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35章 竞争对手(1 / 1)

竞争对手

小偷是附近一个村的,三十岁,有四个孩子,现在肚子里还有一个,说是两个月了,丈夫游手好闲,家里的重担就压在她身上,家里快要揭不开锅了,她就生出了偷盗的想法。

她小时候在杂技团待过,手脚比较灵活,能在别人不经意间,就把东西偷走。

她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边上围观群众,看她这样,就有部分人动了恻隐之心。

说让她把钱还回来就算了,毕竟她肚子里还有一个。

那两个失主都一副大度模样,摆了摆手,说算了。

只有苏海玲,不愿意就这样放过小偷,“必须惩戒,要不然,她不会改。”

她怀疑,其他三个失主不见钱的金额都很低,他们三个分的是她的钱,所以才说算了。

最后那村干部把人带走了,说是带去那小偷所在的大队。

苏海玲剩下的钱没能要回来。

听那小偷同村的人说,这小偷家里确实是穷得揭不开锅,就算跑去她家要钱,也要不到几毛。

只能就这样算了。

苏海玲的脸色,一时之间比墨色还黑。

冯述清是一点儿也不同情她。

抬头看了下天色,跟张小英道:“嫂子,你看天上是不是快要下雨了?”

这会儿天上不知道哪儿吹了几片厚云,并且越来越多。

以这样的迅速,怕是真的要快下雨了。

张小英点头,“是呢,还有没有什么要买的?没有的话,咱就回去吧。”

“我没有要买的了。”

“那走吧。”

冯述清在张小英手上拿过自己买的两只鸭子,和几个军属往大路上走。

裴砚行把自行车推到了路边,冯述清把手中鸭子,连笼一起绑在车上。

她这自行车,前后都绑了东西,像是搬家一样。

路过的人都会朝她看两眼。

苏海玲也推着自行车过来,经过冯述身边就顿住脚,“冯弟妹,刚才我本想让你给我作证的,却是没有找到你。”

虽然作证的人多冯述清一个不多,少她一个不少。

但却没有找到她。

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

“啊嫂子,我是不是哪里得罪你了?你先是冤枉我是小偷,现在又来指责我不给你作证,我刚才去后面拿东西了,没有听到。你再这样,我得让我家老裴去问问马营长了。”冯述清面露震惊地看着苏海玲,声音故意提了几个度。

周围又是一群八卦群众停下了脚。

苏海玲脸上险些绷不住,勉强扯了个笑出来,“弟妹误会我了,你当时站我旁边,你问你没有发现什么,没有冤枉你是小偷,大家一个家属院的,咱无冤无仇,冤枉你做什么?咱们女同志拌个嘴,就别让家里的男人知道了。”

说完,就骑上自行车走了。

生怕冯述清再说些什么出来。

一群军属走到了冲塌的那个路段,就得下车,把车子推过去。

人又多了起来,又开始了排队。

已经有雨滴下来了。

明明刚才还艳阳高照的。

张小英骂了声,“贼老天,说下雨就下雨,我今儿还在门口晒了豆子呢,这雨一浇,还不得发芽。”

冯述清把位置让给她:“嫂子你走前面,快点回去吧。”

这路上除了他们这些修路的战士、军属,过来赶集的附近村镇老百姓,还有小摊贩。

冯述清把过桥位置让给张小英之后,就看到了刚才在集市上卖红薯的大娘。

大娘卖剩还有小半箩筐的红薯,她拿扁担挑着,走路可以说得健步如飞。

是个身体健壮的大娘。

不过这会儿要过桥,大娘也停了下来排队。

冯述清就主动跟她交谈起来。

大娘就有些受宠若惊,眼前的女同志长得跟仙女一样,竟然也知道红薯的种植情况。

她是附近村的,在家后面开荒了一块地,种上了红薯,前些年饿怕了,红薯一分地就能种出上百斤来,才算是解决了饿肚子问题。

现在多出来的,也能拿自销证挑出集市上卖。

就是买的人不多。

不过也总比一分没有强。

冯述清对这位姓洪的大娘也是很惊讶,大娘有些泼辣,但言语质朴,没有什么学识,但对种地,特别是种这红薯,那真的经验丰富,如数家珍。

冯述清前世搞过养殖,但对种植连入门汉都说不上,不过是书面上了解一些庄稼的习性而已。

她所以发解红薯的生产习性比较多,那也是因为,她前世的养猪厂,那主要的猪饲料就是红薯跟红薯藤。

冯述清和大娘交换了改名,问了她所在的村,以后有机会去她的红薯地看看。

这会儿前面通了一波人,后面的队伍也跟着前进。

苏海玲转了下头,就看到冯述清和卖红薯的妇女聊得热烈。

她慢下脚步,听了一耳朵,竟然在聊种红薯。

这个冯述清在做什么?

苏海玲突然想到,前些天,她男人马胜提到,军区打算扩大种植,进一步实现自给自足。

难不成想,这裴营长也跟冯述清说了?

裴砚行和马生是未来的团长竞争对手。

冯述清要做的,她自然是要阻止的。

不过,冯述清要种红薯,这也太儿科了。

红薯没多少人爱吃,虽然管饱,但吃多了烧心胀气。

战士吃了,哪能行?

但,真让冯述清弄成了,到时候,裴砚行也会受其拖累吧?

正想着,有个媳妇走了上来,“嫂子,听说你刚才丢钱了?现在怎么样了,有把钱拿回来吗?”

苏海玲刚平缓的心情,一下糟糕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