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使命在肩 开辟巢北根据地的征程(1 / 1)

徐吉标传 友源丛云 775 字 9小时前

:使命在肩 开辟巢北根据地的征程

1943年3月17日,阴云如墨,沉甸甸地压在皖中大地之上。日军自南京、江浦、芜湖、铜陵等地悄然调集两个师兵团,共计6000余兵力,仿若八条蛰伏的毒蛇,从八个方向秘密出动,向着皖中抗日根据地中心区迅猛突袭扫荡。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残酷风暴中,华东局组织部长曾山与七师政委曾希圣等人不幸被困在巢南银屏山的仙人洞。彼时,仙人洞外日军步步紧逼,洞内众人处境岌岌可危。

程明远率部与日军在董家山一带巧妙周旋。激烈的枪炮声震得大地颤抖,硝烟弥漫,遮天蔽日。就在此时,银屏巢四区、巢南区区长王克东匆忙赶来,向程明远汇报了二曾被困银屏山仙人洞的危急情况。程明远双眉紧锁,眼神瞬间锐利如鹰,当机立断,迅速找到了李德友,语气坚定且急促地下达命令:“德友,二曾被困,情况万分紧急,你立即组织人员,想尽一切办法营救!”

李德友深知责任重大,没有丝毫犹豫,转身飞奔而去。在后董家,他找到了董兆城、董兆松两兄弟。这兄弟二人皆是当地热血青年,平日里对日军的暴行恨之入骨,此刻听闻要营救被困的重要同志,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三人一路疾行,向着银屏山仙人洞奔去。到达洞口附近时,只见日军如蚁群般在周围巡逻,稍有不慎便会暴露行踪。他们小心翼翼地绕开敌人的视线,终于靠近了仙人洞。董兆城和董兆松迅速拿出准备好的绳索,一头系在粗壮的树干上,一头缓缓放下悬崖。洞内的曾山和曾希圣看到绳索,心中燃起了希望之火。他们顺着绳索,在兄弟二人的帮助下,艰难地攀爬而下。

就在他们刚刚跳出鬼子包围圈的那一刻,日军似乎察觉到了异样,开始向这边搜索过来。程明远率部在远处吸引日军火力,为营救行动争取时间。枪炮声愈发激烈,子弹在众人身边呼啸而过。但董兆城、董兆松和李德友没有丝毫退缩,他们护着二曾,在山林间与敌人巧妙周旋,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终于成功摆脱了日军的追击。

此次生死营救,彰显了抗日志士们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然而,日军的扫荡仍在继续,皖中抗日根据地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程明远和他的战友们又将如何应对日军后续的疯狂进攻?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在无数英勇之士的守护下,又将如何在血与火中迎来希望的曙光?一切都在残酷的战争迷雾中,等待着他们去奋力书写新的篇章。

1943年,对于皖中巢湖地区的抗日力量而言,注定是充满磨难与考验的一年。日军不甘心的关系,他们巧妙地从桥头集越过了鬼子的封锁线,顺利进入山王乡,并在此处稍作休整。第二天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部队便再次出发。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鬼子的铁路线,从撮镇外围跨过肥东公路,最终在王小郢得以休息。第三天,他们抵达了郑塘稍,这里是程明远妻子方毓芬的舅舅家。

程明远深知,要在巢北地区顺利开展工作,必须依靠熟悉当地情况的人。于是,他派侦查员找来了张开和——张开泰的弟弟,一位合肥北乡的老党员,曾担任过吴店乡的副乡长,对青、白龙乡及周边地区了如指掌。有他牵头,开展合肥北乡方面的关系,似乎有了可靠的保障。

张开和与程明远围坐在简陋的桌前,就这一地区的情况展开了仔细的分析与认真的讨论。香油灯摇曳,映照着他们专注的面庞,随着讨论的深入,一个个重要观点逐渐明晰,为下一步行动提供了关键思路。然而,巢北地区局势错综复杂,日伪势力与顽固派交织,他们能否凭借这些思路成功打入该地区,建立起游击根据地?在后续的行动中,又会遭遇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一切都悬而未决,等待着陈明远和战士们去勇敢探索和顽强克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