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报
11月下旬。
这一日,陈光良来到《商报》的写字楼,洪雁宾、黄春荪在办公室里会见了他。
此时的洪雁宾,不得不佩服陈光良的眼光。
《商报》经营已经三个多月,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销量还在继续下滑。
本身报纸一般是全靠广告费盈利,甚至广告费都需要作为成本;如果是仅靠报纸的本身销量,基本上没有一家报纸是盈利的。
一张报纸的成本就在1分钱,而像是《新闻报》和《申报》,幅面高达8到10张,再加上油墨、制版、人工等成本,每份报纸的成本要超过大洋1角多,而每份报纸的价格只有3分6厘;批给报贩按六五折实收,不过两分多,不但不够成本,甚至出现发行越多越赔本的状况。
出于收益的考虑,当《新闻报》和《申报》发行到了一定数量,利润达到最大化时,就不再追求发行量了。
《商报》是四张纸,相应的成本应该达到五分钱,售价则是三分,但批给报贩仅两分而已,所以亏损也是正常。
至于广告费,它其实又和报纸的销量有关。
报纸的销量越高,人家才愿意打广告,提高广告费。
像《商报》这样的几千份销量,根本没有多少广告收益。
洪雁宾当机立断,准备斩仓:“陈老板,你现在还有没有兴趣接手《商报》?”
陈光良说道:“兴趣当然有,只是洪先生打算开价多少?”
痛宰他一笔,那可不行。
洪雁宾直接说道:“我们既然亏了,就不说丧气话,也不会想着从陈老板这里宰一笔,毕竟以陈老板的精明,也不可能答应。所以,我们折价到1.5万大洋,整个《商报》的转给你,包括设备、人才等等。”
是个人物!懂得取舍!
陈光良心中有了评价,当即提出一个建议道:“洪先生,不如你们以1.5万大洋入股,我以3.5万大洋追加投资,这样重组报社。新的股权中,我占股70%,剩下是你们原来的股东。我担任总经理,你们二位担任协理。”
场面瞬间变化起来,洪雁宾和黄春荪都露出感兴趣的表情。
不过洪雁宾开口道:“陈老板有什么高招,不妨先透露一下,也好让我们有底!”
陈光良笑道:“洪先生,你可不是这样的人!”
意思是,你不是畏手畏脚的人。
看着陈光良的笑容,洪雁宾有种被看穿的表情,当即‘哈哈’大笑道:“是我着相了。不过陈老板说的对,这点胆量我是有的,毕竟你都敢拿出3.5万大洋出来。春荪,你意下如何?”
黄春荪也说道:“陈老板在地产界,可是出奇制胜,相信一定有奇招经营报业,我也愿意赌一赌!”
何止在地产界出奇制胜,就是在车行领域,也是深得顾竹轩夸奖,此时洪雁宾在心中如是想到。一个小人物崛起到这个程度,身上的能力自然无需质疑了。
“好,就按陈老板的意思来办!”
陈光良之所以看中洪雁宾、黄春荪,自然是有结交杜月笙的意思;除此之外,也有看中黄春荪这个办报行家的意思。
双方随后商定好,陈光良先回去筹钱,资金到位就重组报社。
当然在这期间,《商报》依旧继续保持发行,要直到新的报纸《东方日报》创刊的前一天。
陈光良要办报,需要3.5万大洋的资金,他当然是选择贷款。
所以,他短小,栏目众多,通俗易懂,适合不同年龄读者的口味。”
“正刊的特点要是:大量采写社会新闻,以吸引读者,时效快,报道面广,特别是本地新闻。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招募20~50名的记者。”
“副刊的特点是:刊登上海新闻界、文艺界名家的文章;邀请懂赛马、懂赛狗的人,来撰写马经、狗经;邀请武侠家,来连载。”
马经、狗经、连载,都只是一开始‘拉人气’的手段。
只要《东方日报》有足够的销量和人气,那么社会名家自然原因撰稿给他们。
张静庐提出疑问道:“这种报纸该如何定位?”
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毕竟现在市场普遍流行进步报纸,发表一些进步文章。
陈光良当即说道:“大众报。我们不参加政治,作为报业人,应该本着公正的态度,但是人就不能保证不带主观思维去评价一件事,所以我们先确定《东方日报》的风格,那就是‘不做裁判’,只报道事情的自身,不要去下结论。”
一个个任务安排下,《东方日报》整体思路,大家总算明白了!
原来《商报》的内容也要,但要压缩文章,采取‘文摘文’的方式,比如原来1000字的新闻,现在可能只有500字新闻。
这样的结果就是,客户看得通俗易懂,报纸内容又丰富多彩。
新空出来的版面,则是由‘时事新闻’补上,招募大量的新记者,多搜集本地新闻;当然全国的新闻也有各种方式获得,可以从《申报》和《新闻报》暗购(这玩意口述就能传播)。
还特别增加了马经、狗经、武侠、八卦新闻,以此来增加报纸的娱乐性。
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将在《东方日报》上出现。
最近一段时间,陈光良要将一半的精力,都放在《东方日报》上面。
很多事情都亲力亲为,例如面试写的、写狗经的、写马经的。
除此之外,陈光良还会亲自教学——编辑该如何撰写新闻。首先是标题一定要有吸引力,后世俗称‘标题党’;其次是内容要简洁、通俗,这样看报的人不费劲;最后是多一些劲爆的新闻,哪怕是涉黒涉簧,当然敏感人物和事情不要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