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1 / 1)

唯识三十颂 妙音0 875 字 1天前

法的。当然我们一般学佛人不会同意这个观点,说是烦恼只是一个偶然,当然不可能。所以说:

有因缘生不能成立,无因缘生也不能成立。——所以说烦恼有自性不能成立。

有自性不能成立,只好说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他的生相只是一个虚妄相,所以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说是我们这个五蕴的果报体,感受、思想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般若法门的道安大师,大家都知道,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道安大师他安立一个宗派叫本无宗,什么叫本无宗呢?就是说:

本无宗——一切诸法本性空寂。

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从凡夫位到成佛,很多的障碍要破除。但是你刚开始的时候先知道一个观念——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其实你要对治的,所有的烦恼障也好,业障也好,老病死的报障也好,它都是如梦如幻的,都是不真实的。我们受菩萨戒的时候,菩萨戒的戒体它是依止般若智慧而安立的,不是靠信心,你要得上品戒体,菩萨的上品戒体是怎么成立的?就是你能够说是:

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就是说你能够经常观察你这个明了的心性,虽然很多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要去处理,但是这些烦恼障、业障、报障,把它拨开了以后,你那个清静明了的心性,跟诸佛明了的心性没有差别的。依止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一个胜解力,发出你的四弘誓愿,所以说你才敢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因为你的心本性是空寂清净,所以断除无量的恶法,修行一切的善法是有可能做到的。所以

菩萨的三聚净戒,真实的从内心产生戒体——是依止你,深观烦恼本无自性的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如果你出家以后,你一直认为烦恼是真实的,烦恼活动的时候,你压它一下,或者念佛、或者持咒,或者你就是逃避,不要去面对它不要去想它。那么这样子,我看你不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这句话你不敢讲,你讲不出来,因为这个烦恼是熟境界,戒定慧是生疏的境界,你怎么敢说你能够去,烦恼无尽誓愿断呢?你讲不出这句话,你能够很真实的相信,佛道无上誓愿成,成佛是可以做到的。虽然你现在很多烦恼,要去破坏,你很多的善法还没有成就,但是因为你能够了解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你觉得断恶修善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时间的问题而已。只要你不放弃努力,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

好,这个地方的般若法门在你的成佛之道当中扮演重要角色,你要去思惟,它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最后结论是故知无生。无生是怎么有呢?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的一个刹那刹那的假相而已。你只要能够知道这一点,你就很容易过关。当然这是利根人,他能够直接从理论上的去观照,这个叫——体空观。

法。应该要——说是克己复礼,对这些布施、持戒的善法,要求自己去勉强力行。那么善加克制自己的欲望,说欲望有没有?有。但是我不住在欲望当中,那么你住在哪里呢?住在善法。这种人他的三界流转生命的水流,大部分都在人天果报里面,就算到了三恶道也不会持久,这叫人天种性——以善法为主。

三、二乘种性:二乘种性就更高了,他是以空性为住,他对恶法当然是观察它是毕竟空,善法也毕竟空,他以无住为住,这种人他的生命就容易趋向涅槃,这叫二乘种性。

四、菩萨种性:他是以菩提心为住,他一方面能够远离这些欲望的系缚,一方面起大悲心广度众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中道的智慧来安住在菩提心,他的生命也不以欲望为住,也不以空性为主。依止他的愿望,他的生命是活在他的理想抱负当中,他的身心有什么感受,有一点痛苦都无所谓,因为他不住在这个地方,他觉得这个只是在筹偿他的业力,这个车子稍微好一点,风吹雨打一点,都没关系,这个车子弄坏就算了,换一个新车子就好了。那么他就是持戒,他这个车子在开的时候,心就活在自己的理想目标当中——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人菩萨种性,就是说:你心中的恒审思量所执取的对象影响到你生命的种性。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