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外厉内荏(1 / 1)

外厉内荏

外厉内荏

刘备此时正在跟好大儿写信,颇有些志得意满。

因为陶谦耗费徐州府库上千万钱,百万石粮食,三五万精兵干不成的事情,他刘备干成了。

那就是大徐州计划。

陶谦为了大徐州计划,几乎耗干了徐州府库,还几次三番合纵联盟,搞的声势浩大,几乎已经触碰到了成功的边缘。

可陶谦却忘了,乱世相争,最终还是要看拳头的,比拼谁更能打。

你前面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能够削弱对方的战斗力,增加己方的战斗力。

只要做不到兵不血刃,不战而胜这一点,那么最后终归是要做过一场,才能决出最后的胜利者的。

而他陶谦,远非曹操的对手,最终战败,惨淡收场。

先前说过,徐州其实属于平原之地,易攻难守,唯有几个据点可以自保。

北面面对青州时,必须要依托沂水和沭水所形成的两河峡谷,而旁边又是五莲山做屏蔽。

陶谦昔日也不过只是想要拿到费县和华县,以此为据点,屏蔽蒙山、尼山的河谷通道。

整个一个沛国,并没有一个向心力,地理上反而更倾向于周边的其他郡国,也算是东汉划分郡国的精髓所在了。

开阳就处于这个节点上,只要守住了开阳,就能卡住大军南下的水路补给。事实上曹操在郯城无法合围,也是因为没拿下开阳,导致无法利用水路来获取补给。

南部的扇叶,则是以西汉时期的沛郡郡治蕲县为中心,总体却是和下邳,九江两个郡国联系较深。

青州黄巾军南下徐州,选的就是这一条路,也是在青徐两州边境附近的两河峡谷处,为臧霸所击败。

现在刘备直接连鲁国都给拿下了,这可比之陶谦昔日苦苦经营的梦想版图还要完美上许多。

孔文举真乃妙人也。

刘备一边心满意足的洋洋自得着,一边给自己家儿子写信夸功耀绩。

不过到了东汉时期,沛国却被割让了大片的土地给周围郡国,减少到了只剩下二十一县的水平,而且形状还变成了一个奇怪的三扇状态。

再提三万精锐,从沛县南下九江,二弟将四千精锐出东城,封儿提万人逆江而上,攻厉阳。

这是徐州北境两大险阻之一。

两山是蒙山和尼丘山,后者也是孔子名字的来源。

而蒙山以北,又有南北走向的沂山阻挡,可谓是难得的险阻。

倘若徐州真有雄兵十万,此时不但可鲸吞沛国全境,就是梁国、山阳郡等要害之地,也可轻易拿下。

北境的的拉近了和荀彧的关系,成为了豫州派的重要盟友。

这个忙,荀彧不能不帮。

而且荀彧也认为程昱做的没有问题,合情合理。

所以他主动表态,加强了程昱所求的合理性。

紧跟着,曹操的谋主戏志才此时也开口插话道:“明公也可表奏刘备之人为诸县县令,以此挑拨刘、吕关系,若是能引之相斗,则更可为驱虎吞狼。”

戏志才是地地道道的豫州派,是荀彧举荐的,自己派系的老大都说话了,他不能坐视不理。况且戏志才所说的也相当有道理。

让曹操意识到不论是湖陆,还是其他诸县,那可都是吕布麾下的城市,跟他曹操无关啊。

更重要的是,一旦这些都让给了刘备,对方可就和吕布接壤了,并且威胁到了山阳郡郡治昌邑。

此时的山阳郡和隔壁的济阴郡,都是吕布的铁杆支持者的地盘。

确如戏志才所言,若是能以这几个县挑起吕布和刘备之间的冲突,那曹操的态度可就不一样了。

后世知道曹操已经快要击败吕布了,可在当时,曹操其实还是很担心的。

至今为止,曹操和吕布之间还是互有胜负,这次进攻的目标又是巨野坚城,内有名士,外有援军,很不好打。

曹操坐在位置上,耷拉着脸没回话,仿佛陷入沉思。

其实程昱和戏志才的心思,他能猜得到,荀彧的想法,他能猜到部分。

哪怕如曹操这般苛求,也觉得荀彧、程昱、戏志才是老成谋国了,些许个人计较,人所难免之事。

现在当务之急,是该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