苗法?”韩禹子目光热切,“申爱卿速速说来,何谓青苗法?”

大殿上,群臣看向申不同的目光已经愈发不善。

然而申不同好似没有看到,自顾自说着许良教他的法子:“青苗法是朝廷每年于春、秋收获之前借出种子、粮食给生活困难的百姓,以避免他们向士绅借贷粮食,支付高额利息……”

“具体做法就是朝廷出政策,各地方官府负责调粮、借粮,利息则定在士绅利率之下,如此可保证百姓不会因为还不起粮而被迫抵押土地!”

“此法于每年青苗已成,收获将定之前决定是否推行,故名青苗法。”

顿了顿,申不同似豁出去了,咬牙继续道,“土地兼并是因为百姓吃的粮食没有保障,这才给了各地士绅乘之机……

此法需要朝廷在收获之前确定百姓能否正常收获。

能,则不需借粮。不能,则借出粮食。”

“若用此法,则土地兼并之祸必解!”

此言一出,整个朝堂瞬间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