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一季,果结百年;山河为卷,落笔新篇
紫禁城的初雪来得悄无声息。
一夜之间,朱红的宫墙覆上了薄薄一层银白,琉璃瓦在晨光中泛着清冷的光泽。
毓庆宫的廊下,胤礽披着狐裘大氅,手里捧着一盏热茶,呵出的白气氤氲了眉眼。
何玉柱捧着厚厚一叠奏折匆匆走来:“殿下,各地递来的折子,都是夸济世堂的。”
胤礽接过,随手翻开最上面一本——是江苏巡抚的亲笔,字迹工整有力:“……自济世堂设立以来,百姓感念皇恩,今冬疫病较往年减七成,老幼皆有所依……”
他唇角微扬,又翻了几本,山东、河南、湖广……几乎每封折子里都提到了济世堂的惠民之效,甚至有些地方官员还附上了百姓联名的万民伞。
“二哥!”
清朗的声音从院外传来,胤礽抬眼望去,只见积雪覆盖的宫道上,两个小小的身影踏雪而来。
走在前头的小家伙眉目如剑,步履生风,腰间别着一把未开刃的小匕首,靴子踩在雪地上咯吱作响,活像只初生的小虎,正是十三阿哥胤祥。
他虽年纪尚小,却已隐隐透出一股江湖侠气,举手投足间带着不拘小节的洒脱。
稍落后半步的小家伙面容俊秀,一双凤眼沉静如水,行走间显出一股沉稳气度,正是十四阿哥胤禵。
他微微抿着唇,目光却锐利如鹰隼,仿佛已在心中排兵布阵,小小年纪便已有了几分将帅之风。
二人见了胤礽,齐齐拱手行礼,一个爽朗利落,一个端正肃然,倒像是江湖少侠遇上了少年将军,偏又都是半大孩子,稚气未脱,反倒显得格外有趣。
胤祥眼睛亮晶晶的:“皇阿玛刚在乾清宫夸您呢!说济世堂这事办得漂亮!”
胤禵笑嘻嘻地补充:“是啊,咱们兄弟几个都沾了光!!”
胤礽失笑,正要说话,远处又传来一阵脚步声。
“保成!”胤禔大步流星地走来,黑色貂裘上还沾着未化的雪粒,“我刚从校场回来,就听说皇阿玛龙颜大悦——哟,十三、十四也在?”
两个小的连忙行礼:“大哥。”
胤禔随意地摆摆手,凑到胤礽跟前看折子:“啧啧,这些家伙倒是会拍马屁。”
话虽这么说,眼底却满是得意,“不过咱们这事儿确实办得漂亮!老四把账目查得滴水不漏;老八那张嘴,把江南士族哄得团团转;还有老三……”
他掰着手指数,忽然发现漏了人,转头问两个小的:“老五、老七他们呢?”
胤祥笑道:“五哥在慈宁宫陪皇玛嬷说话,七哥被九哥、十哥拉去试新酿的梅花酒了。”
胤禵眨眨眼:“十一哥、十二哥在文华殿帮二哥整理奏章呢。”
正说着,宫道尽头又出现几道身影——胤祉捧着书卷,胤禛提着食盒,胤禩执伞而来,三人边走边谈,雪地上留下一串交错的脚印。
“二哥。”三人齐声行礼。
胤禛将食盒递给何玉柱:“天寒,用些姜汤暖暖身子。”
胤礽温声道谢,胤禩已笑着展开手中画卷:“二哥请看,这是刚送到的《济世堂分布图》,如今全国已设二百余处,明年开春还能再增五十处。”
画卷上,密密麻麻的红点遍布大江南北,像一团团温暖的火焰。
胤祉抚掌赞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二哥此举,当真功德无量。”
胤禔突然哈哈大笑,一把揽住胤礽的肩膀:“要我说,最该得意的是咱们兄弟齐心!”
众人忍俊不禁。
正说笑间,梁九功远远跑来:“太子爷,诸位阿哥,皇上召诸位去乾清宫用膳呢!”
*
乾清宫内,炭火烧得正旺。
康熙端坐主位,看着鱼贯而入的儿子们,眉眼舒展。
“保成,过来。”他抬眸,朝立在阶下的胤礽招了招手。
胤礽上前几步,恭敬行礼:“皇阿玛。”
康熙将奏折递给他,温声道:“你看看,这是江南巡抚刚递上来的折子。”
胤礽双手接过,垂眸细看。
奏折上详细记载了这半年来济世堂在江南的成效——施药救人无数,义学授业数百,慈幼局收容孤寡老幼上千人,百姓交口称颂“皇恩浩荡”。
“儿臣不敢居功。”胤礽合上奏折,唇角微扬,“这都是诸位弟弟们齐心协力的结果。”
康熙含笑点头,目光扫过殿内诸子:“朕都看在眼里。老四雷厉风行,肃清吏治;
老三文采斐然,编撰典籍;老五、老七督查实务,老八统筹周全……”
他顿了顿,又看向站在最前头的胤禔,“还有老大,漠南蒙古之行功不可没,连科尔沁亲王都递了折子,夸我大清仁德。”
胤禔咧嘴一笑,抱拳道:“皇阿玛过奖了!儿臣不过是跑跑腿,真正出力的还是保成和弟弟们!”
胤禛肃然道:“济世堂能推行顺利,全赖二哥运筹帷幄。”
“四哥说得是。”胤禩温声接话,“若无二哥定下大略,儿臣等再如何奔走也是徒劳。”
康熙见他们兄友弟恭,心中愈发欣慰。
待众人行礼毕,他亲手给胤礽盛了碗羊肉羹:“保成近来清减了,多用些。”
又环视众人,欣慰道:“济世堂一事,你们做得很好。朕听闻,连漠北蒙古都遣使来求医书?”
胤禔咧嘴一笑:“可不是!儿臣按您的意思,派了太医随行,那些蒙古王公感激得不得了,非要送三百匹战马当谢礼!”
康熙挑眉:“哦?马呢?”
“儿臣自作主张,折成药材运去甘肃了。”胤禔挠头,“那边今冬雪大,急需柴胡防风……”
康熙先是一怔,随即抚掌大笑,指着胤禔对众人道:“朕往日总说老大是个莽撞性子,今儿倒要刮目相看了,瞧瞧,都会精打细算了!”
满殿哄笑中,胤礽沉稳道:“皇阿玛,儿臣以为,可趁势将济世堂与各地义仓联动。今冬多雪,来年春荒时必能救急。”
康熙听得频频点头,目光扫过每个儿子:胤祉执笔记录,胤祺细心布菜,胤祐给弟弟们添汤,连年纪最小的胤禵都坐得笔直,认真聆听……
“好,都好。”
康熙执杯而起,目光缓缓扫过诸子,“朕今日甚慰。济世堂一事,尔等既能各展所长,又能同心协力,实乃我大清之福。”
他微微抬手,制止了欲要起身的皇子们,继续道:“治国之道,首在安民。尔等能以仁心施政,以实干惠民,方不负朕平日教诲。”
金樽中的御酒映着烛火,泛起琥珀色的光晕。
康熙的目光在胤礽身上停留片刻,又环视众皇子,最后将金樽高举:
“这一杯,敬列祖列宗庇佑,使我大清国运昌隆;”
“这一杯,敬天下黎民百姓,愿四海升平,万民安康;”
琉璃盏相碰,荡出清脆声响。
*
紫禁城的雪纷纷扬扬,却掩不住这宫阙之下的灼灼生机。
济世堂的灯火,自宫阙绵延至九州,如星子坠入人间,照亮寒夜。
医者仁心,百姓安康,一卷盛世风华在霜雪里悄然酝酿。
花开一瞬,棠影长映山河暖;
果结千秋,盛世风华永未央。
朱墙覆雪时,济世之志暖寒霜;
宫檐映日处,同心之谊续华章。
一卷医书传天下,半阙仁心写苍生。
少年意气,挥就山河无恙;
兄弟同心,铸成国祚绵长。
花开不过朝夕,我们却要种一棵百年不凋的树。
待青史回望时,满树都是:
济世的方、安民的策、未凉的茶,
和那年雪夜里,始终未松开的,温热的手。
这盛世啊——
才绘了第一抹春色,刚题了序跋的开端。
且看那百年棠荫之下,累累硕果,正酝酿着比花开更悠长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