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华东师大招待所301(1 / 1)

华东师大招待所301

火车刚过南京站,许成军被后座小孩的哭闹声惊醒,半边身子直发麻!

这硬座真是一坐一个不吱声!

许成军这一刻发誓以后再也不吹牛逼自己身体好!

一定要好好写书赚钱!

下回说啥来个硬卧!

...

旁边的大姐正用报纸扇风,瓜子壳吐得满地都是,见他睁眼直乐:“后生,你这盹打得够沉,这么大小伙子还溜口水嘞!”

“小伙子不也占个小字嘛!”

许成军揉揉发麻的腿,顺便贫着嘴。

瞅见大姐筐里装着半筐青皮橘子,表皮还沾着露水,笑嘻嘻地道:

“大姐这橘子看着新鲜,刚买的?”

“哪能啊,”大姐往他手里塞了个,“自家树上结的,带上海给儿子捎的。”

嚯!这大橘子!

解乏!

可不是我要的!大姐给的!

车厢里突然一阵骚动,卖盒饭的乘务员推着铁皮车挤过来,铝盒碰撞声比火车哐当声还吵。

“红烧肉盒饭,一块五一份!”

许成军刚抬头张望,大姐立马拽住他胳膊:“别买!贵得能买5斤橘子!”

说着从布包里掏出个油纸包。

“俺老伴做的玉米饼,就着咸菜吃,管饱。”

见着大姐拿东西,许成军也从帆布包里拿出带的咸菜、干粮与大姐一起分了。

饼子硬得能硌掉牙,许成军嚼得太阳穴突突跳,大姐却吃得香。

“去年带饼子坐火车,被乘务员说‘不讲卫生’,今年倒不管了。”

她指了指过道里蹲在地上啃窝头的汉子,“你看那老哥,揣着俩窝头坐了三站地,比咱讲究多了?”

正说着斜对面穿中山装的男人突然接话:“讲究顶啥用?能当饭吃?”

他往桌上拍了拍《参考消息》,“你看这报上说,深圳都开始让外国人开工厂了,咱还在这争窝头干不干净。”

大姐白了他一眼:“你懂啥?干净是体面!俺儿子说,上海人吃饭都用公筷,哪像咱捧着个碗蹲门口吃。”

许成军差点被饼子噎着。

又来888卖给上海人那一套是吧?

“大姐去过上海?”

“去过一回,”大姐手在布衫上蹭了蹭。

“七六年送儿子去学徒,站在外滩看那楼,腿都软了。人家穿的确良衬衫的姑娘,连走路都比咱挺直腰板。”

火车钻过隧道时,车厢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

许成军听见大姐摸黑往嘴里塞橘子。

“后生,你去上海干啥?”

“算要去读书吧。”

....

窗外突然亮起来。

黄浦江像条银带子铺在地上,岸边的吊塔在雾里晃晃荡,远处的工厂烟囱喷着黑烟,把云彩染成了灰紫色。

大姐扒着窗户直咂嘴:“乖乖,这楼比合肥饭店高十倍!”

...

火车进站时,许成军帮大姐扛着橘子筐往车门挤。

待大姐迎向了接他的宝贝小子,听大姐在后面喊:“后生,有事搞不定找我儿子!机床厂三车间的,就说安徽来的橘子婶!”

这热心的橘子婶!

...

上海站的月台比合肥大一圈,一群蓝布衫、灰布衫、解放绿扛着行李往前涌。

跟丧失围城差不了太多!

“同志,要三轮车不?”戴草帽的汉子凑过来,“静安寺那边,五毛!”

许成军刚摇头,就见汉子突然往旁边跑。

定睛一看,原来红袖章正奔着这飞驰人生!

不过他还真不敢坐,外地人加火车站等于?

好骗!

顺着人流往外走,许成军被一股甜香勾得拐了弯。

街角的国营食品店门口,穿白褂的师傅正往玻璃柜里摆蝴蝶酥,标价五毛一块,旁边贴着手写的“每人限购两块”。

他摸了摸兜里的全国粮票。

突然觉得要是大手大脚周明这预支的五十块钱怕是撑不了三天!

...

《收获》编辑部在巨鹿路675号。

提前问了老周周围怎么住。

老周:嚯!问对人了!住静安寺招待所啊!

他看了眼sh市交通简图,上海站位置离静安寺不远。

从上海站沿天目中路向西,穿过苏州河河南路桥,就能到静安寺周边。

11路公交车也就20分钟,车票免费,完全没必要浪费钱!

不是穷,这叫绿色出行!

...

“后生仔,问路子啊?”

看着许成军在这转圈,遛弯的老太太突然搭话,口音比合肥话软了三分。

这年头上海老太太穿的比合肥老太太时髦不少!

直筒裤、米白衬衫、银质小耳环、小皮鞋...

谁见了不得说句“洋气”!

“看侬格样子,外地宁?”

“奶奶,找静安寺招待所。”

“巧得来,跟我同路嘛!”

老太太往嘴里塞了颗话梅,“顺牢格条天目中路走,过三条马路右转,看到格座塔就对了!”

她指了指远处的佛塔尖,“老早是庙,现在改成招待所了,住格侪是侬伲这种读书人!”

嗯!说话怪好听的~

...

路上的自行车铃发出脆响,穿喇叭裤的青年骑着“永久”牌飞驰而过。

车后座的录音机里正放着李谷一的《乡恋》

老太太突然啐了口:“伤风化!男勿男,女勿女格!”

许成军忍不住笑了。

79年喇叭裤开始在国内流行,尤其是受了《望乡》和《追捕》的影响。

中矢村警长的款式是这一年BJ、上海等大城市的爆款。

谁学谁出圈!

但在上一辈眼里嘛!

杀马特!

....

走到静安寺时,天已经全黑了。

招待所的木门上挂着块牌子,写着“床位一元二角/晚”,旁边用粉笔补了行小字:“外宾加倍”。

好嘛,又得花钱了!

希望《收获》能收稿!最好再有个改稿的机会。

这年头,杂志社一般为改稿的作家提供文联招待所,虽然条件艰苦点,但是好歹能住!

关键是免费嘛不是!

23岁的牙医余华第一次住进海盐招待所,带着被《BJ》退了七次的《星星》,小住三月!

三月,那算短住!

咱住他个半年,净赚小200多香?

《收获》让改稿,不行咱也住俩月华东师大招待所301!

以后华东师大招待所301的故事属于他许成军。

哦对了,《安徽》报销了许成军前往合肥的吃住费用。

吃不好算,给的每天一块的补贴。

这年头,大部分能写点东西的还不叫扑街,叫作家。

-

2017年,余华重访华东师大招待所,301室已改成会议室。他笑道:“当年从这儿爬出去吃的馄饨,比《活着》里的苦菜汤还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