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统计司挂牌,都察院上马,寒门世家(1 / 1)

统计司挂牌,都察院上马,寒门世家争破头皮(合5K8)

“农为国之本,土地改革,事关社稷,意义重大,你务必用心,一切资源调配,有难处便直说,我会叫朝廷全力支持。”

苏曜见卫觊接下统计司司长一职后,当即殷切叮嘱,让卫觊明日便走马上任,着手组建统计司,对河东土地和人口进行全面清查。

卫觊重重叩首,千恩万谢后,又郑重询问,统计司的人员选拔,还有具体的职权问题。

他的话让本想当个甩手掌柜的苏曜微微一愣。

但是很快,苏曜就回过神来,这统计司乃是一个全新的部门,虽然现在是为了清查统计河东数据,但他终归是朝廷常设机构,涉及甚广,自然不能毫无规划。

苏曜略作思忖,缓缓开口:

“官吏选拔,首重忠诚与才干,你可从科举新晋之士中挑选那些心怀苍生、渴望建功立业者。他们初入仕途,一腔热血,尚未沾染官场的腐朽之气,能以赤诚之心对待这份工作。”

“同时,统计司作为专业机构,当以精通算学、熟悉地理和户籍管理的人员为主。”

“精通算术,才能精准核算土地面积、人口数据,熟悉地理者,才可实地勘测,绘制出精确的田亩和地图,确保土地丈量无偏差,而通户籍管理的,对人口信息的梳理与整合有着丰富经验,能使人口统计工作高效有序。”

“科举我开算学一科,所招学子就正是为了当今时刻。”

“你之后科以科举算学科选拔出的人才为核心班底,与吏部选调一些精干之吏搭配,再辅之本地征辟的熟悉田亩户籍事务的胥吏协助,当可解决人员问题。”

苏曜一席话,不但听得卫觊瞪大眼睛,其余众人也都是纷纷惊叹:

“大将军深思熟虑,竟已为统计司的组建铺好了路!”荀攸抚掌赞叹道。

郭嘉也点头附和:“大将军高瞻远瞩,早已料到今日之需,算学科的开设,正是为统计司储备人才,此乃深谋远虑之举。”

苏曜微微一笑,继续对卫觊说道:“倘若人手仍有不够,我准你在民间张贴告示,咱们唯才是举,广纳贤才,只要有一技之长,皆可前来应试。”

卫觊听后,连呼够了够了,心中大受鼓舞:

“我小小一统计司,何须如此多人才,大将军实在是厚爱有加,觊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大将军所托!”

卫觊的表态不得不说是有相当自谦成分的,毕竟这个部门就他目前所见,承载着整个大汉未来土地改革与民生规划的关键使命,绝非小事,官轻权重。

但是,他却不知道苏曜对他们的期待还要更高。

只见苏曜一摆手,正色道告诫:

“统计司虽受户部领导,但其干系重大,需直接对朝廷中枢负责,甚至有权直接向我汇报工作。”

“河东地区的人口和土地清查只是等皆有深厚造诣,处理政务得心应手。”

“寒门子弟虽有进取之心,亦不乏有才学之人,但总体而言,其学识积累、阅历见识比起恐多有不及。”

“大将军若想重用寒门学子,不若先使他们任掾史,待通晓案牍后.”

“二位所言差矣!”

忽然间,郭嘉站了出来:

“昔年颍川陈寔不过寒门,却以'梁上君子'之典教化乡里,如今大将军开科举,正是效仿先贤'举贤不避卑'之意。”

郭嘉的突然出现,让荀攸和司马朗吃了一惊。

他们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然敢于如此公开的直接的反驳两人的看法。

顿时,书房内的气氛愈发紧张。

只见郭嘉手持羽扇,朗声道:“大将军开科举,本意便是广纳贤才,不论出身,唯才是举。寒门子弟中,不乏有志之士,他们历经磨难,更知民间疾苦,心怀天下苍生。若因出身而拒之门外,岂不是与大将军初衷相悖?”

荀攸微微皱眉,反驳说:“奉孝所言虽有理,但世家子弟自幼受良好教育,于经史子集、律法典章皆有深厚造诣,处理政务自然得心应手。寒门子弟虽有心报国,但骤然委以重任,恐难以胜任,反误大事。”

紧接着,司马朗亦点头附和,表示他们并非反对启用寒门,而是担心他们难以担当大任:

“御史台监察百官,说起来是威风八面,但实则以小官察大员谈何容易?”

“世家子弟,有背后家世背景支持,面对封疆大吏多可挺直腰杆,宁折不弯,仗义执言。”

“而寒门子弟,一则势单力薄,缺乏人脉根基,在面对强权时,恐因畏惧权势而不敢秉公行事;二则官场复杂,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寒门子弟毫无经验,一旦深陷其中,不仅自身难保,更可能导致监察工作受阻,令改革大业功亏一篑。”

“御史此言差矣。”

郭嘉羽扇轻摇,脸上露出一丝不以为然:

“寒门子弟势单力薄不假,可正因如此,他们才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一旦肩负监察重任,定会倍加勤勉,力求公正。”

“况且,畏惧权势与否,关键在于个人的品性与操守,而非出身背景。”

接下来,双方就寒门与世家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双方纷纷引经据典,支持自己的论据,在苏曜面前据理力争,连王凌和卫觊都被卷入其中。

但是,大家都是精通典籍,学富五车的聪明人,各有各的道理,在涉及自身立场时,是互不相让。

卫觊有两次上前打圆场劝和,结果不但没劝成,反而还被两方暗讽他之前立场不坚的投机表现。

一时间,书房内众人争得面红耳赤,各执一词,从傍晚一直吵到了深夜,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还是红儿见苏曜等人一直没有去用膳,带着餐食前来敲门,才暂时中止了这场争执。

红儿敲门而入,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小心翼翼的行礼道:

“恩公,诸位大人,夜深了,先用些膳食吧,国事重要,也别饿坏了身子呀。”

这时,一直闭目沉默,恍然离线一般的苏曜才突然睁眼,他乐呵呵的看了眼红儿,又扫了眼又瞧了瞧面红耳赤的众人,微微一笑,抬手示意大家先停下争论:

“好了,都先歇歇,吃点东西,吃饱了咱们再接着议。”

看到红儿手上热腾腾的佳肴,屋中突然传来一声叽里咕噜的异响,这时众人老脸一红,终于停下争辩,纷纷落座。

红儿见状,连忙招呼下人,搬着案几进来,为众人准备餐食。

没错,搬着案几进来的。

汉朝乃是分餐制,这时不兴大圆桌,都是各用各的案几,席地而坐,分餐就食。

众人围坐,各自面前的案几上摆满了精致的菜肴,可气氛却依旧有些微妙。

红儿手脚麻利地为众人添上酒水,便悄然退下。

临走时,还被苏曜捏了捏小手,惹得她满面秀红,小声娇嗔,恩公好不正经。

然而,他哪里知道,苏曜这时真正的心情大好。

是的,心情大好。

别看今晚这些人吵得一塌糊涂,吃饭都是沉默不言,满屋子硝烟的味道。

但实际上,这一切都正在苏曜预料。

摒弃世家,寒门优先?

以苏曜之前一向实用主义优先的做法来看,他怎么可能这次突然就如此极端了。

在眼下,世家大族仍然是大汉朝堂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根基深厚、人脉广泛,掌控着大量的土地、财富和人口,在地方上也有着极高的影响力。

苏曜深知,若想顺利推行改革,绝不能与世家大族彻底决裂,否则他不管是作战也好,还是施政也罢,都将遭到极大的阻力。

但是,这不代表他要向光武帝刘秀那样对世家大族们步步妥协。

开玩笑,他的科举大招已经放出来了,下来只要保持稳定,每一次成功的科举都是对世家大族势力的削弱,现在是优势在我,根本没必要在这时候与他们撕破脸,冒着逼反自己统治根基的风险去强推这个事情。

因此,这一次在河东大胜,横扫当地世家叛党后,苏曜故意抛出“寒门子弟优先”这一极具争议性的观点,实际上另有其目的。

除了引出各方的真实想法,观察众人态度外,最关键的还是利用这一不合理要求进行“极限施压”。

鲁迅曾说过: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要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若是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荀攸,司马朗代表世家大族的利益,苏曜想要大量在朝中引入寒门,尤其是让寒门子弟进入御史台这一被世家视为禁脔的地方,那不用想,必然会遭到一致性的反对。

于是乎,苏曜便故意提出“寒门子弟优先”这一极端要求,以此作为谈判的起点,来达成自己真正的目的。

而为此,苏曜还专门找来郭嘉这一寒门学子配合自己的行动。

然后嘛,自然是果不其然。

看到他们这些大聪明们吵得脸红脖子粗,精疲力竭到一句话都说不动的时候,苏曜知道,该自己出场了。

是时候结束这场漫长的争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