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作为贵族的托尔斯泰(二合一)
当《现代人》杂志的最新一期开始售卖之时,米哈伊尔此前的以及和涅克拉索夫一起发行的文集,并非说已经完全没有了水花。
很多时候恰恰相反,这种东西往往才是最需要时间来发酵的东西,很多到底值不值得看,往往是要以三五十年乃至更久的时间为尺度,或许才有可能展开比较公正的评判。
它让很多盛行一时的作品沦为风中的一粒尘埃,再也无人在意,同样也让寂寞了无数时光的作品,愈发显现出它难以磨灭的辉煌。
米哈伊尔的运气不错,因为别林斯基的大力举荐,他得以一上来就站到了俄国文化中心这个位置上。
不过在这个年头,由于印刷和运输的艰难,即便是身处同一个国度,有些东西想要传播开来依旧需要很多时间。
因此即便米哈伊尔在圣彼得堡的文化圈可以说是已经打出了名声,但在离圣彼得堡有一段距离的莫斯科,也只能说是刚刚为一部分人所熟知,而且即便熟知,对他的评价相比较于圣彼得堡可能还要来得更加糟糕一点。
之所以如此,归根结底其实还是新都与旧都,新思想与旧思想的较量。
其实从地缘政治因素来考虑的话,定都莫斯科要比圣彼得堡更有安全保障。
原因则是莫斯科深居内陆,有着宽广的战略纵深,这也是后来为何那个新生的国家要迁都莫斯科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在那之前的话,彼得大帝为了便于对外扩张以及更好向西欧先进国家学习,加强经贸往来,于是选择另辟蹊径,在圣彼得堡定都。
在此基础之上,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其实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文化圈子。
圣彼得堡源源不断地受到欧洲启蒙思想、市民社会和风俗习惯等等方面的影响,因此不仅是这里的贵族在生活方式上全面效仿欧洲,就连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以及市民们的生活方式也更西化一些。
至于莫斯科,作为旧都,它在文化上则是更加强调东正教传统和民族认同,并且非常看重俄国的村社制度和古老的宗法制社会。
简单来说,圣彼得堡更城市一点,莫斯科更加乡村一点,圣彼得堡西欧派人士更多一点,莫斯科斯拉夫派人士更多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真要说的话,即便米哈伊尔发的那些作品在圣彼得堡就已经受到了很多批评,但在莫斯科这边,尤其是在莫斯科的贵族上流社会里边,那真是看一眼都觉得浪费时间,就算耐着性子多看了一点,所引起的也只有嘲笑罢了。
正如托尔斯泰在他的回忆中写到的那样:
“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成为一个好人,但是我年轻,我有种种欲念,而在我寻求美好的东西的时候,却是独自一人,匹马单枪。
每次当我试图吐露我最隐秘的愿望,即我想成为一个品德优秀的人的时候,我就会遇到轻蔑和嘲笑;而只要我沉湎于卑劣的欲念,我就受到称赞和鼓励。虚荣心、权欲、利欲、情欲、骄傲、愤怒、报复——所有这一切都受到尊重。
我沉湎于这些欲念之中,就逐渐变得像个大人,感觉到别人对我很满意。”
而即便是托尔斯泰认为最最纯洁的姑妈,她对青年的托尔斯泰的最大心愿便是同有夫之妇发生关系:
“再没有什么比同一个上流社会的妇人发生关系更能造就一个年轻人了。”
她还希望托尔斯泰能得到另一个幸福,那就是当上皇帝的副官,同时她希望托尔斯泰得到的最大幸福,便是娶一个很富有的姑娘,从而得到更多的农奴。
总之,在这年头的俄国,对大部分所谓上流人士的期待,无限拉低就完了,越是上流便越是下流,很多时候都是如此。
而在这种环境下,依旧是米哈伊尔的诗歌更受欢迎一点,至于?写的什么东西。
甚至说在其他贵族面前试着想谈谈这些,所得到的无疑还是群起而攻之的嘲笑罢了。
此时此刻,走在大街上的这位身体健壮的青年或者说少年,在前不久就得到了这样的待遇,不过碍于他的身份,其他贵族都不敢做得太过火,更何况这位少年暴躁易怒,一旦惹得他不快,他将极有可能当场跟人发起足以要人性命的决斗。
顺带一提的是,虽然路途遥远,但该赚钱还是要赚钱的,因此米哈伊尔他们的文集在圣彼得堡销售了一阵子后,自然也试着找人在莫斯科那里试试水。
尽管相对封建和保守,但莫斯科无疑是俄国内只在圣彼得堡之下的大城市,对文化知识感兴趣的人依旧很多,因此《彼得堡文集》在这边虽然受到了不少讥笑,但销量总得来说还算不错。
因此即便主战场并不在这边,但涅克拉索夫多少还是在这边下了点功夫,托人代理的同时,也在这边简单打了点小广告。
当然,只是简单的试试水,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圣彼得堡。
而对他们这家杂志感兴趣的人不多,但确实有,走在街上的这位少年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长相非常普通,甚至称得上有些难看,短而硬的头发,宽鼻梁、厚嘴唇且长着一对灰色的小眼睛,但他穿着非常讲究,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家境非凡,并且很有可能拥有高贵的门是如此,便开始介绍“我”的身份,一位在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一个孤儿但是被一个好家庭收留了,并且有一位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娜塔莎。
讲述的则是我的养父尼古拉·谢尔盖伊奇,年轻时赌博输光了家产后从此戒赌,并且开始认真生活。
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位很会拿捏人心的公爵,并且一心一意地当了人家的管家,打理人家的财产。
因为他是一位“非常善良、既天真而又有点浪漫主义的人,尽管有人对他们说三道四,但是,这种人在我们俄罗斯还是有口皆碑的,他们一旦爱上了什么人(有时候只有上帝知道为什么),就会对人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那种一厢情愿的痴愚,有时简直到了滑稽可笑的地步。”
他是如此的忠诚和善良,也几乎把那位公爵当成了自己的兄弟。
而那位公爵是什么样的人呢?
破败贵族出身,无奈之下娶了一位商人的女儿,靠着妻子的嫁妆,他站稳脚跟,重振家业。
而这位商人的女儿,仅粗通文墨,大字从不了几个,而且相貌丑陋,但是她心肠好并且对公爵百依百顺。
于是公爵就充分利用了她的这一优点,一年之后便跟她分居,并且早就开始持续地虐待她,等到六七年后,这位商人的女儿终于是死了.
紧接着这位公爵便开始凭借着自己谋取来的家产和左右逢源的能力平步青云,在这个过程中,公爵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尼古拉那里一段时间,接着公爵似乎是听到了什么风言风语,说他的管家似乎侵吞了自己的财产,他的女儿也正在引诱他的儿子。
公爵最开始的时候就只是想给自己找一个可靠的管家,并无深入了解管家的兴趣,于是他很快就相信了这番话,并且当众辱骂这位为他辛苦工作、信任他的管家为贼。
这位被侮辱的老人一怒之下,撇下了一切,决定举家迁往彼得堡,亲自为自己的这桩冤案奔走。
公爵似乎很快就明白过来了,他不该无端侮辱伊赫梅涅夫。但是因为面子,公爵决定使出浑身解数也要打赢这场官司:“换句话说,实际上就是要夺走他过去的管家的最后一块面包,让他彻底变成穷光蛋。”
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年轻的托尔斯泰一方面浑身刺挠,因为他在这些内容当中看到了太多熟悉的事物了,但是据他所知,那些人全都以自己的行为为荣,而丝毫不感到耻辱。
另一方面就是不自觉地代入了进去,怒气不自觉地上涌,恨不得直接一枪崩了那位虚伪恶心的公爵。
但等他想到自己最近的行为时,又多少有些沉默。
但是不管怎样,他已经彻底被这个故事给吸引了进去,并且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后面的发展,于是他用颤抖的手急忙往后翻去,然后很快就看到了这样一行字眼:“未完待续.”
年轻的托尔斯泰:“???”
莫名的愤怒让这位年轻人浑身颤抖,他甚至敢向上帝起誓,如果这位作者是写完了还不肯将全部给放上来的话,那么他一定要一枪崩了他!
“阿啾!”
走在大街上的米哈伊尔突然就连打了好几个喷嚏,尽管他并未感到任何寒意,但爱惜身体的他还是用力裹了裹自己的大衣,以避免患上感冒一类的疾病。
“真是奇怪.”
米哈伊尔忍不住嘀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