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1 / 1)

第1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3面。戊三,释第三能变相。这一大科是说明第三能变的相貌,我们看偈颂: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徧行,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这个第三能变的相貌,我们上一堂课也大略的说到,这个第三能变的主要的一个功能相貌就是“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主要就是这两句话;这两句话一个是说明第三能变的一个总相,一个是说明第三能变的别相。

我们先讲第三能变的总相,这个总相就是“了境为性相”。第三能变在整个生命当中,它的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了境,因为它能够去了别这种六尘的境界。那么这个地方,《成唯识论》提出一个问答,它说识都有了别的功能,为什么初能变、二能变,它们没有了境的这个功能呢,没有安立了境的这个名称呢?

《成唯识论》回答说,因为这个第七第八在了别境界的时候,行相太微细了——不可知,不是我们凡夫,乃至于二乘人所能够去觉知的,不像是第三能变,它在色声香味触法境界活动的时候,是粗显而了知的;所以单独的安立第三能变为了境,就是因为它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是非常的粗显而容易了知的,不像第七第八在了别境界的时候是微细不可知。所以这个“了境为性相”,是说明第三能变的一个总相的功能。

它的别相是什么呢,就是“差别有六种”。这个前面的初能变、二能变都是一个单一的心识在活动,这个第三能变,可以说是一个工作团队,它在了境的时候,不是单一的心识,它是六个心识一起的相互的资助,来了别六尘的境界。这个差别是怎么说呢,差别主要是两个地方的差别:

第一个,它所依的根有差别:说这个眼识在了别境界的时候依止眼根,乃至于意识依止意根,所以它们所依的根有差别,这是第一点。

其次,它们所缘的境界有差别:眼识只能够在色法的境界里面了别活动,乃至于意识是在这个法尘的境界活动,它们所缘境有差别,所以叫“差别有六种”。就是这六个心识各有它所依的根,各有它所了别的境界;但是呢,它们是在一起做了别的,所以合起来说就是了境为性相,那么开出来呢,就是差别有六种。这一句话等于是把第三能变的一个主要的功能,做一个大意的说明。

我们今天开始从“善不善俱非”这个地方讲起,看讲义的第十四面,第四科,云善不善俱非,这一科是讲这个三性门,是讲这个第三能变的它的一个因地的业性,是什么体性的。

四、云“善不善俱非”者——谓此六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即善性摄。若与无惭等法相应,不善性摄。俱不相应即非善非不善,无记性摄也。

我们前面讲到个心识,每一个心识的一个刹那,它同时是一个因地的造业,它同时也是一个果报的受用;这个第三能变它在因地的造业情况是怎么样呢?“善不善俱非”。看这个藕祖的解释:

说这个前六识它在了别境界的时候,如果是跟信等十一个心所相应,它就属于善性的,当然这样的造作,会带动我们今生跟来生成就可乐的果报;如果这个第三能变它在境界活动的时候,是跟无惭无愧等恶法相应的时候,那么它就是一种不善性,就是一种罪业的体性,这样的活动会带动我们此生他生一种不可乐的果报;如果是它也不跟善相应,也不跟恶相应,那么这个是无记的体性。

就是这个第三能变的体性,有善性、有恶性、有非善非恶的中庸的体性。我们前面讲这个初能变,二能变,初能变当然是异熟能变,第二能变是思量能变,这两个心识都不造善业,也不造罪业;在我们生命当中,真正创造善业,真正创造恶业的,主要的都是第三能变——“善不善俱非”。

这个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国家的国王年纪很大了,但是他这个身体很健康都没有死亡;他的儿子一心一意的想要做皇帝,等得就等不及了,等不及就把他父亲给害死了,杀父造了逆罪。杀了父亲以后当然他自己就做皇帝了,做国王了,在这个世间的五欲当中,得大自在的境界。这一天,在这个山中有一个阿罗汉,他入定以后观察这个城中的国王,七天以后福报要享尽,就因为杀父的罪业要到地狱去受苦恼,这个阿罗汉观察他跟这个国王过去生有因缘,就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以这个神足通乘空而降来到这个国王的寝室,现种种的神通。

这个国王说你是个人呢还是非人呢?阿罗汉说我是一个人啊。当然这个时候国王看到阿罗汉显神通,哎呀这是一个圣者,就起了这个信心,欢喜心。阿罗汉就跟他讲说,你因为杀父的因缘七天以后要死亡,死亡以后你要到这个地狱去受大苦恼;这个国王他对这阿罗汉生起信心以后,再这么一个开示,就发动他的惭愧心了,就向阿罗汉忏悔了,阿罗汉说,现在唯一能够救你的就是念南无佛,你要七日七夜忆念南无佛,无令间断,这样子才能够灭你的罪业罪障;这国王当然有这个罪业逼迫,一个人被苦恼逼迫的时候,他那个精进心生起来就专注的念南无佛。念到七天的时候,他吃饭的时候一口气喘不过来就死掉了,死掉以后就到地狱去了,当然是一个刀山油锅的苦恼境界。

但是因为他在生前,曾经真实的念佛,那个善根呐,有善根的人和没善根的人还不一样,有善根的人跟苦恼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就把他的善根逼出来,他就开始念南无佛;那么念南无佛的时候,刀山油锅的那个境界就慢慢慢慢就消失,旁边的罪人看到他念南无佛,也跟着念南无佛,这个时候很多地狱众生就念南无佛,那么后来大家心力互相的资助,这些人都从地狱里面解脱出来了。这国王从地狱出来以后就投胎在一个人家,后来长大以后就跟这个阿罗汉——当初度他的阿罗汉出家,后来也成就阿罗汉果了。

这个地方是说生命的一个变化,就是“善不善俱非”,我们这个时候可以对这个阿罗汉做一个检讨。说他当初在做国王的时候,生起的恶心杀父亲,是谁呢,是第六意识,就是第六意识;后来发了出离心,修四谛法门,成就圣道的一念的清净心现前的,又是谁呢,也是第六意识。所以这个第六意识啊,藕益大师说是“成佛做主,堕坑落堑,所争只一念间”。说你发菩提心修种种的波罗蜜,成就佛道的是你一念的心识,一念觉悟的心识。堕坑落堑,你起惑造业,造广大的五逆十恶的罪业到三恶道受苦的,也是第六意识,这是迷悟的不同。

我们前面讲这个初能变,讲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当然是生命的根本,那么阿赖耶识的相貌说是恒转如瀑流。它这个心识,不常又不断,恒转如瀑流;这个心识的水流,当然是相续不断的流下去,有时候到天上得果报,有时候到人间得果报,有时候到三恶道得果报。但是第八识它自己不能决定它要在三界哪一个地方得果报,第八识不能决定,要由第八识里面的业力来决定;而这个业力是谁创造的呢?就是第三能变那个第六意识创造的。所以真正…我们说第八识是个水流,生命就是一个水流,这个水流可以流到天上去,流到人间,流到三恶道。但是这个水流的主宰者,引导者就是第六意识。

《八识规矩颂》说这个第六意识,是「性界受三恒转异,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这个「性界受三恒转异,根随信等总相连」,主要是讲第六意识的善恶的变化。第六意识的体性,情绪变化是很大:你可能早上起了恶念,下午就起善念;也可能你过去生一直造了罪业,到临命终起善念;它这个念头各式各样的变化。

而这个变化对我们生命有什么影响呢?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它第六意识所造的业力,会牵引阿赖耶识去得果报。所以阿赖耶识这个水流,它流到人间流到天上它自己不能做主,阿赖耶识不能够做主的。「引满能招业力牵」,就是这个第六意识创造的业力,去牵引阿赖耶识投胎;所以在整个造业的过程当中,我们说第六意识是主宰者,心为业主那就是第六意识了。所以这个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个是讲到这个第六意识因地的造业情况。

再看第五科。第五科是讲这个心所相应门。

五、云“此心所徧行”等者——谓徧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共有五十一心所法,皆得与第六识相应。若前五识,但除慢疑见三种根本烦恼,亦除四不定,十小随烦恼,馀皆得相应也!

这个第六意识它在生起,造业的时候,它当然不是单一的心王,它带动它的眷属,就是有五十一的心所。这五十一个心所在百法当中分成了六位:

第一、遍行。就是说,这样的一些心所,「作意、触、受、想、思」,它是普遍的在一切的时间,空间上活动。

第二、别境。这个欲、胜解、念、定、慧,它不能普遍,它是在一个各别各别的境界活动,跟前面的遍行刚好相反,它是在一种特别的境界活动。

第三、前面两个都是非善非恶,通善通恶,有可能是善,有可能是恶;这个善心所,就是决定是善,有十一个。就是这十一个心所的活动,会带动我们今生跟来生成就安乐的果报,有十一个善心所。

第四、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有六个。

第五、这个随烦恼,就是随顺根本烦恼而起,是根本烦恼的等流叫随烦恼。这个烦恼当然就是恶法了,它的活动会带动我们今生来生痛苦的果报。

第六、不定,就是这四个心所是不定的,不决定是善,不决定是恶。

总共五十一个心所,“皆得与第六意识相应”。所以这个第六意识它的情绪变化是很大,它有时候跟善,有时候跟恶。这前五识的话呢,它去掉这个「慢疑见」,就是这个「慢疑见」的烦恼,都是要有计度分别才可以,没有计度分别不能起「慢疑见」;还有四种不定,还有十种随烦恼,总共是有三十四个心所。馀皆得相应也!前五识的心所比较少,因为它只能够自性分别。这个是讲心所。

这心所我们简单的解释一下,在《成唯识论》说这个心所有三层意思,安立做心所:

第一个、恒依心起:就是这个心所它不能单独活动,它一定要依止心王才能够生起活动。这“贪嗔痴慢疑”的心所一定要依止心王,或者是初能变的心王,或者二能变,或者三能变;它是恒常的依止心王而生起,不能单独生起,叫“恒依心起”。

第二个、与心相应:这个与心相应就是说呢,这个心所在活动的时候,它所依的根和所缘的境界,和心王是完全相同的。比如说眼识它依止眼根攀缘色尘,那么它所带动的这个贪嗔痴慢疑的心所,也是要依止眼根而攀缘色尘。它跟心王经常是相应的,它的根和境都相应。

第三个、系属于心:这个心所生起以后,它系属于各自的心王。比如说我们生起一个贪烦恼,这个贪烦恼如果是跟第八识相应,这个贪烦恼就微细了,当然,第八识没有贪烦恼。如果说是这个贪烦恼是跟第七意识相应,那么第七意识的贪当然是我贪了——我爱。那么这个贪跟第七意识相应的时候,这个贪心所就非常微细,“不可知执受”,不可知的境界。那么如果这个贪心所跟第六意识相应,那就非常明显粗猛;所以“系属于心”就是说,每一个心所生起的时候,它一定要系属于各自的心王,它跟随顺的这个心王在那边活动,系属于这个心王活动,有这个粗细的不同。

所以因为: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叫心所。

这个心王本身是一个了别性的一个总相,比如说第八识当然是异熟,第七意识的心王的功能是思量,前六识的心王当然是了境;但是同样的了境,它带动不同的心所,就有不同的境界,不同的相貌。所以心王是一个总相,是无记的。那么这个心所是内心的一种差别的相貌,差别的功能,差别的情绪,那当然就有善有恶,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心王的活动它一定有它的眷属。

这个第六意识的心所,当然是全部都有,第六意识它可能会发起极大的恶念,造五逆十恶;它也可能发起真实的菩提心,修习广大的六波罗蜜,也是有可能的。这第六意识有无穷的可能性的,所以是它的心所有遍含了五十一个心所。再看第六,第六是讲这个“受俱门”:

六、云“皆三受相应”者,谓前六识,皆能领纳顺违俱非境相。领顺境相,名为乐受;领违境相,名为苦受;领非顺非违境相,名不苦不乐受,亦名捨受也。

前面的“善不善俱非”,是说明第六意识因地的造业,这以下的受俱门,是说明第六意识在受用果报的情况;受用果报的情况是什么感受呢?“皆三受相应”。这个皆当然指的是整个前六识了,前六识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是三种差别的感受。

我们看这个藕祖的注解:

谓前六识,皆能领纳顺违俱非境相。领顺境相,名为乐受;领违境相,名为苦受;领非顺非违境相,名不苦不乐受,亦名捨受也。

“谓前六识”,这个指的是这个皆字。这是说前六转识,就是第三能变的心识,它能够领纳随顺我们心情的这个境界,也能够领纳违背我们心情的境界,或者是中庸的境界。假设这个前六识,跟我们随顺心情的境界接触,这个时候是一种乐受的出现;假设是违背我们心情的境界相接触,这个是苦受;如果是领纳非顺非违的中庸境界,这个是不苦不乐的舍受。

就是前六识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是有苦受、乐受、舍受,三种差别的感受。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二,我们把它做一个补充说明:

附表十二——五受相应门

这个受,就是我们现前一念了别的心识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它就有一种领纳的功能,这个领纳的功能叫做受。

在《成唯识论》当中,它先把这个受分成三大类:第一个、逼恼受。第二个、适悦受。第三个、不逼不悦受。我们大致的解释一下:逼恼受就是我们心如果跟违背我们心情的境界接触,就会有一种逼迫、恼害的感受,这叫逼恼受。这个是跟不如意的境界,如果是跟如意的境界接触,就是一种舒适,喜悦的感受;如果是跟中庸的境界接触,那就是不逼不悦的舍受。

这有三种主要的感受。这个逼恼受又可以分成两类:一个是苦受,一个是忧受。这个苦是“粗重无分别”的,忧是“轻微有分别”,我们解释一下:

这苦啊,它的行相是粗重的。这个地方没有分别的意思就是说呢,它没有随念、计度的分别,它只是一种自性分别,不带名言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直觉的反应;但它的行相是粗重的,它没有随念计度的分别,只有自性的分别。

那么这个忧呢,它的行相比较轻微,它有自性的分别、有随念的分别、有计度的分别,三种的分别。换句话说,这个时候是有名言的安立的,这个忧是由心中的名言建立起来的。

那么乐和喜,也是亦复如是。

这五种感受呢,《成唯识论》最后把它分成两种感受:一个是身受,一个是心受。这个身受就是前五识去领纳的,这个心受是第六识相应的。我们解释一下:

一、身受:这个苦乐舍这三个感受,特别是苦和乐,它们都属于身受。这个身受呢,主要的是由业力所变现的一种果报的受用,完全是过去的业力;当然有善业力的人变现出来的是一个如意的境界,那前五识去接触是一个乐受。如果是罪业所变现的,那就是一个苦恼的境界,那是苦受。这个时候,这个苦乐的感受完全是一种直觉,就是前五识去领纳的不带名言。

比如说我们没饭吃了,没饭吃的时候我们前五识的感受是非常饥饿,那是苦受了,逼恼受,是苦恼的感受。或者是寒冷,或是是炎热,这种外在环境的果报体,这种前五识的感受,这种苦恼的感受,这种都是属于直觉的,完全是由过去的业力所显现出来;当然这个直觉的感受,因为前五识本身是一刹那的,它只能够缘现前不能够回忆过去,也不能够臆想未来;所以它这个前五识的感受都是刹那刹那的变化的,这个时候没有加上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

二、心受:这个心受,这个忧跟喜那就不是业力了,那完全是心中的名言分别所创造出来的,是由心中的随念,计度两种的分别而生的;这个忧啊,是跟心中的烦恼有关系,一个人烦恼重的人,他容易有这个忧愁的感受。说他这个人过去还是有善业的,身体很健康,福报也很大,房子住的很漂亮,各式各样的享受都是非常的舒适,但是他心中就是不快乐,闷闷不乐。怎么回事呢,心中有忧,这就是有烦恼,烦恼重的人,他就是有这个忧。

而这个忧呢,不是过去的业力创造的,是由于心中的名言所引生的;有时候,它外在的境界是乐受,但是他心中还是忧,有可能的。那么,烦恼比较淡薄的人,他容易生起喜的感受,他心中就经常保持一种安详的喜悦,这个人他就是心中烦恼轻,烦恼薄。所以这个忧跟喜,是完全是由名言所建立起来的,跟先业——跟过去的业力没有关系的。

我们做一个总结:苦乐的感受是由过去业力所感的,是由前五识来领纳的一种直觉反应;那忧喜呢,是由于第六意识的名言分别所创造的,是你自己心中的名言所引生出来的。

我们一般人啊,没有修行的人一辈子这样子活下来,“苦乐忧喜舍”这五种感受统统具足。所以《大毗婆沙论》说,我们凡夫,每一个人都中两支箭:第一支箭就是苦,苦箭;就是过去有这个罪业,使令今生有老病死的苦恼,这个苦箭还是比较轻微的,因为这个只是一刹那的。一般人除非说真的是没有饭吃了,这个物质的资具极度的缺乏,否则苦乐的感受其实很少很少。大部分都是受第二支箭,第二支箭这个忧,这支箭非常厉害,长时间的系缚你的心识,使令你感到苦恼,这个忧。这个忧呢是烦恼引生的,这个是心中的心苦,心中的苦,那是绵延不断,时间相续很久。所以一般人,苦受、忧受、喜、乐,都是有的。

那么修行人呢,在小止观说,修行人,他能够把这个心中的忧调伏,就是心中的烦恼调伏,所以修行人他的心里是轻松的,寂静安详;当然这个苦受是不能避免,因为这个跟过去的罪业有关系。所以修行人能够调伏忧,但是这个苦是不容易调伏的,这个跟过去的罪业有关系。

在《论语》上说这个司马牛,说“司马牛问君子”,说是司马牛问孔夫子说,什么样的标准做一个君子呢?孔夫子说,“君子不忧不惧”。说一个君子,当然这个君子他也不是整天待在家里,他也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很多的事业。但是他心情呢,“不忧不惧”,没有忧愁,没有恐惧,任何时候不忧不惧。司马牛就问说:“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说这样子就是君子吗?我看很多人心情也是不忧不惧啊?孔夫子看这个意思,他没有真的懂,孔夫子就回答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就不容易了,说这个不忧不惧的一个标准是说,你要能够内省,要回光返照你所做的身口意三业——不疚,没有任何的过失,都是合乎礼的标准。那么这样子所引生的不忧不惧,才是一个君子的标准。

我们一般人不反省自己,整天心向外攀缘,也可能会有暂时的不忧不惧,但这样的不忧不惧是不算的;就是说,你经过反省以后你能够不忧不惧,这件事就不容易了,那心中有正法的力量在支持你。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修行人他在调伏感受方面是调伏这个忧、惧,忧跟惧,苦乐是不容易调伏的。

不过当然要是一个圣人那不同,如果是入了圣位的阿罗汉,阿罗汉入了灭尽定,他的第六意识的明了性的感受是什么呢,是什么感受呢?说是「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说这个鸟从虚空飞过去,它心中没有踪迹,踪迹不可得。所以这个阿罗汉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是「不取亦不舍,无喜亦无忧」,他于一切法不受;但是阿罗汉从灭尽定里面出来,他要有过去的罪业起现行的时候,他要是生病或者中暑,他也会有苦恼的感受。他一入定,这苦恼的感受就解脱了。但是阿罗汉终其一生,没有忧,没有喜。忧喜的感受这种名言的分别,那个我爱执引生的忧喜,完全消灭了。但是他要出了定以后,他在有余依涅槃的时候,有苦受,有乐受;要入了定,那么苦受乐受也不可得,于一切法不受,是这样子的。

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临命终的人主要的感受——心的感受是强烈的,身的感受比较轻微的。说我们一般说临命终的人如生龟脱壳,其实那个感受是心苦,不是身苦。

因为临命终人他的根的感受是暗钝的,他那个眼根,眼耳鼻舌身,不要说临终人,其实一个年纪大的人,大概七八十岁的人,他跟我们年轻人不完全一样了。他吃再好的东西,他也不会很大的快乐;他吃不好的东西,他那个根和不好东西接触,也没有什么痛苦;他这个年级大的人,那个根暗钝。但是他那个心的活动很强烈,那个感觉很强烈。所以到了越老的时候,那个忧跟喜的感受非常明显,非常明显;但是苦乐的感受,应该是很淡薄的。除非他有重大的身心的障碍,否则一般人到了老人、到临终的时候,多分都是心的感受的成分多。

所以我们临命终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你这个助念一定要注意事前的开导安慰。因为临终人的苦,如生龟之脱壳之苦,主要的是心中的挂碍,他这个挂碍你不为他开导,不为他打开,你为他念佛他这个有障碍,他心中忧惧,障碍你这个佛号的力量。我们临命终时候的苦,主要是心苦而不是身苦,他心中有烦恼障碍;所以这个临终人的开导安慰,是非常重要。

其实老人家也是这样。我过去在佛学院的时候,有因缘亲近很多老和尚,老和尚的心情跟我们年轻人不一样。你给他买好吃的东西,他也无所谓,他做什么都无所谓,但是那种精神的嘘寒问暖,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他那个第六意识的感受特别强烈,但是他前五识的感受非常暗钝,因为这个根败坏了,根败坏以后,他前五识的了别性跟着暗钝了,所以他苦乐的感受很暗钝。但是第六意识的根是个心法,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暗钝的,第六意识的根是第七意识,那第七意识这个我爱执就跟烦恼有关系;所以老人家重点不在这种衣食的外在的享受,重点在精神的安慰,这个地方有差别,就是心的感受。

这个地方是讲我们前六识的感受,有苦乐忧喜舍,这五种感受。这个是讲到“皆三受相应”,讲到这个地方。当然这个受,这是一种果报,第六意识它的这个果报是苦受、乐受、忧、喜、舍,五种感受都具足的。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那个名言,是不是也可能就是说前生他带过来的。

师父答疑:当然这个名言…什么东西都一定是从种子生起的,不管业种子,不管名言种子,也可能跟前生有关;但是名言等于是你自己分别的,这跟业力就不一样了。业力要转变就不容易转变,业力的东西;但是你的思想,你可以改变,你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件事情。但是所有的东西一定是从阿赖耶识出现,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没有一个法能够离开第八识单独存在,不可以;一切的色法,一切的心法,都不可以。所以名言种子也是过去生累积的,是的。

学员提问:今生要改变比较容易是吗?

师父答疑:也是看一个人的根性。善根强的人,他就容易去接受真理,容易去调伏自己,但是相对来说,名言种子是比较容易改变,这个业种子,连阿罗汉有时候都没有办法。

我们讲这个生命,藕益大师前面说是:“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约现在果,谈过去因,则恒沙劫前,犹若今日。约现在因,记未来果,则无量劫后,犹若指掌。故曰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这句话我们经常这样子读,的确能够使令一个人开悟。说“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我们这个心识把它合起来讲,就是现前一念心识,每一个刹那它在造业,每一个刹那也在受果报。它也是因,也是果。

那么这个心识开展出来就是三能变——异熟能变、思量能变、了境能变。而这三能变当中,这个了境能变,不管是因地的造业,不管是果报的受用,它都是扮演着主导的角色。你可以从这段颂文读的出来,说是“善不善俱非”,可以看的出来。你看它在因地的时候,造善、造恶、造无记,都是它造的,第七第八不参与造业。在受用果报的时候呢,“皆三受相应”,受用果报也是第六意识。所以“只是现前一刹那法,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每一个心识造业受果,这当中主要关键的地方在第六意识,在第三能变。

我们可以这样子讲,一个人要没有学习佛法,他就不太会用第三能变了,他的生命当中,多分来说是深深的受着初能变的影响,就是阿赖耶识;他过去生是什么业,注定该他要去做什么事,跟什么人结婚,生什么小孩,一生什么时候会死亡,大概就是这样子;我看一个人要没有学佛,他要解脱初能变很难。但是学习佛法的人,他能善用这个第三能变——这个了境能变;修学佛法,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来改造这个初能变,使令这个阿赖耶识的水流改变,可以的。只有一个学佛的人,他发自内心的觉悟,才能使令整个这个生命的水流有大方向改变,否则一般人我看多分都是受初能变的影响,受初能变的影响的成分多。

我们一般人很少会用第六意识,很少,不会用第六意识,就是心随境转,第六意识就是随境界在转,随境界转就是跟着业力跑了。那当然是在整个生命当中,一般人这个三能变,我看要是没有学佛,初能变带着一种主导的角色;你过去是什么业力,你今生就怎么样,这个算命一下子就把你算死了。但是修行人,在整个心识当中第三能变扮演着主导角色,第三能变是一个主导角色,这地方有不同。

这个《三十颂》,我不知道诸位的感受怎么样,这个《三十颂》讲的非常详细。我们之前也研究过《八识规矩颂》,玄奘大师作,当然玄奘大师也是了不起的大德。但是《八识规矩颂》你看跟《三十颂》比起来,那这个功力还是有差。《三十颂》在解释心识的活动,那非常详细,非常深入。你看,简短的三十个偈颂,都是你要深入研究,那他把心识的那种活动状态剖析的非常详细;到后面你就知道,他讲那个生命的缘起,那文简意赅,词约理富。所以天亲菩萨实在是不得了的,那是像法时代的大菩萨,那是不同。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好了。