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舆论下的较力!(1 / 1)

离石游记 半边人 1187 字 3小时前

这个消息乃是由名闻天下的《帝国时报》转载传递奉圣城。

要知道,这份报纸的记者和主编可都非等闲之辈,他们皆是那些自视甚高的读书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但他们不是穷人,却时常说自己是穷人中一份子。这些人常常以万民良心自居,自命不凡,有种我穷我干净、我是天下人的良心错觉感。

如今,随着大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读书识字之人日益增多,报纸的销售量也随之节节攀升。尤其是咱们汉人,那可是出了名地喜欢凑热闹,这种民族天性使得报纸的销量,如洪水般暴涨,纸张成了消耗量最大的日用品,报纸更是成为最挣钱的行当之一。一时间,报纸销售量暴增,无论是积少成多的财富增长,还是民间读者受众的影响力,竟成就了好几位文豪!

对于文人墨客而言,依靠撰写文章来赚取丰厚的家财,并一举跃身为富豪,简直就是梦寐以求之事啊!

既能收获声名远扬的美誉,又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只要所发表的内容并非无中生有、恶意诽谤污蔑他人,那么这笔财富便能稳稳当当地落入囊中。

不仅如此,这样的行为还会得到大秦官府的大力保护呢!

倘若名声愈发响亮,在民间拥有广泛认可的影响力,甚至还有可能被推举进入御史台担任官员一职,这是何等诱人的美事啊力,当官不再是世袭专有!

正是在这种思潮的引领之下,各类报纸的记者们纷纷各展其能,施展出浑身解数,要想名扬天下,然后利用在舆论界的影响力,晋升为大秦官员。

他们充分利用各自的人脉关系,争先恐后地奔赴九真郡,只为能够抢先获取到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在中原大地上,他们不辞辛劳地深挖细究,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可能引发轰动效应的线索和新闻,然后妙笔生花的报道出来,引起天下人的共鸣。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四处奔波,不辞辛劳地去寻找每一个当事人和幸存者。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仔细搜寻着各种各样,能够证明事实真相的证据。

历经千辛万苦之后,他们终于带着满满的第一手信息资料踏上归途,回到了位于九真郡的驿站。此时已是夜深人静,但他们却毫无睡意,立刻投入到紧张而又兴奋的构思创作之中。

当然,尽管他们不会信口开河、胡编乱造,但适当的艺术加工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比如,他们精心设计了对某位王姓幸存者的深入采访,详细记录了他所经历的惊心动魄的一幕;或者根据某位黄姓受害者亲口叙述的悲惨遭遇,生动描绘出当时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更有甚者,还挖掘出了某位白氏女子与野猴子之间,那段不为人知的悲惨遭遇,描写却侧重香艳恶俗……

就这样,一篇篇精彩绝伦的文章应运而生,并陆续登上了各大报纸。

除了那些专门针对文学爱好者的报纸外,其他所有报刊都统一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撰写报道,目的就是要确保哪怕只是刚刚学会认字的普通汉人,也能够轻松读懂其中的内容。

正因为如此,能够胜任记者这份工作的人数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因为当记者的门槛相较主编有点低。

在这些兢兢业业的记者们的大力宣扬之下,原本发生在中南半岛上野人残忍杀害工人及其家眷的事件,其影响力在民间迅速扩大。

一开始,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仅有数百人而已,但在民间的传闻中,这个数字却被不断夸大,很快就演变成了上千人之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天的伤亡人数,更是以惊人的五六千人的速度急剧攀升!

尤其是在萧衍这位关键人物加入之后,情况变得愈发严重起来。原本只有区区数百人的伤亡数字,转眼间竟然飙升至数十万之巨!

倘若没有内务府及时出面干预并加以澄清,恐怕用不了十天半个月时间,这场悲剧中的伤亡人数,便会在谣言的推波助澜下被夸大成百万之众!

面对民间日益失真的种种谣传,内务府感觉事情闹的有的大,不得不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应对。

内务府揣测着这起事件背后或许藏着一只黑手,但此时此刻,当务之急乃是解决眼前的难题、安抚南方民众的怨气。

幸运的是,内务府存有秦皇亲自撰写的应急事件处理预案,内务府管事知道此刻并非争论不休的时候,眼下最要紧的并非追查真相,而是妥善地处理后续事宜。

第一步便是迅速采取行动,先将事态稳定下来;紧接着,要高调地向外界宣称,一定会为那些不幸遇害之人报仇雪恨,以安民心。而第三步,则是彻底清除潜在的危险因素,为迁徙的工人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生存环境。

至于其他方面的事务,就交由民间自行去讨论和评判吧。倘若民间舆论强烈要求揪出那隐藏在幕后的黑手,届时内务府自然能够指使盖世太保,展开大规模的调查审讯。

可若是民间对此并不热衷,内务府往后行事便需加倍谨慎小心。毕竟,有这样一个隐匿的敌人潜伏在暗处,也能促使内务府以及盖世太保,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同时更能彰显出自家机要部门存在的价值。

为此,内务府不仅将死难者的抚恤金大幅提升至原来的两倍之多,还承诺会妥善安置并供养所有的幸存者。而为遇难者复仇的艰巨任务,则被移交到了军部手中,军部只听秦皇一人命令,再说军部严重缺人。

各个方向的秦军都不敢轻举妄动,秦皇对陆军盯的最紧,也最看重,陆军部当然不能让海军部趁虚而入,取代军部成为秦皇最信任的兵种。

此时,内务府的总管依旧是那位精明能干的秋月大人。她知道一些高级情报,由于她打算调集海军,让海军陆战队去中南半岛内陆攻打真腊帝国。

海军部本来陆战队人数持续减少,他们都变成了南海各据点码头的驻守官兵,根本抽不出来人,而且他们还要训练夷州高山族的归化秦人,让他们组成大秦南军。

秋月现在是真正的皇亲国戚,即使海军部也得给面子,正当霍光明左右为难之际,秦皇把秋月重新调回城卫军,而重新接手内务府的又变成了皇后春花。

皇后春花虽不懂军事,可她知道南军是秦皇定下的战略,她根本不可拆夫君的台,她第一个想到了大秦行商的物资运输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